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本刊关于稿件著作权事项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47页

    胎儿期脊髓神经管畸形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影像的对比分析

    孙梦纯尚爱加李超超高干...
    148-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对不同类型胎儿期脊髓神经管畸形(SNTDs)的诊断准确率和诊断优势,并总结多种类型SNTDs的产前超声与胎儿MRI的特征性表现.方法 前瞻性随访2020年7月至2023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务部门诊接诊的产前诊断考虑为SNTDs、且出生后经脊柱MRI检查确诊的患儿161例,回顾性分析其产前和出生后的影像学资料.以患儿出生后的MRI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采用McNemar检验法比较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对各类型胎儿SNTDs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研究共纳入14种胎儿期SNTDs.产前超声对脊柱裂(P=0.001)、椎管内囊肿(P=0.002)、皮毛窦(P=0.002)的诊断准确率(比例)高于胎儿MRI;而对于椎管内脂肪瘤(P<0.001)、脂肪脊膜膨出(P=0.039)的诊断准确率低于胎儿MRI.产前超声诊断节段性脊柱发育不良的准确比例高于胎儿MRI(分别为18/18和7/18);胎儿MRI诊断脂肪脊髓脊膜膨出(4/4对比3/4)、骶尾部发育不良(2/3对比0/3)、脊髓空洞症(2/4对比0/4)、尾端退化综合征(1/1对比0/1)、脊髓脊膜膨出(6/6对比3/6)的准确比例高于产前超声;对于脊膜膨出、终丝紧张、骶尾部畸胎瘤,产前超声与胎儿MRI的诊断准确率(比例)相同.对于各类型胎儿SNTDs,其产前超声和胎儿MRI的表现均有其各自的特征.结论 产前超声与胎儿MRI在诊断胎儿期SNTDs时的优势各异.充分了解SNTDs的产前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可提高产前诊断准确率.

    胎儿超声检查,产前磁共振成像产前诊断脊髓神经管畸形

    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杨丽蕊管修东乔慧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对前庭神经鞘瘤手术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收治的60例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在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及颏肌上记录FNMEP,并计算缝合硬脑膜时的FNMEP波幅下降率.分别在术后1周、术后6个月采用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系统(简称H-B分级)评价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并将其分为面神经功能良好组(H-B分级≤Ⅱ级)和面神经功能不良组(H-B分级>Ⅱ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P<0.20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前庭神经鞘瘤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局的临界值及其预测效能.结果 60例患者中,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及颏肌的FNMEP引出率分别为40.0%(24/60)、91.7%(55/60)和 98.3%(59/60).术中达到肿瘤全切除的患者共 48 例(80.0%).术后1周、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的患者分别占26.7%(16/60)、68.3%(41/6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周,两组患者间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的FNMEP波幅下降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间肿瘤最大直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及颏肌的FNMEP波幅下降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MEP在口轮匝肌的波幅下降率为术后 1 周(OR=1.03,95%CI:1.01~1.06,P=0.015)、术后6 个月(OR=1.05,95%CI:1.02~1.08,P=0.001)患者面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因素,其临界值分别为33.2%、48.7%(AUC分别为0.736、0.829,均P<0.05).结论 术中FNMEP监测可以有效反映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术后面神经功能结局,尤其是其在口轮匝肌上的记录结果,推荐以波幅下降率>50%为术中预警标准.

    神经瘤,听神经电生理监测治疗结果面神经功能预测价值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关规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160页

    双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抽吸技术补救性治疗急性心源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疗效分析

    李元辉严澎庞红立何玉清...
    16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抽吸技术在急性心源性颅内大血管闭塞补救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介入科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采用双支架技术进行补救性治疗的心源性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0例.均为应用常规取栓及补救措施失败3次以上的患者.术后即刻评估闭塞血管的开通情况,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2b级为再通良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20例患者中,17例血管再通良好,1例血管部分再通(mTICI 2a级),2例血管开通失败.发生血栓逃逸1例,血管痉挛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症状性脑出血3例.术后90 d随访,6例预后良好;14例预后不良,其中mRS3~5分者10例,mRS6分(死亡)者4例.结论 双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抽吸技术作为急性心源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补救性治疗措施可使大部分血管再通,手术相关并发症经治疗多可恢复.

    动脉闭塞性疾病急性病血管内取栓补救措施双支架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微通道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商泽瀚李锋赵传东刘元钦...
    16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微通道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FLLDH)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例FLLDH(均为椎间孔外型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腰背部剧烈疼痛、患侧下肢麻木及感觉减退,根据术前腰椎CT及MRI扫描确定手术入路和微通道位置,经Wiltse肌间隙置入微通道并于显微镜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术后2周,1、3、6个月及1年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及有无新发腰痛;通过腰椎CT及三维重建评估脊柱稳定性及小关节的损伤情况;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7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长为(62±9)min,术中失血量[M(Q1,Q3)]为15.0(12.5,20.0)ml.术后7例患者的腰背部剧烈疼痛、患侧下肢麻木及感觉减退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2周VAS评分为(2.1±0.9)分,较术前[(7.3±1.0)分]改善(配对t=6.79,P<0.001);术后1个月内复查腰椎CT及三维重建均显示小关节及关节突保护良好,椎板损伤小,未发现腰椎不稳定及畸形情况;术后6个月6例患者行改良MacNab评分,其中优5例、良1例.7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3~24个月),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复发性腰痛、腰椎不稳定、神经根损伤等情况发生.结论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微通道手术治疗FLLDH安全、有效,短、中期随访可以观察到良好的临床结局.

    椎间盘移位椎间盘切除术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微通道Wiltse肌间隙

    本刊关于稿件统计学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71页

    西藏地区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分析

    付永鹏单永炳马强李天宝...
    17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发生血肿扩大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纳入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7例HICH患者,回顾性分析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77例患者中,20例(26.0%)发生血肿扩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降压药物规律服用史、吸烟和饮酒史、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否世居高海拔地区、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出血部位、血肿形态、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D-二聚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较于血肿未扩大组,血肿扩大组中既往患有高血压病≥ 1年者占比高、入院时收缩压高、初始血肿量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收缩压高(OR=1.05,95%CI:1.02~1.09,P=0.002)、初始血肿量大(OR=1.09,95%CI:1.02~1.18,P=0.018)是血肿扩大的重要危险因素.

    欢迎微信订阅《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75页

    颅眶区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程进超王其福王伟功李陈...
    176-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研究颅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及动脉等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8具(16侧)成人尸头标本,经额颞眶颧入路行弧形切口逐层显露颅眶区解剖,观察颅眶交界区解剖结构、测量眶上裂相关数据;观察眼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走行、眼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并测量经眶上裂进入眼眶的神经直径.结果 颅眶交界区位于前床突下方,视神经管沟通颅内与眼眶,眶上裂连接眼眶和中颅窝,8具尸头标本的眶上裂外侧缘、内侧缘、上缘长度分别为(18.4±6.2)mm、(7.7±1.6)mm、(16.4±5.6)mm,左、右侧眶上裂宽度分别为(3.64± 0.86)mm、(3.69±0.88)mm.眶壁由额骨、颧骨、筛骨、泪骨、蝶骨、腭骨和上颌骨7块骨性结构构成;眼眶处存在顶壁、底壁、内侧壁和外侧壁,除内侧壁外,其他各壁的骨性结构呈对称排列.眼眶肌肉由上睑提肌、上斜肌、下斜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7条肌肉构成.眼眶内神经主要由视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的3个分支(额神经、泪腺神经、鼻睫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上、下支)共7根神经构成;除视神经由视神经管进入眼眶外,其他6根神经的7个分支均由眶上裂进入眼眶,依上述次序直径分别为(0.86±0.42)mm、(1.51±0.53)mm、(0.71±0.36)mm、(0.82±0.47)mm、(1.23±0.41)mm、(1.29±0.48)mm、(1.82±0.48)mm.眼动脉在视神经下方同视神经一起由视神经管入眶,8具标本中共观察到16支眼动脉,其中1具为双干眼动脉,其上、下干的距离为11.2mm;其余7具均为单干眼动脉,并根据其在眼动脉眶内走行中的眼动脉角和眼动脉弯将眼动脉眶内段依次分为3段.颅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走行、眼动脉位置关系基本固定.结论 颅眶区域解剖复杂,空间狭小,熟悉该区域显微解剖及其位置关系,有利于临床医生在外科手术中对重要解剖结构的保护,尤其存在双干眼动脉时对其下干的保护.

    眼眶视神经眼动脉眶上裂显微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