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61例原发性药物难治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王雷波李鹏存董晓霞王均伟...
    367-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原发性药物难治性舌咽神经痛(GPN)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4年3月至2021年3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61例原发性药物难治性GP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女为32/29;年龄为(67.7±25.4)岁(43~88岁);中位病程为44.1个月(7 d至18年).39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组);22例行神经根丝切断术(RHZ组),主要切断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第1支.观察GPN的责任血管、手术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61例患者,术中发现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责任血管者的占比最高(63.9%,39例),无血管压迫者占3.3%(2例).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即刻消失,有效率均为100%.术后MVD组有2例患者发生脑出血,其中1例死亡,1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RHZ组8例(36.4%)患者存在第Ⅸ、Ⅹ、Ⅺ对脑神经相关的功能障碍,其中5例为悬雍垂偏斜,3例为吞咽呛咳;MVD组1例(2.7%)有吞咽呛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1例患者术后随访(56.7±38.5)个月(12~96个月),MVD组1例(2.7%)患者术后46个月疼痛复发.悬雍垂偏斜的5例患者术后6个月均好转;4例吞咽呛咳的患者中,仅1例RHZ组患者偶尔有呛咳症状.结论 MVD是治疗原发性药物难治性GPN的有效术式;RHZ是MVD的有效补充术式,并发症发生率虽高,但大部分可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舌咽神经疾病疾病特征治疗结果显微血管减压术神经根丝切断术

    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耦合的多尺度特征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张浩浩毛之奇陈晓玲李天晴...
    372-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分析卒中患者神经肌肉功能耦合(FCMC)的多尺度特征,并探讨其在运动功能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收治的发病后右上肢偏瘫的卒中患者(n=8,卒中组)以及健康人(n=8,健康对照组)作为受试者.对受试者进行右上肢恒定握力试验,通过复杂多尺度一致性(CMSC)分析方法对同步采集的多通道脑电和肌电信号进行分析;采用一致性显著性阈值计算方法计算20个时间尺度下的显著面积指标,并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卒中组与健康对照组显著面积指标的差异.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验证卒中组患者多尺度FCMC显著面积指标与右上肢上田敏量表评级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卒中组在不同时间尺度和频率范围内的CMSC值大多较低,且CMSC高值通常出现在高频段(45~60 Hz).在<1 Hz的低频率范围内,6/8的健康对照组在时间尺度10左右出现CMSC较高值,而5/8的卒中组在此处的CMSC值相对较低.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组与健康对照组显著面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4.20,P组间=0.007;F时间尺度=14.35,P时间尺度<0.001;F交互作用=13.29,P交互作用<0.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卒中组在时间尺度9、10、11和12上的显著面积均较低(均P<0.05).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尺度分别为9(r=0.74,P=0.032)、10(r=0.62,P=0.021)及12(r=0.71,P=0.030)时,卒中组的多尺度FCMC显著面积指标与上田敏量表评级呈正相关.结论 初步分析发现,卒中后存在多尺度FCMC现象,且尺度特征较健康人改变,其中特定尺度的FCMC特征指标有望应用于卒中患者运动状态的临床评估.

    卒中神经肌肉监测神经电生理监测复杂多尺度一致性显著性面积指标

    欢迎微信订阅《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377页

    预训练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在鉴别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王俊康王率伊刘济源张建新...
    378-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MRI T1加权增强序列的预训练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并验证其鉴别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胶质母细胞瘤(GBM)、脑转移瘤(BM)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PCNSL、GBM、BM的患者.按筛选标准共纳入149例,其中PCNSL 43例、GBM 62例、BM 44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获取影像学数据后采用Slicer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域并进行预处理,基于EfficientNetV2构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使用迁移学习方法在ImageNet上进行预训练和微调后,分别于训练集、测试集上训练和验证模型,计算其鉴别3种疾病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灵敏度)、特异度、Fl分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应用该模型总的诊断准确率为89.4%,平均AUC为0.96;该模型被用于鉴别诊断PCNSL、GBM、BM的灵敏度分别为 0.893、0.936、0.778,特异度分别为 0.996、0.877、0.955,F1 分数分别为 0.940、0.900、0.778,AUC(95%CI)分别为 0.98(0.946~0.997)、0.96(0.932~0.986)、0.95(0.905~0.980).结论 初步研究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预训练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对PCNSL、GBM、BM有较优异的诊断效能.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鉴别淋巴瘤胶质母细胞瘤脑转移瘤深度学习

    本刊关于稿件著作权事项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384页

    Syphonet支架远端保护技术在慢性颅内外动脉长节段闭塞开通术中的初步应用

    陆文烜张一林高慧丽李强...
    385-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观察Syphonet支架在慢性颅内外长节段动脉闭塞(CIEAO)再通术远端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CIEAO再通术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Syphonet支架作为远端保护装置;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2b级为血管再通成功.观察手术情况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6个月行头颅影像学检查评估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 9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段血管.中位支架置入数量为2个(1~4个),支架均贴壁良好,中位手术操作时长为176 min(120~220 min).1例患者术中发生血栓逃逸,血栓进入Syphonet远端保护装置并成功取出;1例患者术后6 h发生脑出血(可能为亚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无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随访,1例患者失访;影像学评估显示,2例患者发生支架内血管再闭塞,6例患者无支架内血管狭窄;mRS 0分5例,1、2、3分各1例.结论 初步观察显示,CIEAO再通术中应用Syphonet支架远端保护的技术成功率高,可以捕获逃逸血栓,减少血栓脱落引发的并发症.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操作治疗结果Syphonet支架

    儿童出血型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分析

    甄英伟张永良占益平郭社卫...
    39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儿童出血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4例出血型颅内AVM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Spetzler-Martin评分(SMG)1分4例,2分11例,3分13例,4分6例.所有患儿均开颅行AVM切除术及血肿清除术,根据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术后第1天行头颅CT检查评估有无颅内出血及脑组织肿胀情况,术后1周行头颅MRI检查评估有无血管畸形团残留;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儿术后意识障碍的改善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对患儿进行随访,术后3、6个月行头颅MRI或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评估有无血管畸形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儿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mRS 0~1分为预后良好;并根据术前SMG分级情况分为SMG≤3分组和SMG>3分组,比较两组存活患儿的预后差异.结果 34例患儿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25例患儿直接行开颅手术切除AVM及血肿;6例行复合手术;3例先行AVM部分栓塞,再行手术切除.31例(91.2%)患儿初次手术行AVM全切除;3例(8.8%)行近全或大部分切除,其中1例二次手术行AVM全切除.术后2例(术前SMG均为3分)患儿死亡;3例(术前SMG3分1例,4分2例)出现重度残疾.出院时GCS 3~8分2例,9~12分2例,13~15分28例.32例存活的患儿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35.2±10.1)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无AVM残留或复发,预后良好26例,预后不良6例.与术前SMG>3分组相比,术前SMG≤3分组患儿的预后明显较好(预后良好比例分别为2/6、23/26,P=0.012).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儿童出血型AVM首选的治疗措施,尤其对于SMG≤3分的患儿.根据患儿适应证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前血管栓塞、复合手术治疗均有助于实现AVM全切除.

    颅内动静脉畸形脑出血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操作儿童治疗结果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治疗基底核区血肿的疗效分析

    杨冬旭郭强王斐张晓红...
    397-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采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治疗基底核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卒中科采用开颅手术治疗的152例基底核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组(简称侧裂入路组,74例)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组(简称皮质入路组,7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长、骨瓣回纳比率、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情况.术后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左侧脑出血患者的语言功能情况.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mRS≤2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侧裂入路组的骨瓣回纳比率、血肿清除率分别为73.0%(54例)、(94.3±5.5)%,与皮质入路组的50.0%(39例)、(86.9±14.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的手术时长、再出血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侧裂入路组34例左侧出血的患者中,构音障碍、失语的比率分别为35.3%(12例)、5.9%(2例);皮质入路组36例左侧出血的患者中,构音障碍、失语的比率分别为44.4%(16例)、30.6%(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6个月,侧裂入路组的预后良好率为21.6%(16/74),预后不良率为78.4%(58/74);皮质入路组的预后良好率为5.1%(4/78),预后不良率为94.1%(74/78),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比较,采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开颅手术治疗基底核区出血的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预后相对好.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经颞叶皮质入路

    本刊关于稿件图表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401页

    预塑形聚醚醚酮在额眶鼻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徐勇邱锷董浩吴江平...
    402-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预塑形聚醚醚酮在额眶鼻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额眶鼻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手术切除病变骨质,同时使用预塑形聚醚醚酮修补颅骨缺损.3例视神经受压导致视力下降的患者同时行视神经管开放减压.术中鼻窦开放的患者行鼻窦修补重建.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眼眶及头颅CT,并于术后3、6、12个月采用门诊及电话问询的方式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的外观恢复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12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鼻窦开放行重建者8例,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出院时,患者术前的额部骨质畸形(12/12)及眼球突出(11/11)症状均消失;所有患者的双侧眉弓均对称,外观恢复良好.1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M(Q1,Q3)]为12(6,12)个月.至末次随访,无一例患者发生植入物移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额眶鼻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应用预塑形聚醚醚酮修补病变切除术后的骨质缺损,可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患者的外观,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颅骨神经外科手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聚醚醚酮额眶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