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展望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

    张伟
    541-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其中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恶性程度高,患者的预后极差.目前,GBM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辅以替莫唑胺同步放射治疗及辅助化疗,以及新近出现的肿瘤电场治疗,但整体疗效有限.近年来,免疫治疗已在其他肿瘤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有望改善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预后.本文重点对脑胶质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102例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王洪一李达王科张力伟...
    545-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手术治疗的102例SFT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及术后复查头颅MRI检查结果、随访期生存情况和疾病进展情况,收集肿瘤的手术切除程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采用寿命表法计算1、3、5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分别比较不同年龄、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手术切除程度、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分组患者的生存分布,分别比较术前是否存在瘤周水肿、肿瘤是否不均匀强化、肿瘤是否累及静脉窦、肿瘤是否颅外侵袭以及是否行术后辅助放疗(PORT)患者的生存分布;进一步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确定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治疗策略对SFT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 102例患者的年龄为(45.9±13.4)岁,男女比例约为1.22:1.00.102例患者中,67例(65.7%)肿瘤位于小脑幕上,35例(34.3%)位于颅底;67例(65.7%)存在瘤周水肿,62例(60.8%)肿瘤不均匀强化,53例(52.0%)肿瘤累及静脉窦,9例(8.8%)肿瘤颅外侵袭.经病理学检查,肿瘤WHO 1级8例,2级49例,3级45例.10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GTR)74例,次全切除(STR)28例;行PORT 57例.10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M(Q1,Q3)]为48(35,66)个月;至末次随访,30.4%(31/102)的患者肿瘤复发;9.8%(10/102)的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1.0%(1/102)的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症;4.9%(5/102)的患者肿瘤出现远处转移.102例患者1、3、5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67%、67%;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7%、91%、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WHO分级较低、GTR、未累及静脉窦的患者无进展生存率较高(均P<0.05);年龄<60岁、肿瘤GTR的患者总生存率较高(均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为WHO 3级(HR=4.45,95%CI:1.80-10.99,P<0.001)、STR(HR=9.82,95%CI:3.68~26.16,P<0.001)均是 SFT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短的危险因素;而STR也是SFT患者总生存期短的危险因素(HR=8.73,95%CI:1.70-44.90,P=0.010).不同治疗策略分组患者的生存分析显示,总体队列中,与STR组(n=11)比较,STR+PORT组(n=17)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更高(P=0.026);肿瘤WHO分级为3级的患者中,与GTR组(n=5)比较,GTR+PORT组(n=23)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更高(P=0.029).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SFT多见于小脑幕上,WHO 2、3级多见,可发生颅外转移,术后5年内的总体预后较好.肿瘤为WHO 3级及STR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较短,肿瘤STR的患者总生存期较短.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疾病特征预后治疗结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552页

    小脑幕上无症状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分析(附163例报告)

    杨明煦吕一帆邓宇轩杜超...
    553-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脑幕上无症状脑膜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确诊的无症状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63例,其中122例为手术治疗者,41例为于门诊随访观察者.观察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肿瘤部位、大小,组织病理学类型、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等.结果 163例患者中,男51例,女112例,男女比例为1.0:2.2;发病年龄为(53.25±10.75)岁(22~80岁),其中50~59岁患者的占比最高(41.72%,68例),其次为60~69岁患者(22.09%,36例);男、女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肿瘤位于大脑凸面最多见,占73.62%(120例),其次为矢状窦旁,占16.56%(27例),而位于大脑镰旁、脑室、小脑幕者均较少见.肿瘤体积的M(Q1,Q3)为6.08(1.87,15.78)cm3.行手术切除的122例患者中,WHO 1级97例(79.51%)、2级21例(17.21%)、3级4例(3.28%);组织病理学类型中以移行型(36.07%,44例)、纤维型(25.41%,31例)及内皮型(17.21%,21例)多见;纤维型脑膜瘤的分布部位最为广泛(各部位均可见),其次为移行型和内皮型脑膜瘤.122例患者中,术后21例(17.20%)发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WHO 1级、2级、3级患者分别占8.20%(10例)、6.56%(8例)、2.46%(3例).结论 初步观察显示,小脑幕上无症状脑膜瘤可能与脑膜瘤的整体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脑膜瘤幕上肿瘤无症状疾病疾病特征

    欢迎微信订阅《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558页

    无功能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分析

    翟一轩杨凤东李建国张学志...
    559-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无功能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国家脑肿瘤注册登记平台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登记的无功能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单病种数据,共纳入患者1 210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术前及术后激素水平、手术方式、手术时长和随访时间;收集患者肿瘤的体积、术前是否发生瘤卒中、Knosp分级、质地和切除程度.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后剔除法)判断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结果 1210例患者中,617例(51.0%)术后存在垂体功能减退.121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M(Q1,Q3)]为6.5(3.0,11.2)个月.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发生瘤卒中、术前垂体功能减退、肿瘤体积以及手术时长均是患者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发生瘤卒中(OR=1.96,95%CI:1.20~3.26,P=0.008)、术前垂体功能减退(OR=2.89,95%CI:2.09~4.05,P<0.001)以及肿瘤体积较大(OR=1.02,95%CI:1.00~1.03,P=0.015)均是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垂体功能减退、肿瘤体积较大、发生瘤卒中的无功能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的风险较高.

    垂体肿瘤神经外科手术垂体功能减退症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启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学术期刊出版服务平台的通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563页

    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电场治疗的疗效观察

    郭晓鹏邢浩王裕马文斌...
    564-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胶质母细胞瘤(GBM)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事件(AE)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9月至2023年12月采用TTFields治疗的12例GB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新诊断的GBM患者在术后2~6周开始进行替莫唑胺(TMZ)同步放化疗,续贯TMZ辅助化疗(标准Stupp方案),同时应用TTFields;4例复发性GBM患者术后2~6周开始应用TTFields,其中3例同时应用了贝伐单抗靶向治疗.所有患者每2~4个月随访1次,评估患者的生存情况及与TTFields相关的AE,采用不良事件通用术语评级标准(CTCAE)评估AE的严重程度.结果 12例患者应用TTFields的中位总时长为6.5个月(1~47个月),每日治疗的中位时长为23.0 h(8.0~23.5 h).9例患者发生与TTFields相关的AE,其中6例为皮炎,3例为皮肤发热感;CTCAE 1级5例、2级3例、3级1例.12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7~51个月),其中8例患者的总随访时间≥12个月.至末次随访,10例生存,2例分别于术后15、33个月死亡.8例患者随访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26个月,其中4例患者的PFS≥12个月.结论 对于新诊断及复发性GBM患者,规律及长期应用TTFields仅造成轻、中度的局部皮肤AE,可能会使患者生存获益.

    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结果肿瘤电场治疗不良事件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568页

    儿童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杨萍冀园琦孙骇浪杨伟...
    569-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儿童颅内生殖细胞肿瘤(IGCTs)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8例儿童IGCTs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患儿中,生殖细胞瘤8例,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NGGCTs)30例.其中34例经开颅手术切除确诊,2例经病变活组织检查确诊,1例经诊断性化疗诊断为生殖细胞瘤,1例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NGGCTs.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分析探讨儿童IGCT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3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4.4∶1.0;中位年龄(范围)为9.3岁(0.9~14.0岁),年龄集中在2~4岁和8~14岁.肿瘤的位置以松果体区(65.8%,25/38)和鞍区(10.5%,4/38)常见.松果体区IGCTs最常见的表现为颅高压症状(80.0%,20/25),鞍区IGCTs最常见的表现为多饮、多尿(3/4).38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40.3个月(0.6~86.7个月).至末次随访,存活31例,死亡5例,失访2例.总体5年生存率为90.2%(除外非肿瘤因素的死亡),生殖细胞瘤患儿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为83.3%,NGGCTs患儿分别为83.8%和91.9%.与年龄>6岁的患儿相比,年龄≤6岁的患儿中NGGCTs更常见(12/12对比18/26,P=0.039).结论 儿童IGCTs的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病变多见于松果体区和鞍区.患儿的临床表现与其发病部位有关,总体生存预后较好.

    肿瘤,生殖细胞和胚胎性儿童疾病特征预后生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