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1版欧洲神经肿瘤学会《脑膜瘤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陶晓刚魏新亭
    325-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Neuro-Oncology》杂志于2021年6月在线发表由德国、瑞士等国家17名学者联合撰写的欧洲神经肿瘤学会《脑膜瘤诊断和治疗指南》.该指南旨在为脑膜瘤患者的诊断及管理提供较高等级的证据支持.由于脑膜瘤疾病的复杂性及东西方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该指南中的某些推荐意见并不完全适用于国内患者.因此,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同时总结并分析脑膜瘤的焦点问题.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328页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基于微电极记录结果远程程控的临床疗效分析

    熊赤陈鹏蒋曼丽常博文...
    329-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远程程控与传统门诊程控的疗效,并探讨微电极记录(MER)在术后程控刺激触点选择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122例PD患者,术后1个月开机,开机后1年进行随访.根据术后程控方式和首次程控刺激触点的选择策略分为门诊常规程控组(39例)、远程常规程控组(41例)和MER指导远程程控组(42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开机用时,以及开机时出现不适感的次数、开机后1年药物关期统一 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震颤与运动迟缓评分之和的改善率、左旋多巴每日等效剂量(LEDD)减少率、开机后1年的程控次数、随访期间的程控需求比例.结果 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Hoehn-Yahr分期(H-Y分期)、术前LEDD、术前药物关期UPDRS-Ⅲ评分、术前药物关期UPDRS-Ⅲ震颤与运动迟缓评分之和、术前左旋多巴冲击试验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机后1年,3组患者药物关期UPDRS-Ⅲ震颤与运动迟缓评分之和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0,P>0.05),而在LEDD减少率[M(Q1,Q3)]方面,远程常规程控组和MER指导远程程控组均显著高于门诊程控组[分别为46.7%(30%,50%)、46.6%(30%,60%)、33.3%(0%,50%),H=6.05,P=0.049];程控次数[M(Q1,Q3)]方面,远程常规程控组和MER指导远程程控组均高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分别为6(5,7)次、6(5,8)次、5(4,7)次,H=8.35,P=0.015],而随访期间程控需求比例均低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分别为31.7%(13/41)、31.0%(13/42)、56.4%(22/39),x2=7.00,P=0.030].MER 指导远程程控组的开机用时[M(Q1,Q3)]显著短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和远程常规程控组[分别为43.5(36.0,54.0)min、125.0(106.0,134.0)min、124.0(104.5,150.0)min,H=79.72,P<0.001],开机时出现不适感的次数[M(Q1,Q3)]显著少于门诊常规程控组和远程常规程控组[分别为1(0,1)次、3(3,3)次、3(3,3)次,H=86.17,P<0.001].结论 PD患者DBS术后远程程控可获得与门诊程控相当的疗效,而应用MER能够提高远程程控的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法治疗结果远程程控微电极记录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情绪和认知功能影响的单中心5年随访研究

    闫久祺邱畅董文文罗备...
    335-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双侧STN-DBS治疗的80例PD患者术后5年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6个月,1、2、3、4、5年时分别采用药物关期状态下的统一 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39项PD生活质量问卷(PDQ-39)、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评估,并计算左旋多巴每日等效剂量(LEDD).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各项评分和LEDD的变化,并且分析运动症状(UPDRS-Ⅲ评分)、生活质量(PDQ-39评分)的改善情况与MMSE、MoCA、HAMA、HAMD评分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6个月,1、2、3、4、5年时的UPDRS-Ⅲ评分(药物关期状态)、LEDD、PDQ-39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MoC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1、2、3、4年的MMSE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5年的MMSE评分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在术后1、3、5年的MMSE评分改善率与对应时间点的PDQ-39评分改善率呈正相关关系(术后1年:rs=0.26,P=0.026;术后3年:rs=0.23,P=0.043;术后5年:rs=0.35,P=0.002);术后5年的MoCA评分改善率与对应时间点的PDQ-39评分改善率呈正相关关系(rs=0.28,P=0.014).患者术后1、3、5年的MMSE、MoCA、HAMA、HAMD评分改善率与对应时间点的UPDRS-Ⅲ评分改善率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双侧STN-DBS对P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总体认知功能的改善长期有效,且PD患者总体认知功能的改善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有关.

    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法丘脑底核情绪认知随访研究

    本刊关于稿件摘要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340页

    未定带尾部与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张修民杨鑫柳雯聂盼...
    341-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未定带尾部(cZI)与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刺激参数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纳入26例2018年9月至2021年1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采用DBS治疗的震颤型PD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以cZI为刺激靶点者(cZI-DBS组)10例(19侧),以STN为刺激靶点者(STN-DBS)16例(30侧).比较两组术后开机与未开机时统一 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及其子项目评分(包括震颤、僵硬、步态障碍及运动迟缓评分)的改善率、开机后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较术前的减少率、刺激参数及与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等的差异.结果 术后1、3、9、12个月,与未开机时比较,开机后两组患者的UPDRS-Ⅲ、震颤、僵硬、步态障碍、运动迟缓评分的平均或中位改善率均≥50%.两组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僵硬、运动迟缓、步态障碍评分的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ZI-DBS组术后1、3、6、12个月,震颤评分的改善率分别为(92.15±6.36)%、(90.20±6.37)%、(85.38± 9.72)%、(89.62±7.18)%,STN-DBS 组分别为(63.22±17.17)%、(63.38±12.55)%、(61.91± 13.17)%、(68.29±16.23)%,两组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LEDD减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cZI-DBS组的刺激频率、脉宽、电极阻抗、刺激能量均低于STN-DBS组(均P<0.05).cZI-DBS组与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为3/10,与STN-DBS组的11/16比较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 cZI与STN均为DBS治疗震颤型PD的有效靶点,但cZI-DBS较STN-DBS对震颤症状的控制效果更好.

    帕金森病震颤深部脑刺激法治疗结果未定带尾部丘脑底核

    外侧缰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前瞻性研究

    江潮范滕滕王志燕关凌霄...
    348-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侧缰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行外侧缰核脑深部电刺激(LHb-DBS)手术治疗的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前1个月及术后开机1、3、6、9、12、15个月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快速抑郁症症状自评问卷(QIDS-SR)、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等的评估.同时记录手术和刺激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5例患者随访至开机后15个月,1例随访至开机后1个月.开机后1个月时,与术前基线相比,6例患者的HDRS-17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0.3%)、HAM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9.6%)、MADRS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1.1%)、QIDS-SR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5.2%)均下降,GAF评分(平均改善率为46.9%)升高.与术前基线比较,5例患者开机后3~15个月抑郁相关量表HDRS-17、MADRS、QIDS-SR评分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0.3%~67.6%、64.7%~79.4%、47.4%~63.2%;焦虑情绪方面,HAM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为57.7%~71.6%;睡眠方面,PSQI评分的平均改善率为17.2%~31.7%;GAF评分提高47.6%~87.6%.在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术中出血、脑缺血、切口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未观察到与器械相关的不良事件.在治疗期间,4例患者记录到与刺激相关的不良事件,经调整刺激触点和刺激参数后缓解.结论 采用LHb-D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改善抑郁、焦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未观察到手术及刺激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抑郁症,难治性深部脑刺激法前瞻性研究外侧缰核

    海马硬化合并颞叶新皮质病变颞叶癫痫的手术疗效及其预后因素分析

    杜梁超杨治权
    354-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海马硬化合并颞叶新皮质病变颞叶癫痫(TLE)患者的手术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前颞叶切除手术治疗海马硬化合并颞叶新皮质病变的62例TLE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及每年通过门诊或电话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预后标准进行手术疗效分级,并分为疗效满意组(满意组)和疗效不满意组(不满意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以确定术后疗效不满意的危险因素.根据术后病理学类型,分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Ⅲa组(海马硬化合并颞叶新皮质FCD Ⅰ型)和双重病理组(存在海马硬化合并其他病理学改变),分析不同病理学类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的差异.结果 术后经病理学证实,62例患者中,43例(69.35%)为FCD Ⅲa型;19例(30.65%)为双重病理.62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6例(9.68%)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3个月50例(80.65%)患者为癫痫无发作或先兆发作;12例(19.35%)患者术后仍有癫痫发作.62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3.37±0.94)年,至末次随访,49例(79.00%)患者术后无癫痫发作或先兆发作,其中ILAE 1级46例,2级3例;13例(21.00%)患者术后仍有癫痫发作,其中ILAE 3级3例、4级6例、5级3例、6级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满意组与不满意组患者的手术年龄、病变侧别、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IED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性别、癫痫病程、起病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侧IEDs是影响术后疗效不满意的危险因素(OR=8.57,95%CI:1.62~45.40,P=0.012).与双重病理组比较,FCD Ⅲa组患者的手术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手术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海马硬化合并颞叶新皮质病变TLE患者的有效方式,双侧IEDs是手术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尽管FCD Ⅲa型与双重病理的患者在临床特征上有差异,但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类似.

    癫痫,颞叶皮质发育畸形,Ⅲ组治疗结果影响因素分析海马硬化双重病理

    本刊关于稿件统计学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360页

    非周期性成分对帕金森病丘脑底核局部场电位分析的影响及其生理学意义

    王著勇彭椿凯孙语佳胡凯...
    36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非周期性成分对帕金森病(PD)患者丘脑底核(STN)局部场电位(LFP)分析结果的影响及其在运动症状评估中的生理学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功能神经外科2019年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27例行双侧STN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PD患者,其中21例置入传统脉冲发生器,6例置入新型脉冲发生器.采集术中、术后(仅6例置入新型脉冲发生器患者)1~6个月的STN-LFP.采用统一 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包括震颤症状、僵硬症状、运动迟缓症状评分及三种运动症状评分之和)评估术前及术后的肢体运动症状.采用神经元功率谱参数化的方法获得STN-LFP的原始频谱、拟合频谱、原始平坦频谱、拟合平坦频谱4种频谱的β功率值及提取非周期性成分(后2种频谱分别为前2种频谱去除非周期性成分所得),分析非周期性成分与肢体运动症状评分的相关性;将PD患者分为运动不能型(12例)和震颤为主型(15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4种频谱的β功率值鉴别PD运动亚型的效能;分析不同频谱在不同频带的功率值与肢体运动症状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27例患者术中LFP的非周期性成分与术前肢体运动症状评分均无相关性(均P>0.05).6例置入新型脉冲发生器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M(IQR)]为2.00(2.75)个月,术后LFP的非周期性成分与术后肢体运动症状评分均无相关性(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4种频谱的β功率值依上述次序鉴别PD运动亚型的AUC分别为0.69、0.67、0.84、0.89;拟合平坦频谱的分类效能优于拟合频谱(Z=1.86,P=0.033)和原始频谱(Z=1.67,P=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LFP的不同频谱的功率值在不同频带与肢体运动症状评分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 尽管非周期性成分本身和肢体运动症状评分无相关性,但其影响PD患者STN-LFP的频谱分析结果和基于LFP鉴别运动亚型的分类效能.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局部场电位非周期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