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铁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铁路
中国铁路

王五昌

月刊

1001-683X

cr@rails.com.cn

010-51849582

100081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柳树路2号

中国铁路/Journal Chinese Railway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紧跟中国铁路前进步伐,以服务中国铁路为理念,以关注并推动中国铁路创新与发展为宗旨,以传播中国铁路发展信息与创新成果为己任,赢得了广泛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SP与瞬变电磁成果三维化在隧道断层含水预报中的应用

    张硕甄大勇刘康易轲...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隧道开挖过程中经常遇到断层、节理发育密集带等地质异常段落,并且断层带易形成地下水的运移通道.提前查清此类地质问题,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为前期勘察工作的延续,在施工期间通过物探、钻探等手段可以有效判释隧道开挖前方一定距离的地质情况.首次将TSP法与瞬变电磁成果三维化相结合,应用于某在建铁路隧道的超前预报工作中.根据前期勘察资料,结合TSP探测成果确定断层发育段落,然后在掌子面附近实施多角度瞬变电磁探测;基于Voxler软件实现瞬变电磁成果的三维化展示,通过三维成果判断断层的含水性,综合分析瞬变电磁低阻异常三维分布特征及TSP波速异常段落,圈定出断层破碎范围及富水性空间分布情况,并对富水区域提前进行钻探泄水.通过实际开挖验证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相结合可以准确探测隧道开挖前方的围岩完整性及含水情况,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为隧道开挖方案优化提供有效资料.

    TSP瞬变电磁成果三维化铁路隧道波速异常电阻率超前地质预报

    列控系统仿真测试关键技术

    禹志阳郜新军万林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高铁线路网络化规模持续扩大及列控系统运用需求日趋复杂,仿真测试手段作为高铁现场测试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已成为列控系统测试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适用于工程化的列控系统仿真测试技术研究,构建基于云平台的总体架构;重点研究平台快速搭建与切换、虚实结合与虚实互换、测试案例编制与序列自动生成等关键测试技术,从而实现仿真平台自动测试功能,并结合实际线路进行广泛验证.应用效果表明,仿真测试平台能有效提高测试的覆盖度和测试深度,并在现场试验前提前发现问题,满足工程化应用需求.列控系统仿真测试平台的成功研制,为现场联调联试提供了重要补充.

    列控系统仿真测试云平台虚拟化联调联试

    基于智能CTC的智慧客运枢纽站方案及应用

    陈建译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客运枢纽站因作业组织复杂、系统间联动性不足及智能化程度低等,面临作业效率不高、应急响应时间长等问题.运用北斗、5G、GIS、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以智能CTC3.0为基础,构建"智能CTC3.0平台、综合共享平台、5G+北斗应用平台"三大平台,通过三大平台完成行车指挥、设备监控、作业管控、旅客司乘、地理信息等重要数据的有机融合和安全运用,实现行车组织、调机作业、客运作业、运维施工、应急处置5类业务的智能化升级.以白云站枢纽工程为契机,建设"三个平台、五个智能化"架构的智慧车站,有效提升了客运枢纽站的运营效率和安全管控能力,可为其他客运枢纽站智慧化建设提供参考.

    铁路客运枢纽站智慧车站智能CTC5G北斗

    支持自动点灯功能的汉巴南高铁调度集中系统设计

    赵宏涛王振东青建昌邵珣...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汉巴南高铁在项目开通初期需在常态灭灯区段运行LKJ控车模式列车的实际需求,经过研究对比,选择调度集中系统自动点灯方案为信号系统配套实施方案.方案涉及中心行调台、各级中转接口服务器、车站追踪服务器和自律机等多个子系统及其内部模块的开发升级.以兼容和扩展为原则进行方案整体设计,提供LKJ控车模式数据灵活输入和可靠传输机制,在车站核心自律机增设自动点灯模块和升级计划执行模块,完成自动点灯逻辑与既有排路逻辑融合、自动点灯时机计算以及自动点灯重试和报警等功能.增设参数进行业务管控和算法调优,确保自动点灯功能的安全性、适配性和精准性.方案已成功应用于汉巴南高铁并取得预期效果,为调度集中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功能补齐提供解决思路.

    汉巴南高铁调度集中系统LKJ控车模式自动点灯点灯时机

    铁路道岔状态非接触式综合检测技术研究

    张拢男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铁路道岔状态检测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检测费时耗力问题,提出一种非接触式道岔工务设备状态综合检测技术.参照TB/T 3147-2020《铁路轨道检查仪》,依托H型四轮式车体架构,将电源等部件模块化对称分布于车体中心两侧以保证车体重心平衡.以旋转编码器、线结构激光传感器、高清相机、惯性测量单元为底层物理终端,融合点云、视觉处理技术,并结合惯性导航算法和卡尔曼滤波器算法,实现道岔几何及结构参数、轮廓、弹条及轨枕状态等项点检测分析.通过试验验证,道岔轨件廓形的检测值与轮廓检测仪测量值的偏差基本控制在±0.2 mm以内,道岔几何及结构参数经过数据融合处理解算,与人工测量值的偏差基本控制在±1 mm以内.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将道岔状态检测模式由"人工为主,机具为辅"转变为"设备为主,人工为辅".

    铁路道岔道岔状态轮廓非接触式检测

    雨天工况动车组受电弓安全状态检测技术研究

    韩彦青裴晓将张宗灿张瑞芳...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电弓是动车组从接触网获取电源动力的关键部件,其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动车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基于车载视频监控系统采集的图像进行受电弓安全状态检测是目前主流的检测方法,面对雨、雪等恶劣天气,如何更好地处理图像以达到精准检测尤为重要.通过自建受电弓雨天数据集,应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图像去雨操作;针对不同类别数据,采用基于生成对抗神经网络(GAN)的数据增强方法,对数据集进行增强;通过对YOLOv5算法进行改造,引入SCCONV结构,改善Backbone区域的特征提取能力,测试模型精度达到98%.该检测流程可在高性能边缘计算模块上达到实时分析效果,为我国铁路车载受电弓视频实时智能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受电弓图像去雨智能识别视频监控YOLOv5算法

    广告索引

    117页

    铁路客车技术整备所线路配置规模研究

    张雄张正舟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理确定铁路客车技术整备所的整备线和车底停留线配置规模,对于节约用地和降低工程投资非常重要.TB 10029-2009《铁路客车车辆设备设计规范》第4.3.2条规定,按入所列车数量确定线路数量,并给出相应的计算表.结合规范修订工作,采用线性回归法和概率分析法对线路配置规模进行研究,并对该条规定在当前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研究结论如下:(1)按照列车运行图确定客车车底出入客车技术整备所的时间,分析其最大车底停留数量,从而确定整备线和车底停留线数量之和的方法,是确定客车技术整备所线路数量的准确方法.(2)按照入所车底数量和配置系数确定线路数量方法可行,全路客车技术整备所计算平均数量与运行图分析法计算结果的误差为0.3%~7.5%,符合性较好.(3)将3种计算方法应用到具体铁路客车整备所时,全路各所的均方根误差为25%~27%,该误差受运行图编制主客观因素影响,由各客运站列车终到/始发时间分布规律差异造成,可通过运行图调整来适应.

    铁路客车整备所整备线停留线线路配置规模

    基于"绿色+智慧"协同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思路研究

    田飞李岩辉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逐步进入存量阶段,前期大规模、高增速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贯彻"双碳目标""智慧化发展"战略部署,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为指导,基于我国42个城市的社会经济、人口、财政收入、运营规模、客流强度、线网规模等指标,计算各指标的相关性,对比不同城市各指标发展的差异.结合现状发展及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构建基于"绿色+智慧"协同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框架,从城市发展、综合交通、建设运营、智慧轨道、"绿色+智慧"协同等方面,提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智慧城轨高质量发展"绿色+智慧"协同

    合肥南动车所车底入所作业分析及优化

    刘德猛
    13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高速铁路路网规模及投入运用的动车组车底数量越来越多,各动车所运输组织任务逐渐加大.由于动车组车底运用不断增加,合肥南动车所内的运输组织作业出现困难,影响出入所效率.针对该情况,从现行站场、运用方式、人员架构等方面,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车务、机务、车辆一体化运输组织的具体可行性建议,并给出近期及远期优化措施,提升了动车组车底运用效率,维护了合肥南站日常运输生产秩序,为相关动车所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高速铁路动车所动车组运用运输组织作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