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合并或未合并其他病理学类型癫痫患儿的外科治疗策略

    刘畅张绍辉冯卫星刘婷红...
    254-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PNH)合并或未合并其他病理学类型癫痫患儿的外科治疗策略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收治的以癫痫发作为表现并行外科治疗的9例PNH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5例患儿合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1例合并巨脑回畸形和脑裂畸形.所有患儿术前均先经无创性检查评估,明确致痫灶后直接行外科手术治疗;部分致痫起源难以确认时行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并行射频热凝(RFTC)毁损,根据SEEG及RFTC结果决定进一步外科治疗方案.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儿进行随访,通过Engel分级标准评估癫痫发作的控制效果.结果 9例患儿的手术均顺利完成.4例患儿直接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2例合并FCD的患儿行开颅手术切除FCD致痫灶,1例存在明显基因异常并以癫痫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患儿行迷走神经电刺激术,1例合并巨脑回畸形和脑裂畸形患儿行大脑半球离断术.其余5例患儿行SEEG电极置入,其中2例仅对PNH行RFTC,3例合并FCD的患儿RFTC毁损PNH后行FCD致痫灶切除.5例合并FCD的患儿,术后经病理学证实均为FCD Ⅱ型.所有患儿术后均未见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9例患儿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M(Q1,Q3)]为20(14,29)个月,末次随访显示,7例患儿的预后良好,Engel分级均为Ⅰ级;2例预后不良,Engel分级Ⅱ级1例(仅对PNH行RFTC的患儿),Ⅲ级1例(行大脑半球离断术的患儿).结论 PNH合并或未合并其他癫痫病理学类型时,应根据其病理学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尤其当合并FCD时,切除FCD均可获得良好预后.

    耐药性癫痫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立体脑电图热凝毁损灰质异位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Ⅱ型癫痫射频热凝病灶毁损程度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郭强张立民谭红平李少春...
    259-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介导的射频热凝(RFTC)治疗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Ⅱ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病灶毁损程度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11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SEEG电极介导RFTC治疗的31例FCDⅡ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患者的FCD病灶位于额叶13例,中央区17例,顶叶1例.观察毁损术后的并发症及改良Engel分级;癫痫控制疗效以癫痫发作减少程度评估.根据术前头颅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和术后头颅MRI 3D T1加权成像,运用MATLAB软件测量各病灶、毁损灶三维模块的体积.将术前FCD病灶与RFTC毁损灶在空间上的重叠部分的体积定义为病灶的有效毁损体积,其占术前FCD病灶的比率即为病灶毁损程度(%).根据病灶毁损程度是否≥40%将患者分为毁损充分组与毁损欠充分组,比较两组患者Engel分级Ⅰ级者的比例.采用Spearman法分析病灶毁损程度与癫痫控制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31例患者的RFTC手术均顺利完成,毁损靶点数[M(Q1,Q3)]为20(14,26)个.8例病灶位于中央区的患者在RFTC治疗后出现暂时性手术对侧肢体肌力轻度下降.3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M(Q1,Q3)]为38(7,50)个月.至末次随访,Engle 分级 Ⅰ 级 17 例(54.8%),Ⅱ 级3 例(9.7%),Ⅲ 级6 例(19.4%),Ⅳ 级5 例(16.1%);癫痫发作减少程度[M(Q1,Q3)]为100%(58%,100%).8例(25.8%)患者因疗效欠佳进一步行病灶及致痫区切除性手术,术后均未再出现癫痫发作.31例患者FCD病灶的体积[M(Q1,Q3)]为1 735(1 176,2 857)mm3.31 例患者的毁损灶体积[M(Q1,Q3)]为 1 436(1 255,2 607)mm3,有效毁损体积为591(410,932)mm3,病灶的毁损程度为37%(30%,57%).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毁损程度与癫痫发作减少程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1,P<0.001).与毁损欠充分组(18例)比较,毁损充分组(13例)Engle分级Ⅰ级者占比高(分别为12/13、5/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SEEG电极介导的RFTC治疗FCDⅡ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安全、有效;病灶毁损程度较高的患者癫痫控制疗效更佳.

    耐药性癫痫皮质发育畸形,Ⅱ组立体定位技术治疗结果射频热凝

    欢迎微信订阅《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264页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策略调整对治疗效果的改善作用分析:附3 504例报告

    李朋杨智君毕智勇王兴朝...
    265-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s)手术策略的调整对其治疗效果的改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3 504例PitNET患者的临床资料.期间结合文献报道和自主探索,对手术策略进行了调整.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患者(A组)采用调整前的手术策略治疗,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患者(B组)采用调整后的手术策略治疗.手术策略调整要点包括多维度分隔空间手术切除、功能性PitNETs的超范围切除以及个体化颅底重建.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共1 394例,B组共2 110例.B组的肿瘤全切除率[91.0%(1 920/2 110)对比73.4%(1 023/1 394)]、术后视力好转率[89.6%(509/568)对比69.0%(260/377)]均高于A组(均P<0.001),而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0.5%(10/2 110)对比5.1%(71/1 394)]、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2.4%(50/2 110)对比4.2%(58/1 394)]、术后腰大池置管率[0.3%(6/2 110)对比3.6%(50/1 394)]均低于A组(均P<0.05).其中,功能性PitNET术后的生物学治愈率方面,A组患者低于B组[52.3%(203/388)对比83.6%(475/568),P<0.001].结论 PitNET手术策略的改进可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并且能够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垂体肿瘤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后并发症手术策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关规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271页

    Woven EndoBridge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张倩倩丁津一郜洁钰张鸿运...
    272-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Woven EndoBridge(WEB)瘤内扰流装置(简称WEB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5-11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黄河三门峡医院应用WEB装置治疗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0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为未破裂动脉瘤,2例为破裂动脉瘤.术前40例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均为0分.所有患者术后48 h内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评估有无新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与颅内动脉瘤部位相关的新发症状性脑梗死;采用mRS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情况;术后30 d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0个动脉瘤共置入40个WEB装置,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35例(87.5%)患者的WEB装置术中一次性释放成功;5例(12.5%)WEB装置在术中经过回收、调整方向后二次释放成功.4例患者的动脉瘤采取WEB装置联合其他辅助治疗,其中联合支架辅助栓塞2例,联合弹簧圈辅助栓塞2例.术后48 h内头颅CT或MRI检查均未见新发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与颅内动脉瘤部位相关的新发症状性脑梗死;出院时mRS均为0分.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30 d的临床随访,除3例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期间出现皮肤黏膜淤血外,均无其他神经系统相关缺血性及出血性不良事件、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初步观察认为,WEB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随访无并发症发生.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操作治疗结果多中心研究瘤内扰流装置

    双微导管注射不同黏度Onyx胶技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初步疗效观察

    韩凯昊管生权涛袁永杰...
    278-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以双微导管注射不同黏度Onyx胶技术(DODT)作为颅内动静脉畸形首次治疗方法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行DODT栓塞共42例次(22例栓塞1根供血动脉,10例栓塞2根供血动脉),31例达到满意栓塞.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21例患者(65.6%)的病灶减少率为100%,7例(21.9%)为90%~99%,3例(9.4%)为80%~89%,1例(3.1%)为70%~79%.病灶最大直径≤4 cm的患者的即刻完全栓塞比例高于病灶最大直径>4 cm的患者(分别为17/21和4/11,P=0.020).2例患者(6.3%)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未出现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DODT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是安全和有效的.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282页

    胶质母细胞瘤脂肪酸合酶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影响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实验研究

    张文欣季佳宇周贤喆王佳琳...
    283-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中脂肪酸合酶(FASN)表达对巨噬细胞U937极化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慢病毒转染GBM细胞(U87和LN229)构建稳定干扰FASN的细胞株,获得干扰RNA对照组(sh-con,即U87sh-con组、LN229sh-con组)和敲低FASN实验组(sh-FASN,即U87sh-FASN组、LN229sh-FASN组),收集以上4组的细胞上清液(GBM细胞条件培养基)后分别与经佛波酯(PMA)诱导分化后的U937巨噬细胞共培养(共培养后的细胞上清为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再分别将4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与GBM细胞(U251)进行共培养.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和(或)细胞免疫荧光(IF)实验检测 U87sh-con、U87sh-FASN、LN229sh-con、LN229sh-FASN 4 组细胞中FASN蛋白的表达情况及GBM条件培养基与U937细胞共培养后环氧合酶2(COX-2)、精氨酸酶1(ARG1)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CCK-8实验检测敲低FASN后U87和LN229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实验检测4组GBM条件培养基与U937细胞共培养后成熟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巨噬细胞M1表型标志物CD11c、COX-2及M2表型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0(IL-10)、ARG1的表达情况;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4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对U25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统计学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成功构建了FASN蛋白稳定敲低的U87、LN229细胞株,WB和IF结果均显示,与对应细胞的sh-con组相比,U87、LN229细胞sh-FASN组的FASN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5);CCK-8结果显示,48 h时U87sh-con组与U87sh-FASN组细胞活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88.391±10.032)%对比(547.009±1.860)%,P=0.002];24、48 h 时LN229sh-con组与LN229sh-FASN组细胞活力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4 h:(235.033±1.598)%对比(218.026±3.593)%;48 h:(441.190±5.196)%对比(388.306±9.887)%;均P<0.05),而 8、12 h时U87、LN229细胞sh-con组与sh-FASN组细胞活力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U937细胞相比,经诱导分化后的U937细胞及其分别与4组GBM细胞条件培养基共培养后的细胞中CD68的相对表达量均增加(均P<0.05);且与对应细胞的sh-con组相比,U87、LN229细胞sh-FASN组的CD11c、COX-2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均P<0.05);而IL-10、ARG1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WB结果显示,与对应细胞的sh-con组相比,U87、LN229细胞sh-FASN组COX-2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而ARG1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ranswell小室迁移、侵袭实验结果均显示,与对应细胞的sh-con组比较,U87、LN229细胞sh-FASN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与U251细胞共培养后的穿膜细胞数均减少(均P<0.05).结论 GBM细胞FASN表达下调可促进巨噬细胞M1极化,进而抑制GBM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胶质母细胞瘤脂肪酸合酶巨噬细胞M1极化细胞迁移细胞侵袭

    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的表达对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意义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

    黄冠又侯小红张欣甘鸿川...
    291-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CIP2A)的表达对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预后、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自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提取脑胶质瘤CIP2A mRNA表达的相关数据和临床资料,分析CIP2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随后选取67例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胶质瘤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的CIP2A表达水平.基于CGGA数据库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状态、染色体1p/19q共缺失状态、肿瘤类别(原发、复发、继发)、放化疗胶质瘤患者间CIP2A表达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Cox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CIP2A的表达水平在胶质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应用siRNA干扰U87和U251细胞中CIP2A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U87和U251细胞中CIP2A的表达水平;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CIP2A基因沉默对U87和U25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以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U87和U251细胞中CIP2A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 CGGA数据库中,CIP2A mRNA的表达随着脑胶质瘤病理学级别的升高而增强(F=49.32,P<0.001);CIP2A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长于高表达组(CGGA数据库资料:P<0.001;临床样本资料:P<0.05).CIP2A高表达与肿瘤类别(复发和继发)、IDH野生型、1p/19q非共缺失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IP2A mRNA表达水平预测脑胶质瘤患者1、3、5年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74和0.73.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IP2A高表达、高龄、肿瘤复发或继发以及高级别肿瘤是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01).siRNA可抑制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中CIP2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P<0.05),低表达CIP2A的U87和U251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均P<0.05).低表达CIP2A的U87和U251细胞E-Cadherin的表达上调,而MMP2、MMP9蛋白的表达下调(均P<0.05).结论 CIP2A在脑胶质瘤中呈高表达并提示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可能能够作为脑胶质瘤的相关预测标志物.CIP2A低表达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抑制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神经胶质瘤预后细胞侵袭细胞迁移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