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依托科技创新 争办一流期刊

    张亚卓
    1页

    脑深部电刺激的技术创新与未来

    张建国
    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深部电刺激(DBS)自诞生30余年来,已成为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关键技术.随着多学科技术的交叉融合,DBS技术不断革新,其治疗范畴得以持续拓展,并催生了新的研究机遇.然而,在其作用机制的解析、个性化治疗方案的设计及闭环刺激系统的开发方面,DBS仍面临挑战.本文评述了DBS技术的新进展、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医工交叉,尤其是脑机接口与DBS技术结合带来的创新治疗策略.

    脑深部电刺激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睡眠状态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预测价值

    常博文陈鹏熊赤蒋曼丽...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1年睡眠障碍改善的影响因素,构建可有效预测患者术后睡眠质量改善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以丘脑底核(STN)为靶点DBS(STN-DBS)治疗的333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问卷调查结果.根据术后1年PD睡眠障碍量表(PDSS)评分是否改善,将333例患者分为睡眠障碍改善组和未改善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术后1年PD患者睡眠障碍改善的因素,并建立预测患者睡眠障碍改善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拟合性能.结果 与术后睡眠障碍未改善组患者(97例)相比,睡眠障碍改善组患者(236例)术前的药物改善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更佳,而PDSS评分更差(均P<0.05).进一步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药物改善率(OR=0.00,95%CI:0.00~0.00,P=0.002)、术前 MMSE 评分(OR=0.78,95%CI:0.71~0.86,P<0.001)、术前 HAMA评分(OR=1.15,95%CI:1.06~1.25,P=0.001)和术前 PDSS 评分(OR=1.03,95%CI:1.00~1.06,P=0.004)为PD患者术后睡眠障碍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8(95%CI:0.69~0.88);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之间的拟合良好(C指数为0.784).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PD患者STN-DBS术后1年的睡眠质量改善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法睡眠障碍列线图预测模型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1页

    肌张力障碍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远程程控与传统程控疗效的对比研究

    龚乐王雅宁毕月薇王琳...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肌张力障碍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行远程程控与传统程控方式的疗效差异及远程程控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接受DBS手术治疗肌张力障碍且术后行远程程控的29例患者(远程程控组)与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接受DBS手术治疗且术后行线下门诊传统程控的20例患者(传统程控组)的临床资料.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远程和(或)门诊程控次数,估算程控费用;术前、术后1年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量表(BFMDRS-M)和功能障碍评分量表(BFMDRS-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改善率以评估肌功能障碍改善程度的差异.根据电极植入靶点情况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苍白球内侧部(GPi)亚组和丘脑底核(STN)亚组,比较不同亚组和同一亚组中不同程控组的BFMDRS-M、BFMDRS-D评分改善率,程控次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年龄、性别、病程、电极植入靶点、居住地至医院距离、术前BFMDRS-M及BFMDRS-D评分基线数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与传统程控组相比,远程程控组每例的程控费用[M(Q1,Q3)]明显减少[3 344(1 541,5 183)元对比 5 313(2 953,10 773)元,Z=-2.16,P=0.031].两组患者BFMDRS-M、BFMDRS-D评分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远程程控组和传统程控组中,GPi与STN两亚组的BFMDRS-M、BFMDRS-D评分改善率,远程程控次数(仅远程程控组数据比较),总程控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Pi亚组和STN亚组中,远程程控组的BFMDRS-M、BFMDRS-D评分改善率与传统程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总程控次数均多于传统程控组(均P<0.05).结论 远程程控对肌张力障碍行DBS治疗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程控策略,能够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经济成本.

    肌张力障碍深部脑刺激法治疗结果神经调控远程程控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高源范世莹高冬梅王慧敏...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药物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S)的临床疗效,初步观察以苍白球内侧部(GPi)与以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CM-Pf)为靶点的DBS在改善抽动症状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接受DBS治疗且随访时间≥12个月的40例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为GPi-DBS组,7例为CM-Pf-DBS组.随访术后6、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临床症状的主要评估指标为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次要评估指标为贝克抑郁量表(BD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DS)、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耶鲁布朗强迫症严重程度量表(YBOSC)评分.对比分析两组YGTSS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 40例患者术前,术后6、12个月的YGTSS评分分别为(63.6±14.2)分、(42.0±15.0)分、(36.1±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12 个月 YGTSS 评分的改善率分别为(33.7±19.0)%、(43.1±23.3)%.BDI(24 例)、HDRS(24例)、HADS(25例)、YBOCS(14例)评分在术后6、12个月随访时也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与术前比较,GPi-DBS组和CM-Pf-DBS组术后6、12个月YGTS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GPi-DBS组与CM-Pf-DBS组比较,术后6、12个月YGT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Pi-DBS组有5例患者开机后出现恶心、呕吐或异动症状.结论 DBS对药物难治性TS患者的抽动症状、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均有改善作用,且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改善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初步观察显示,GPi-DBS与CM-Pf-DBS在改善抽动症状方面的差异不明显.

    抽动秽语综合征深部脑刺激法治疗结果苍白球内侧部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

    可感知脑起搏器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初步应用

    何平徐欣郑智元汤浩...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观察可感知脑起搏器(Percept PC)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应用,并与Lead-DBS成像技术对比在开机程控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2023年1-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10例)及其他两家医院神经外科(5例)接受STN-DBS的原发性P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Percept PC组5例、Lead-DBS组10例.Percept PC组根据监测到的电生理信息选择程控触点,β频段局部场电位(LFP)振幅最高的触点作为开机触点;Lead-DBS组由Lead-DBS成像软件辅助,针对核团内触点采用传统的方法开机程控.观察Percept PC的记录情况,比较两组首次开机程控情况.结果 5例Percept PC组患者,术后开启Timeline功能,均记录到微毁损效应的LFP表现;通过"Survey"功能和"Streaming"功能观察到的LFP波动,确定开机触点和刺激电流后,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首次开机测试,Percept PC组与Lead-DBS组的程控耗时分别为(44.0±4.2)min、(63.9±6.2)min,测试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次数[M(Q1,Q3)]分别为0(0,1)次、2(1,3)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机后,Percept PC组与Lead-DBS组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评分的改善率分别为(65.2±7.3)%、(75.4± 18.7)%;服药后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的减少率[M(Q1,Q3)]分别为37.2(7.1,44.8)%、28.9(11.0,4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TN-DBS治疗PD中应用可感知脑起搏器通过感知功能选择程控触点,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与Lead-DBS成像技术辅助程控比较,开机程控时间短、发生不良反应的次数少.

    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法丘脑底核可感知的程控

    丘脑底后部与丘脑腹中间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疗效观察

    姜胤张泉安琪高冬梅...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丘脑底后部(PSA)脑深部电刺激(DBS)与丘脑腹中间核(Vim)DBS对特发性震颤(ET)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 纳入2018年11月至2022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行PSA-DBS(5例)与Vim-DBS(9例)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估震颤症状(运动症状);采用ET生命质量调查问卷(QUEST)评价生命质量、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采用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评价嗓音损伤情况(均为非运动症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PSA-DBS组与Vim-DBS组的随访时间[M(Q1,Q3)]分别为18(14,30)个月、12(12,30)个月(P=0.24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CRST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均 P<0.05),其中 PSA-DBS 组的改善率[M(Q1,Q3)]为 64.3(56.0,85.4)%,Vim-DBS 组为27.3(17.2,36.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PSA-DBS组的QUEST评分较术前改善(P=0.032),改善率[M(Q1,Q3)]为 62.5(28.6,65.7)%;而 Vim-DBS 组的改善率为-4.17(-41.7,27.3)%,未较术前改善(P=0.487);两组比较,QUEST评分改善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手术前、后PSA-DBS组与Vim-DBS组组内及组间的HAMA、HAMD及VH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初步研究显示,PSA-DBS与Vim-DBS对ET患者的运动症状均有改善作用,但对非运动症状的疗效总体有限;PSA-DBS的总体疗效优于Vim-DBS.

    特发性震颤深部脑刺激法丘脑底后部丘脑腹中间核治疗结果

    下肢外骨骼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步态障碍康复中的初步应用

    常磊邱畅董文文罗备...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程控和步态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初步经验.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步态障碍症状波动的PD患者,共10例.术前Hoehn-Yahr分级为2.5级2例,3.0级5例,4.0级3例.采用外骨骼系统进行力反馈训练和步态姿势矫正训练,通过监测步态数据来进行程控.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首次训练前与末次训练后患者的双下肢摆动相占比、双下肢步幅、步速和步频,以评估疗效.结果 10例患者均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训练下调整程控参数,每个周期训练4次,共2~4个周期.与首次训练前比较,PD患者末次训练后双下肢的摆动相占比增加[左侧为(27.57±2.39)%对比(24.30±2.75)%;右侧为(27.38±2.96)%对比(23.15±2.77)%]、双下肢步幅均增加[左侧为(0.83±0.16)m对比(0.55±0.18)m;右侧为(0.83±0.16)m 对比(0.55±0.17)m]、步速增加[(0.73±0.18)m/s 对比(0.46±0.14)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步频较训练前无明显改善[(106.80± 15.50)步/min对比(103.84±10.53)步/min,P=0.559].结论 初步研究发现,应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程控和康复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步态障碍.

    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法步态障碍,神经性外骨骼康复器程控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名单(2018~)

    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