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规范开展新型微创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

    张凯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科开颅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立体脑电图引导的射频热凝、磁共振引导的激光间质热疗等新型微创手术技术不断发展,成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的重要治疗选择.本文着重对新型微创技术的优势、恰当选择手术适应证、规范化应用和推广方面进行论述.

    MRI引导下激光间质热疗术治疗脑深部致痫灶所致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分析

    王秀胡文瀚张弨莫嘉杰...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RI引导下的激光间质热疗术(MRgLITT)毁损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脑深部致痫灶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接受MRgLITT治疗、且致痫灶位于侧裂深部或中线旁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接受多学科评估并定位致痫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手术方案的设计.术后采用门诊或视频电话随访,评估患者的术后癫痫无发作率(比例)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纳入1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灶位于岛叶岛盖部4例,中线旁11例.岛叶病变多采用经额或经顶入路、平行于岛叶沟回方向进行穿刺,中线区致痫灶多采用经额或经顶近平行于中线进行光纤置入.病变性质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者以毁损沟底为主要目的.MRgLITT的成功比例为15/1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2±5.4)个月(12~36个月).至末次随访,癫痫无发作比例为11/15,仅1例遗留轻度足部背屈障碍.结论 对致痫灶位于脑深部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MRgLITT可精准定位致痫灶并明确毁损范围,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手术疗效,其并发症少且轻微.

    耐药性癫痫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MRI引导下的激光间质热疗术脑深部致痫灶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118页

    GATOR1复合体突变相关脑皮质发育畸形所致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术疗效观察

    孙宇王若凡于昊刘畅...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接受手术治疗的GATOR1复合体突变相关脑皮质发育畸形(MCD)所致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的疾病特征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癫痫中心手术治疗的35例GATOR1复合体突变相关MCD所致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遗传学特点、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疗效.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于门诊复查.以癫痫控制(Engel分级Ⅰ级)情况评估手术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儿的术后癫痫控制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携带不同基因突变患儿的手术疗效.结果 35例患儿中,DEPDC5突变25例(71.4%),NPRL2突变4例(11.4%),NPRL3突变6例(17.2%);病变累及额叶最为常见(23例,65.7%),而累及枕叶者最为少见(9例,25.7%).28例(80%)患儿直接接受根治性手术;7例(20%)患儿接受立体定向射频热凝(RFTC)治疗后均复发,其中1例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另6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34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儿中,局灶性切除术21例,离断术13例;术后病理学均诊断为MCD,以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Ⅱa型为主(20例,58.8%).35例患儿的随访时间[M(Q1,Q3)]为32(21,44)个月.至末次随访,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4例患儿中,27例(79.4%)癫痫控制;1例RFTC治疗后复发仅口服药物治疗的患儿,Engel分级为Ⅳ级.至末次随访,DEPDC5、NPRL2和NPRL3突变患儿的癫痫控制比例分别为22/25、3/4和2/6;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DEPDC5突变患儿的手术疗效优于NPRL2和NPRL3突变的患儿(P=0.006).结论 观察发现,接受手术治疗的GATOR1复合体突变相关MCD所致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中携带DEPDC5突变者较多,病变主要累及额叶,病理学改变以FCD Ⅱa型最为常见;癫痫外科根治性手术是其有效治疗方法,其中DEPDC5突变者较NPRL2和NPRL3突变者疗效好.

    耐药性癫痫皮质发育畸形神经外科手术GATOR1复合体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25页

    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杏仁核电刺激的功能反应及其在致痫灶定位中的作用

    高颖周晓霞张晓华遇涛...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杏仁核电刺激后产生的症状,探讨杏仁核的生理学功能及其在致痫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杏仁核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的49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电刺激相关资料.按照受试者报告和临床观察分类统计电刺激杏仁核产生的临床症状,对刺激出先兆症状患者的致痫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9例患者中,杏仁核内置入电极55根,杏仁核内的触点192个.电刺激后44例患者产生174例次临床症状,其中情绪反应40例次(23.0%)、植物神经症状52例次(29.9%)、躯体感觉症状33例次(19.0%)、头部感觉症状32例次(18.4%)、视觉症状10例次(5.7%)、嗅觉症状3例次(1.7%)、运动症状4例次(2.3%).44例患者的174例次临床症状中,22例(50.0%)患者的82例次(47.1%)临床症状为先兆症状.82例次的先兆症状中,39例次(47.6%,9例)的发作起始区为杏仁核和海马,9例次(11.0%,1例)为杏仁核,17例次(20.7%,7例)为海马,13例次(15.9%,3例)为额叶,4例次(4.9%,2例)为岛叶.结论 电刺激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杏仁核可以诱发多种功能反应,部分可能为杏仁核自身激活的反应,部分可能为癫痫发作的先兆症状.提示杏仁核参与机体多项生理功能,并在癫痫发作网络中起到关键节点的作用.

    耐药性癫痫杏仁核电刺激神经病学表现

    本刊关于稿件摘要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31页

    经颈部低位单切口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分析

    和政李超徐硕李保敏...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颈部低位单切口迷走神经刺激(VN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DR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癫痫中心2016年6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78例DR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颈部低位单切口行VNS 57例(单切口 VNS组),采用传统双切口行VNS 21例(双切口 VNS组).术后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根据癫痫发作的控制情况(包括有效率和无发作率)评估手术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单切口 VNS组与双切口 VNS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癫痫发作类型、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相比较,术后6、12、24个月的癫痫控制有效率(x2=3.00)、无发作率(x2=2.0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或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一过性声音嘶哑[1.8%(1/57)对比 14.3%(3/21)]、咳嗽[3.5%(2/57)对比 19.0%(4/21)]的发生率方面,单切口 VNS 组均低于双切口 VNS组(均P<0.05).结论 经单切口行VNS与经双切口行VNS治疗DRE的手术疗效相当,但前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可作为一种可选择的VNS手术方式.

    耐药性癫痫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结果手术后并发症单切口

    立体脑电图电极置入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郭效东路小奇刘明辉王振华...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全军神经外科中心应用少量SEEG电极置入技术评估24例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发作症状,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视频脑电图,头颅CT、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等影像学资料,依据解剖-电生理-临床表现,提出癫痫发作起源和扩散路径的核心及备用假设;将电极置入癫痫网络的相关靶点,SEEG监测判断癫痫起源区;通过皮质电刺激(ECS)诱发惯常发作验证致痫区、定位功能区后行射频热凝(RFTC)毁损治疗,仍有癫痫发作者行二期开颅手术切除致痫灶;采用Engel分级评估癫痫的控制效果.结果 24例患者共置入126根电极,每例置入(5.3±1.1)根(3~8根).单侧电极置入6例,双侧电极置入18例.24例患者的实际靶点与计划靶点误差为(1.61±0.88)mm.无一例患者补充置入电极.SEEG监测时间为(10.1±2.6)d,均捕捉到3~20次惯常发作.ECS诱发出惯常发作15例,非惯常发作5例,未诱发出发作4例.明确致痫区23例,其中颞叶、额叶各10例,枕叶3例;未能定位1例.行RFTC治疗22例,毁损后出现头痛9例、严重脑水肿致对侧上肢无力1例,无症状硬膜下血肿1例,均无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电极折断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未行RFTC治疗2例,其中1例未能验证假设,1例致痫区与运动语言区重叠,调整抗癫痫发作药物后均好转.24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M(Q1,Q3)]为12.5(10.2,26.8)个月,末次随访显示,22例行RFTC治疗的患者中,Engel分级Ⅰ级1例;Engel分级Ⅱ级21例,其中16例行二期手术切除致痫区,切除术后癫痫发作消失13例(Engel分级Ⅰ级),无改善3例(Engel分级Ⅱ级),5例拟行二次电极置入RFTC治疗.结论 合理掌握适应证,采用少量SEEG电极置入可帮助判断致痫区部位,指导手术切除致痫区,且术后效果好,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耐药性癫痫致痫区立体脑电图射频热凝毁损皮质电刺激

    国产闭环自响应神经刺激系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初步观察

    蒋鸿杰张啸涛郑喆吴承瀚...
    14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国产闭环自响应神经刺激系统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初期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2年3-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给予闭环自响应神经刺激系统治疗.开机后4、7、10、13个月于门诊随访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包括癫痫控制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癫痫控制效果根据发作频率、时长、每月发作日数量的减少率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4例患者于双侧海马植入深部电极(2根/例),1例于左侧中央区植入2根皮质电极,1例于左侧海马+左侧颞叶植入深部电极、皮质电极各1根.刺激参数的中位数:电流强度为4.0 mA,频率为200 Hz,脉宽为160μs,持续时间为100 ms.开机后5例完成13个月的随访,1例仅完成11个月随访.开机后10个月和13个月随访时,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分别较术前基线下降[M(Q1,Q3)]39%(10%,46%)和44%(21%,49%).至末次随访,4例患者的癫痫发作时长减少≤10%,2例减少>30%;4例每月发作日数量减少≤10%,2例减少>30%.与术前基线比较,开机7个月后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生活质量量表3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手术或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初步观察发现,采用国产闭环自响应神经刺激系统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且未观察到相关不良事件.

    耐药性癫痫电刺激疗法治疗结果闭环神经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