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BI-M——颅脑创伤特征分类新的里程碑

    高国一
    433-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临床医生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标准进行颅脑创伤伤情分类,这一分类的缺陷在当前精准医疗的背景下日益凸显.为此,国际神经外科学界努力推进颅脑创伤特征的新分类,依照CBI-M分类方案,从临床症状、血清生物标志物、影像学、修正因素等方面纳入患者的基线指标,进行伤情评估并指导后续的治疗.颅脑创伤新分类方式将深刻影响专科发展进程,对世界范围的专业推动有促进作用,值得国内同道学习和推广.

    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的预测效能

    朱俊刘珈杞单颖驰高国一...
    436-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压力波幅相关性指数(RAP)和压力反应性指数(PRx)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纳入患者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M(范围)]为6(3~8)分.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持续颅内压监测及有创动脉压监测,并采集术后1 h内的RAP和PRx.于患者术后1 h的颅脑CT图像中选择1个感兴趣体积(VOI)区域并提取93个影像组学特征.运用递归特征消除法分别筛选出预测PRx和RAP的最优特征子集,然后使用随机森林算法训练分类器预测PRx及RAP,构建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预测模型.分别评估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评分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以判断CT影像组学特征的预测性能.结果 预测PRx和RAP的最优特征数量分别为12个和15个.通过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PRx的准确率为72%,精确率为85%,召回率为68%,F1评分为0.61,AUC为0.79.通过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RAP的准确率为63%,精确率为78%,召回率为63%,F1评分为0.61,AUC为0.80.结论 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预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PRx和RAP,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及评估患者的预后.

    脑损伤,创伤性颅内压机器学习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压力波幅相关性指数压力反应性指数

    神经内镜辅助耳后问号切口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重型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马龙赵慧敏王汉宇魏云...
    441-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与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比较,探讨神经内镜辅助耳后问号切口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重型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137例急性重型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颅内压监护及脑室外引流.其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耳后问号切口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组(n=77),仅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6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预后良好(GOS为Ⅳ、Ⅴ级)率以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1周GCS较高[(14.33± 2.95)分对比(11.53±3.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7,P<0.001).两组患者术中恶性脑膨出、术后出血、颅内感染、切口不愈合、癫痫、脑积水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GO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40,P<0.001);试验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83.1%(64/77)对比51.7%(31/60),x2=15.69,P<0.001],而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77)对比8.3%(5/60),校正x2=2.48,P=0.115].结论 与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比较,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耳后问号切口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重型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可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且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脑损伤,创伤性血肿,硬膜下颅内压神经内窥镜治疗结果耳后问号切口

    重型颅脑创伤术前瞳孔散大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聪龙连圣王伟盛文国...
    445-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重型颅脑创伤(TBI)术前继发瞳孔散大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湖州学院附属南太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3例重型TBI术前继发瞳孔散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将患者分为预后较佳组(GOS Ⅳ~Ⅴ级)及预后不佳组(GOS Ⅰ~Ⅲ级).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瞳孔散大为单侧或双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环池状态、中线结构移位、瞳孔散大至手术减压时间,手术总时长、手术方式、颅内压(ICP)监测探头类型、初始ICP、术后即刻ICP、围手术期有低血压和(或)低氧血症、多发性损伤的差异.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重型TBI术前继发瞳孔散大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73例患者中,预后较佳组46例(26.6%);预后不佳组127例(73.4%),其中死亡54例(3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预后较佳组比较,预后不佳组术前瞳孔双侧散大、术前GCS3~5分、瞳孔散大至手术减压时间≥1h、初始ICP≥40 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即刻ICP≥12 mm Hg、围手术期有低血压和(或)低氧血症的患者所占比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CS3~5分(OR=5.13,95%CI:1.89~13.92,P=0.001)、瞳孔散大至手术减压时间≥1 h(OR=3.15,95%CI:1.26~7.87,P=0.014)、术后即刻 ICP≥ 12 mm Hg(OR=4.77,95%CI:1.21~18.84,P=0.026)及围手术期有低血压和(或)低氧血症(OR=3.30,95%CI:1.33~8.18,P=0.010)为影响重型TBI术前继发瞳孔散大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重型TBI术前继发瞳孔散大患者的预后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术前GCS3~5分、瞳孔散大至手术减压时间≥1 h、术后即刻ICP≥12 mm Hg及围手术期有低血压和(或)低氧血症是导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脑损伤,创伤性瞳孔散大神经外科手术预后危险因素

    颅脑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动脉瘤的诊治分析

    高杰黄贤键苏高健朱栋梁...
    450-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颅脑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合并动脉瘤的有效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tSAH合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占同期收治的tSAH患者的3.24%(11/339).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颅外段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5例、大脑中动脉1例、大脑前动脉1例.术前通过全脑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根据出血部位及其与动脉瘤的位置关系,将出血类型分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共6例)和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on-aSAH,共5例),并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6例aSAH患者中,行开颅动脉瘤夹闭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5例non-aSAH患者均予保守治疗.评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进行临床随访,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的预后,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动脉瘤的情况.结果 6例aSAH患者中,1例行动脉瘤夹闭的患者动脉瘤夹闭完全,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2 d复查DSA显示动脉瘤复发,再次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动脉瘤完全闭塞;5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6例aSAH患者均随访6个月,复查CTA显示颅内动脉瘤无复发;末次随访时,GOS Ⅱ级1例、Ⅲ级1例、Ⅴ级4例.5例non-aSAH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期间动脉瘤均无破裂,至末次随访,GOS Ⅳ级1例、Ⅴ级4例.结论 初步研究表明,tSAH合并动脉瘤的发病率低,尽早确诊、控制危险因素并积极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脑损伤,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对脑挫裂伤血肿进展的预测作用

    张华军段晓春庄国权张一妙...
    45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对脑挫裂伤患者颅内血肿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8例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伤后24 h内的头颅CT结果确定血肿是否进展(血肿体积增大>25%或新发颅内血肿).比较非进展组与进展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类型(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血肿位置、既往病史、是否手术,以及发病后24 h内的外周血实验室相关指标[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计数,肌酐、D-二聚体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衍生NLR(dNLR)]的差异.将上述指标中P<0.1的指标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对患者血肿进展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白细胞水平对脑挫裂伤患者血肿进展的预测作用.结果 248例患者中,非进展组142例,进展组106例.非进展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M(Q1,Q3)]为 12.53(9.19,15.45)×109/L,进展组为 13.01(10.83,15.76)× 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入院时GCS低(OR=0.84,95%CI:0.73~0.96)、有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OR=1.34,95%CI:1.12~1.97)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OR=1.16,95%CI:1.01~1.32)、MLR 升高(OR=3.55,95%CI:1.19~10.60)均是脑挫裂伤血肿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根据入院时GCS+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构建的ROC曲线预测脑挫裂伤血肿进展的AUC为0.60;根据入院时GCS+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周血白细胞计数+MLR构建的ROC曲线预测脑挫裂伤血肿进展的AUC为0.75.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水平是脑挫裂伤患者血肿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患者血肿进展有预测价值.

    脑损伤,创伤性白细胞血肿预测进展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460页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丘脑消融术对特发性震颤患者同侧肢体震颤改善作用的初步探讨

    周珈右林家骥宗睿尹春宇...
    461-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丘脑消融术对特发性震颤(ET)患者同侧手部震颤(简称手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接受单侧MRgFUS丘脑消融术的50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患者术前、术后1、3、6、12个月的手颤评分和非交叉的齿状核-红核-丘脑束(nd-DRTT)纤维连接数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患者同侧手颤评分变化中nd-DRTT纤维连接数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 50例患者术后1、3、6、12个月的消融灶同侧手颤评分分别为(12.6±6.0)分、(12.5±6.5)分、(12.6±6.1)分、(12.8±6.9)分,均低于术前基线评分[(16.1± 5.5)分](均P<0.001);术后1、3、6、12个月的消融灶对侧手颤评分分别为(4.1±3.8)分、(4.9± 4.5)分、(6.2±5.5)分、(6.9±5.7)分,均低于术前基线评分[(21.5±4.0)分](均P<0.001).与术前[(150.4±89.9)根]相比,消融灶同侧的nd-DRTT纤维连接数在术后1个月[(38.9±38.0)根]、3个月[(69.2±61.7)根]时显著减少(均P<0.05);而术后6、12个月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融灶对侧的nd-DRTT纤维连接数在术后各时间点有下降趋势,但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nd-DRTT纤维连接数的减少(β=-18.64,P=0.001)在ET患者同侧手颤评分的下降中(β=-4.39,P<0.001)具有中介效应(β=0.01,P=0.007).结论 初步研究表明,单侧MRgFUS丘脑消融术可能通过降低同侧的nd-DRTT纤维连接部分介导同侧手颤的缓解.

    特发性震颤丘脑腹中间核治疗结果机制高强聚焦超声消融弥散张量成像

    欢迎微信订阅《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467页

    经颅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在特发性震颤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李勇杰李凌杨光华付维亮...
    468-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颅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tcMRgFUS)治疗特发性震颤(E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行tcMRgFUS治疗的12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53.9±14.8)岁(26~70岁);病程为(26.2±15.6)年(6~50年).术前右手震颤临床评定量表(CRST)[M(Q1,Q3)]评分为15.0(11.3,22.3)分,ET生活质量问卷(QUEST)评分为46.5(31.3,65.5)分.术前评估有效颅骨面积、颅骨密度比(SDR)以及有效阵元数量;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有效颅骨面积与有效阵元数量的相关性.12例患者均选择左侧丘脑腹中间核作为治疗靶点,在MR热成像监测下,预设焦斑温度为40~45℃以校准位置,45~50℃确认有效性和安全性,50~60℃消融毁损,时长为15~30 s.观察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于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评估CRST评分并复查头颅MR;术后1、3个月评价QUEST评分;并计算两种评分的改善率.结果 12例患者的有效颅骨面积[(362±22)cm2]与有效阵元数量[M(Q1,Q3)为948(927,978)个]呈正相关关系(r=0.63,P=0.029);SDR值为0.46±0.13.12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消融温度为(57.5±2.5)℃.震颤症状的治疗有效比例为12/12.12例患者术后1 dMR显示毁损灶和周围水肿带的中心点与计划靶点精准吻合,位置无偏差.其中7例患者共出现15例次轻度不良事件,除1例患者的味觉改变和口角麻木未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在术后1个月内缓解.1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1 d[M(Q1,Q3)为1.5(0,2.0)分]、1个月[2.0(0,2.0)分]、3个月[2.0(1.0,2.0)分]CRST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7.87,P<0.001);改善率分别为(90.8±8.7)%,(85.8±15.8)%和(77.5±21.6)%.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21.5(12.5,43.5)分]、3个月[16.5(6.5,34.3)分]QUEST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47,P<0.001);改善率分别为(49.5±29.0)%、(58.0±25.8)%.12例患者术后规律随访头颅MR,可见异常信号逐渐缩小,提示水肿带逐渐吸收,毁损灶直径也逐渐缩小.结论 tcMRgFUS治疗ET可改善患者的震颤症状,手术相关并发症通常在术后1个月内缓解,该技术较为安全、有效.

    特发性震颤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颅骨密度比超声激发焦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