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

赵塔里木

季刊

1002-9923

bianjibu7378@vip.163.com

010-64887378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德外丝竹园

中国音乐/Journal Chinese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音乐》(季刊)是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3月,首任主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同志,历任主编有前院长李西安教授、前院长樊祖荫教授。历任副主编有薛良先生、何昌林、陈铭道、管建华教授、赵志扬副教授。《中国音乐》现由院党委戴嘉枋书记分管,现任主编为樊祖荫,副主编赵志扬。《中国音乐》的办刊宗旨是: "在音乐领域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理论活动,联系音乐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促进社会主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音乐》从81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已出刊85期,发表文章两千三百多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和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1年来,《中国音乐》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现已在国内拥有一支功底扎实、充满朝气的作者队伍。《中国音乐》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对音乐领域诸方面的探索思考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中,一直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音乐》编辑部全体人员正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以寻求更多的机遇和迎接更大的挑战。《中国音乐》2001年大事纪要:一.2001年7月,编辑部收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编委会通知,《中国音乐》再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二.2001年11月,编辑部收到"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通知,《中国音乐》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并收到证书一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永远的榜样 无尽的思念——怀念恩师严良堃先生

    李心草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良堃先生是推动我国指挥艺术和合唱艺术发展的一代音乐巨擘,也是《黄河大合唱》这一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经典曲目的权威诠释者.在严良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本文深情追忆在求学、成长过程中严先生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深切缅怀他的大家气度、师长风范、赤子情怀.

    严良堃《黄河大合唱》指挥合唱

    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幽兰春晓》《琴荟》首发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12页

    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如何通过文化情境写音乐人事制度

    萧梅
    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人类学——如何通过文化情境写音乐人事制度"的作文命题①,一方面再次强调了音乐人类学围绕文化的方法论,一方面又规定了它的研究范畴.尽管学科在不断发展,但其标志性,并未脱离20世纪中叶孔斯特等人将民族学与音乐学相结合形成其学科方法论的基本点,即围绕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展开.无论是"文化复合体"中的其他成分如何影响了音乐,还是音乐如何影响并主导了文化;亦无论是"文化语境中的音乐",还是"文化中的音乐",乃至"音乐作为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理性话语",它的立身之本,即在"给定的文化中"通过沉浸式的"实地考察"(fieldwork,或名田野工作、现场作业等)撰写音乐民族志(ethnography);它的学术追求,即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生物科学的跨学科探索中,期许一种"跨文化写作"的能力,并最终达至对人的音乐性的根本理解.本文通过简略的学科概述,并以自己的教学经历为例,讨论"以人为本的音乐民族志"及其实地考察,并将此作业方式理解为超越方法的"本体论承诺".

    音乐人类学音乐民族志实地考察人的音乐性"本体论承诺"

    "中国音乐期刊网·预印本平台"介绍

    28页

    我们该如何谈论音乐结构?——音乐结构、结构生成与结构分析的当代思辨

    王旭青
    29-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性从多个层面"激化"并"生发"了"新音乐"结构的问题性:从内部来看,影响音乐结构力的核心元素发生嬗变;从"间性"来看,各种文化相遇、碰撞对音乐结构生成的渗透与影响;从外部来看,创作观念、表达意图、文化心理与音乐结构之间的转换,尤为突出,相互之间既抗衡又包容.这些"内""间""外"都对今天我们如何得当地谈论音乐结构以及结构分析带来深远的影响.与传统结构分析相比,音乐分析的当代意义在于对音乐形式分析的必要坚持,探究音乐文本的各种结构要素及其功能,满足于音乐语言整体性"静态结构"分析的同时,需发挥"学科间性合力",以此拓展结构分析的边界,获取更大的音乐理论空间.

    音乐结构结构生成结构分析

    历史音乐学场域中的音乐论说

    孙国忠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论说"可以理解为用文字表达的关于音乐现象及问题的审思与见解."论说"二字既有展开"议论"的特性,也表达呈现"言说"的主体姿态,这种显现个人旨趣的音乐审视和展示论说者智性思绪的音乐文字(writing about music)具有音乐探析和艺术品鉴的"庄重感"和"趣味性".学术性音乐论说是学术动力驱使下的研究性写作,其目的是为了提出或解决音乐领域内某个专业性问题,并在学术规范的框架内贡献具备问题意识的研究性阐述.对"音乐论说"的论说离不开具体讨论对象所处的学科场域.就历史音乐学场域中的音乐论说而言,构成这一场域的基础是西方艺术音乐创作的历史和以音乐作品为载体的艺术文脉,而让这一场域产生学术活力和论说效力的则是历史音乐学学科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论说历史音乐学音乐作品历史审思话语范式

    情动于中形于声——通过经验情况写音乐

    韩锺恩
    5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相关音响结构力问题以及研究与写作的不断深入展开,理论指向势必转向对感性结构力的关注.在这里,主要以美学问题为基点,依托感性体验与审美观照去切近经验情况以及音乐审美现象.文中举出巴赫、贝多芬、瓦格纳、布拉姆斯、马勒相关作品个例,一方面通过感性体验去描述与音乐作品相应的听感官事实,一方面依托审美观照去表述由音乐作品所引发的经验情况,并进一步去阐述由声音行径与音响易况所生成的音乐审美现象.问题的终端,就是针对并围绕音乐中间难以实证也无可否证却又不容回避且不得不面对的[声—情]与[情—声]关系进行讨论.

    音响结构力感性结构力听感官事实经验情况音乐审美现象[声—情]与[情—声]关系情本体

    音乐本体存在的修辞逻辑探赜

    王丹丹
    6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本体的具象存在从创作主体的思维中生发,凭借音乐语汇的组织协调而落实,其中的构建生成法则即音乐的修辞逻辑.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与"形式"学说为我们指明音乐的修辞逻辑本原是"音乐材料"与"音乐形式"的结合,以此来探究欧洲声乐音乐和器乐音乐构建的原则和方法,重点阐述纯器乐音乐的构建修辞逻辑——在一定调性布局内的主题呈现及其有效推进,将主题推进的手法归纳为五种方式,并由此来审视20世纪音乐的修辞逻辑.

    逻辑修辞音乐本体思维诗—乐主题推进反复展开繁衍

    岷江上游热务沟藏族多声部民歌的术语、分类与传承组织探析

    刘雯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岷江上游热务沟藏族多声部民歌分为"敬、唱、跳、念"四类,溯源性音乐术语凸显出热务沟藏人的有序传习与寻"根"意识,其唱法主要分为"策过鲁"与"涅些过鲁"两种.较为固定的歌师家族和"鲁达、鲁莎"的年龄组织是多声部民歌传承至今的重要保障.岷江上游热务沟藏族多声部民歌具有驱邪祈福功能的歌声与唱词反映了藏人神圣的多声歌唱观念,歌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出文字谱,折射出热务沟藏族多声部民歌传承从口头传承转向口头与书写传承并驾的传承模式.

    多声部民歌藏族传承

    "传统"与"创新"的相对性——基于当代蒙古族"新民族音乐"组合多样化马头琴定弦的探讨

    侯燕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新民族音乐"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对传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在学术界所引发的评价和争议可谓众说纷纭,并呈现出一种初期观察多于关注,到当下给予高度支持和赞誉的发展态势的转变.本文分析与阐述了丰富多元的蒙古族传统马尾胡琴类乐器在当代的发展中,既有向现代马头琴"同一化"演进的趋向,又有在蒙古族"新民族音乐"组合的艺术实践中,通过马头琴多样化定弦的选择回归传统的趋向.本文认为,"传统"作为一条延传的"时间链",不应被本质主义二值逻辑的观念切割成"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对立概念,如果依据不同的时间尺度衡量,"传统"与"创新"具有相对性.

    传统创新"新民族音乐"马头琴定弦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