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极光激酶A抑制剂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和B7-H3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刘金秋蒲焯楠邓宇轩吕一帆...
    406-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极光激酶A(AURKA)抑制剂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的细胞增殖和免疫检查点B7-H3表达的影响.方法 基于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计划数据库(共325例患者),分析AURKA mRN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病理学类型、世界卫生组织(WHO)级别、原/复发状态、患者的生存期、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甲基化、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及染色体1p19q共缺失的相关性.比较AURKA mRNA在不同病理学类型、不同WHO级别,以及原发与复发性脑胶质瘤中表达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以比较不同AURKA mRNA表达水平的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探讨AURKA mRNA表达水平、IDH突变、染色体1p19q共缺失、发病年龄、放疗、化疗、WHO级别及原/复发状态对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确定AURKA mRNA表达水平对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预测价值.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脑胶质瘤组织样本,其中低级别胶质瘤(LGG)4例,GBM 4例;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B)法检测AURKA在肿瘤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情况.采用AURKA抑制剂alisertib处理人GBM细胞株U87-MG,将其分为对照组(以DMSO处理)和alisertib处理组(以5 μmol/L alisertib处理).采用CCK-8法和结晶紫染色方法分别检测alisertib对细胞活性和克隆形成的影响.采用WB法检测alisertib对AURKA、磷酸化AURKA和B7-H3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lisertib对GBM细胞膜蛋白B7-H3表达的影响.结果 CGGA计划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AURKA mRNA在GBM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星形胶质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均P<0.001);在WHO 2、3及4级胶质瘤组间,AURKA mRNA的表达水平随WHO级别的升高而增加(P<0.001);AURKA mRNA在复发性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原发性胶质瘤(t=4.50,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RKA mRNA高表达组的患者比低表达组生存期短(均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URKA mRNA的表达水平、IDH突变、染色体1p19q共缺失、发病年龄、放疗、化疗、WHO级别及原/复发状态均为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AURKA mRNA高表达、复发状态、WHO高级别、发病年龄偏高、未接受化疗及无染色体1p19q共缺失均为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URKA mRNA表达水平预测脑胶质瘤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期的AUC(95%CI)分别为0.78(0.72~0.83)、0.85(0.80~0.89)、0.84(0.79~0.89).临床样本的WB结果显示,人GBM组织中AURKA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LGG(t=2.62,P=0.040).CCK-8实验结果显示,alisertib处理24、48、72 h后均显著抑制了U87-MG细胞的活性(均P<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alisertib明显抑制了 U87-MG细胞的克隆形成(t=9.30,P<0.001).WB实验结果表明,alisertib处理组的磷酸化AURK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0.98,P<0.001),而B7-H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7.55,P=0.002).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lisertib处理组膜蛋白B7-H3的表达水平升高(t=20.04,P<0.001).结论 AURKA抑制剂alisertib可能能够抑制GBM的细胞增殖,并增强免疫检查点B7-H3的表达.

    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极光激酶A免疫检查点B7-H3蛋白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413页

    肿瘤电场治疗分子型胶质母细胞瘤1例

    郭晓鹏王裕马文斌
    414-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及辅助化疗的标准Stupp方案基础上,化疗期间同步使用肿瘤电场治疗的新Stupp方案已成为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推荐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第5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型提出分子型GBM的概念,此亚型患者使用新Stupp方案是否临床获益有待探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2019年9月收治1例分子型GBM患者并予以新Stupp方案治疗,术后术区局部控制良好,直至术后26个月出现了颅内远隔部位进展.该方案在提高分子型GBM患者预后的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生命质量,且未造成严重并发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启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学术期刊出版服务平台的通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416页

    双侧丘脑底核联合苍白球内侧部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1例并文献复习

    赵永彬田杨任坚锋李爱仙...
    417-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多选择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为主.治疗靶点选择苍白球内侧部(GPi)更广泛;近年,以丘脑底核(STN)为靶点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报道1例先经双侧STN-DBS治疗效果不佳后再次给予双侧GPi-DBS治疗的肌张力障碍患者,给予两靶点联合刺激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明显,恢复良好.

    本刊关于稿件参考文献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419页

    跨细胞转运穿透血脑屏障的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蒲婷婷王磊王引言
    420-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让传统药物分子难以进入脑内,其是药物治疗脑肿瘤的最大障碍.如何安全、有效地跨越血脑屏障实现靶向脑肿瘤给药,一直以来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难题.随着近年来对纳米给药技术的研究逐渐增多,纳米给药系统在跨越血脑屏障和靶向脑肿瘤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各种纳米载体可以被设计成不同的尺寸、形状和进行表面官能团修饰,从而提升穿透血脑屏障和将药物靶向递送至脑肿瘤的能力.本文主要综述了克服血脑屏障策略中的跨细胞转运途径及部分可经该途径跨越血脑屏障的纳米载体,并阐述了其对血脑屏障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药物递送效果的因素.

    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潘鹏宇郭丹梁国标
    425-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介入手术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机器人辅助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而且还可以减少辐射暴露等风险.目前,临床应用于神经介入手术的机器人包括CorPath GRX、Magellan、VIR、RobEnt、"鲁班"和VAS HERO等系统,已成功完成了全脑血管造影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动脉瘤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和动静脉瘘栓塞术,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更加精准、平稳地完成神经介入手术,临床应用中在既往的泛血管介入机器人基础上,增加了适应颅内血管的控制软件、导丝递送模块、触觉反馈系统等.但是,神经介入机器人仍处于不断改进、迭代发展的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有望在运动能力、精准控制、交互反馈及生物仿真等方面进步飞速,未来会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安全的临床治疗.

    颅内动脉瘤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杨晨轩许百男
    429-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继而形成的瘤样突起,其患病率为3%~7%.而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因此提前识别不稳定性动脉瘤至关重要.多年来,颅内动脉瘤形成、生长和破裂的病理生理机制一直是众多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成、生长和破裂的分子机制、危险因素以及影像学和人工智能等在颅内动脉瘤评估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颅内动脉瘤的稳定性评估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