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风险评估标准的建立

    杨新健
    649-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病,大部分动脉瘤在破裂前被发现.因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s)与破裂动脉瘤的处理原则不同,UIAs—经发现就需要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估.而影响UIAs稳定性的因素多,目前尚缺乏统一、客观的评估标准,且目前国际上的2项评估体系也不适用于中国患者,故建立UIAs的风险评估标准意义重大.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望建立符合我国人群疾病特征的科学、精准、易于操作的UIAs风险评估标准.

    应用颅内动脉瘤辅助评估软件评价未破裂动脉瘤稳定性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张福峻晖黄骥良米热扎提·吐尔洪刘健...
    652-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颅内动脉瘤辅助评估软件评价未破裂动脉瘤(UIA)稳定性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2年5-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7家中心神经外科就诊的UIA患者.分别采用软件辅助医生评估、医生独立评估、专家组评估、PHASES评分和ELAPSS评分标准评价所有患者的UIA是否稳定.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先由软件辅助医生评估,在4周洗脱期后再由医生独立评估;B组评估顺序相反.将专家组评估结果作为判断UIA稳定性的"金标准",比较动脉瘤辅助评估软件与其他评估方式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其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并根据动脉瘤最大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192例患者(227个动脉瘤),其中男62例,女130例;年龄[M(Q1,Q3)]为58.0(50.5,65.0)岁.专家组评估结果显示,227个动脉瘤中,稳定动脉瘤98个,不稳定动脉瘤129个.软件辅助医生评估的准确率和灵敏度(92.5%和93.8%)均高于医生独立评估(76.7%和85.3%)、PHASES评分(62.6%和39.5%)和ELAPSS评分(79.3%和76.7%)评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软件辅助医生评估的特异度(90.8%)与PHASES评分(92.9%)和ELAPSS评分(82.7%)评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于医生独立评估(65.3%,P<0.05).一致性方面,分别与"金标准"比较,软件辅助医生评估(Kappa=0.94)、医生独立评估(Kappa=0.81)和ELAPSS评分评估(Kappa=0.83)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软件辅助医生评估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最好;而PHASES评分与"金标准"评估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配对x2=45.84,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动脉瘤最大径<3 mm组、3~5 mm组和>5~7 mm组中,软件辅助医生评估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分别为0.94、0.79和0.85),且均高于其他评估方法.软件辅助医生评估和医生独立评估A组与B组的准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辅助评估软件可以辅助神经外科医生进行UIA的稳定性评估,其准确率优于医生独立评估、PHASES评分和ELAPSS评分标准的评估结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颅内动脉瘤人工智能稳定性评估诊断,计算机辅助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姜世豪尼扎米丁江·热夏提李映婷王凯...
    659-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FD治疗的2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8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0例;年龄为(55.6±14.0)岁.18例患者接受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10例患者接受Tubridge FD治疗.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所有患者于术后6~24个月住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Kamran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情况(Kamran分级4级为完全栓塞);并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患者的预后(mRS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28例患者共使用30枚FD支架,其中2例患者使用了 2枚支架;19例患者联合弹簧圈治疗.28例患者中,6例(21.4%)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5例(17.8%)为出血性并发症,1例(3.6%)为缺血性并发症;病死率为7.1%(2/28).28例患者中,25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4(6~24)个月.至末次随访,动脉瘤Kamran分级2级1例,3级2例,4级22例,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8.0%(22/25);mRS 0~2分21例,3~6分7例,预后良好率为75.0%(21/28).结论 FD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短、中期随访动脉瘤闭塞率较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操作治疗结果血流导向装置

    欢迎微信订阅《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663页

    支架置入方案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

    张化彪张晓燕郑国墩马波...
    664-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方案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SSAC)栓塞未破裂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WNB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医学部收治的39例未破裂WNBA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采用支架置入方案且行SSAC栓塞治疗的患者共22例(SSAC组),即单支架置入边支的选择依次遵循"远(远端边支)""大(边支角度大)""粗(边支内径大)"的原则;同时纳入采用双支架辅助弹簧圈(DSAC)栓塞治疗的17例患者(DSA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是否为单发、合并子囊的数量,术前Hunt-Hess分级,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比例.采用Raymond-Roy栓塞分级评估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出院时和术后3~6个月临床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有无支架内狭窄和Raymond-Roy栓塞分级.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的大小、是否为单发、合并子囊数量,术前Hunt-Hess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动脉瘤部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SAC组与DSAC组术后即刻(21/22对比17/17)和随访期(12/15对比14/14)完全栓塞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SAC组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比例(3/22对比10/17)、出院时和随访期的中位mRS(均为0分对比2分)以及随访期支架内狭窄发生比例(1/15对比7/14)均低于DSAC组(均P<0.05).结论 运用支架置入方案行SSAC栓塞的未破裂WNBA患者可获得与采用DSAC栓塞患者相当的致密栓塞程度和更佳的预后,且并发症少.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操作治疗结果支架置入方案分叉处宽颈动脉瘤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冯利飞杨歌梁超赵毅...
    670-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动脉瘤破裂至治疗时间间隔≤7 d)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2例.均采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栓塞动脉瘤.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效果(Ⅰ级为完全栓塞,Ⅱ级为近完全栓塞,Ⅲ级为部分栓塞),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02例患者术前mRS 0分61例(59.8%),1分19例(18.6%),2分9例(8.8%),3分8例(7.9%),4分5例(4.9%).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69例(67.7%),Ⅱ级栓塞30例(29.4%),Ⅲ级栓塞3例(2.9%);其中4例(3.9%)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6例(5.9%)发生载瘤动脉局部狭窄,术后均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院后患者随访时间为(7.4±1.4)个月(3~12个月).末次随访mRS 0分84例(82.4%),1分8例(7.8%),2分6例(5.9%),3分4例(3.9%);与术前mR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94例(92.2%),Ⅱ级栓塞8例(7.8%),Ⅲ级栓塞0例,与术后即刻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动脉瘤复发,复发率为4.9%,随访期均未发生动脉瘤再出血及脑梗死情况.结论 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短期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动脉瘤,破裂治疗结果微小动脉瘤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674页

    替罗非班在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赵晓静余正阳杨磊宋存峰...
    675-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3年8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介入科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2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19个动脉瘤.其中,207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置入Willis覆膜支架,2例置入Pipeline支架治疗.所有患者在术中置入支架后,均通过中间导管给予小剂量替罗非班,同时静脉持续泵入替罗非班.术后即刻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观察动脉瘤的栓塞情况、靶血管的通畅程度,以及有无脑梗死或脑出血,并记录围手术期手术并发症.采用Pipeline支架置入治疗的动脉瘤以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即刻闭塞程度,其余动脉瘤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术后90 d的预后,通过影像学评估随访期间有无动脉瘤复发.结果 219个动脉瘤共置入213枚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5个动脉瘤采用Pipeline支架栓塞,其术后即刻OKM分级均为B级;其余214个动脉瘤中,Raymond分级为Ⅰ级(完全栓塞)138个(64.5%),Ⅱ级(次全栓塞)39个(18.2%),Ⅲ级(不完全栓塞)37个(17.3%).213例患者中,发生症状性脑出血者3例(1.4%),其中死亡1例,另2例术后90 d mRS分别为0、1分.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继发脑梗死者7例(3.3%),其中1例死亡,其余6例术后90 d mRS为0~2分.术后90d,预后良好(mRS为0~2分)202例(94.8%),预后不良(mRS为3~6分)11例(5.2%).术后6个月,98个动脉瘤完成影像学随访,动脉瘤的复发比例为3.1%(3/98).结论 在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中,通过动脉给予小剂量替罗非班并静脉持续给药的安全性较好,其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和症状性脑出血的比率较低,患者的预后满意.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操作治疗结果安全性替罗非班支架辅助栓塞

    积极血管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血管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ANGEL-ACT亚组分析

    殷悦陈翰林邓一鸣王安心...
    680-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积极的血管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LVO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技术及急救流程改进研究(ANGEL-ACT)数据库中纳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LVOS患者475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积极血管成形术组[定义为在1次机械取栓(MT)后行血管成形术,或仅行血管成形术](194例)与消极血管成形术组(定义为只接受MT,或在≥2次MT后行血管成形术)(281例).比较两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性主要终点为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2b级为再通成功)分级、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安全终点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术后90 d的病死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拟合模型,分别分析消极血管成形术组与积极血管成形术组发生上述终点事件的比值比(OR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75例患者中,积极血管成形术组与消极血管成形术组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3.1%(6/194)、5.0%(14/281),P=0.329;术后即刻 mTICI 分级≥2b 级的比率分别为 96.9%(188/194)、91.8%(258/281),P=0.023.术后90 d,mRS0~1 分的比率分别为 55.7%(108/194)、38.8%(109/281),P<0.001;病死率分别为 10.8%(21/194)、18.9%(53/281),P=0.018.对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心房颤动、原发性高血压、串联病变因素校正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消极血管成形术组与积极血管成形术组术后即刻mTICI分级2b~3级的OR值为0.33(95%CI:0.13~0.85,P=0.022),术后90 d病死率的 OR值为 1.82(95%CI:1.00~3.31,P=0.051),mRS 0~1 分的 OR值为 0.55(95%CI:0.37~0.82,P=0.004).结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LVOS患者早期积极行血管成形术可降低患者术后90 d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脑灌注的恢复,有效性及安全性均更佳.

    卒中动脉闭塞性疾病颅内动脉硬化急性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名单(2018~)

    6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