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孙永华

双月刊

1673-9450

zhssyxf@163.com

010-63138570,63139297

100050

北京宣武区永安路95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jury Repair and Wound HealingCSTPCD
查看更多>>栏目有专家风采、专家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技术改进、综述、警示、讲座、译文、病例报告、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生在励 水滴石穿——记烧伤外科知名专家贾晓明教授

    李东杰
    1-2页

    重视手部烧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防治

    韩冬
    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部在烧烫伤意外中受伤概率高、程度重,且由于医疗资源差异化分布和临床治疗策略的不同,手部烧烫伤在急性期过后,往往伴随瘢痕挛缩,导致手功能障碍,甚至是手畸形.因此,应重视手部烧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防治.分析手部烧烫伤后不同时期的治疗要点,可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烧烫伤瘢痕挛缩康复

    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在手部严重烧伤后瘢痕挛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胡瑞斌周丹亚朱亮黄天翔...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治疗手部严重烧伤后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整复外科收治的手部严重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17 例(22 只患手),其中男14 例,女3 例,年龄24~81 岁.采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进行治疗,一期手术行瘢痕挛缩松解,关节复位内固定,双层人工真皮植皮,持续负压吸引等治疗;二期行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术后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弹力加压治疗、激光治疗及硅酮类药物外用预防瘢痕增生.测量术前和术后6 个月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观察植皮区皮肤质地、色素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手部关节TAM明显增加[(37.05±16.23)° vs.(183.64±15.97)°,t =-30.191,P<0.001],ADL评分明显提高[(43.24±9.51)分vs.(84.41±6.09)分,t =-15.031,P<0.001].随访6~18 个月,手部植皮区皮肤柔软,有滑动度,未见明显二次挛缩,其中5 例患者植皮区出现明显色素沉着.结论 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治疗手部严重烧伤后瘢痕挛缩,能有效改善手部功能障碍,增强患者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手部烧伤瘢痕瘢痕挛缩人工真皮刃厚皮

    体外冲击波在烧伤爪形手整形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李馨薛雅心樊佳俊顾晓丁...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用于烧伤爪形手整形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接受整形康复医疗的烧伤爪形手患者27 例(42 只患手).根据康复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3 例,21 只患手)和对照组(14 例,21 只患手),其中对照组在烧伤爪形手整形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比观察两组康复治疗前及治疗2、4、8 周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手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2、4、8 周,观察组患者TAM均高于对照组(t =-9.83、-12.58、-9.32,P<0.05),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 =4.26、9.54、9.07,P<0.05),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7.83、-11.39、-11.40,P<0.05).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能够显著降低烧伤爪形手整形术后常规康复进程中伴随的疼痛,同时增加术后手指关节的整体活动度,改善手部日常生活功能.

    烧伤体外冲击波瘢痕爪形手疼痛管理

    采用SRT-100放射治疗儿童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初探

    蒙礼娟麻艺群王璐张梦思...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SRT-100 皮肤浅层X线放射治疗系统治疗儿童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儿童医院烧(创)伤整形外科2020 年9 月至2023 年5 月治疗的27 例患儿病历资料,共42 处增生性瘢痕.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21 例,行常规抗瘢痕治疗(外用抗瘢痕药物、压力套);联合放射治疗组21 例,行常规抗瘢痕治疗(外用抗瘢痕药物、压力套)联合SRT-100皮肤浅层X线放射治疗.增生性瘢痕于创面愈合后1~3 个月开始放射治疗,每周1 次,4 次后间隔1~2 个月视瘢痕增生情况确定是否继续治疗,一个疗程4~8 次.管电压50~70 kV,单次剂量350~400 cGy,总剂量不超过30 Gy,照射时间30~60 s/次.照射时瘢痕周围正常皮肤用铅片保护,腺体部位禁止照射.2 组在治疗前(瘢痕病程2 个月内)和治疗后(瘢痕病程6 个月,常规治疗组为接受常规治疗的第4~5 个月,联合放射治疗组为接受4 次放射后3~4 个月或者8 次放射后1~2 个月)分别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进行评分,记录疗效、患儿家属满意度.治疗后随访6~24 个月,观察不良反应.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 检验、秩和检验.结果 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VSS评分为(11.9±1.2)分和(9.7±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869,P<0.001);其中显效0 例,有效18例,无效3 例,有效率为85.7%,显效率为0;患儿家属非常满意0 例,比较满意2 例,一般满意16 例,不满意3 例,总体满意率85.7%;不良反应为色素沉着和皮肤干燥,无瘢痕破溃及皮炎发生.联合放射治疗组治疗前后VSS评分为(11.2±1.2)分和(4.7±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726,P<0.001),且联合放射治疗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t =12.805,P<0.001);其中显效14 例,有效7 例,无效0 例,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66.7%;患儿家属非常满意14 例,比较满意7 例,一般满意0 例,不满意0 例,总体满意率100%;4 例患儿出现放射性皮炎,表皮破溃、湿疹,予常规换药治疗后愈合,余不良反应为一过性色素沉着、皮肤干燥.联合放射治疗组的疗效(Z =-4.568,P<0.001)和患儿家属满意度(Z =-5.668,P<0.001)均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SRT-100 皮肤浅层X线放射治疗系统可有效抑制瘢痕增生,患儿家属满意度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其方便、无痛、安全,是儿童增生性瘢痕预防和治疗的又一选择.

    SRT-100X线放射治疗皮肤浅层儿童增生性瘢痕

    应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重症烧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

    李鹏崔庆伟张盼唐浩...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GRV)指导重症烧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6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烧伤整形科诊治的66 例重症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烧伤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烧伤患者(36 例)与特重度烧伤患者(3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重度烧伤患者分为观察组(予床旁超声监测GRV)与对照组(予注射器抽取胃内容物估测GRV),每组18 例;将特重度烧伤患者分为观察组(予床旁超声监测GRV)与对照组(予注射器抽取胃内容物估测GRV),每组15 例.分别于治疗1、3、5、7、14、21、28 d,对比4组患者治疗期间肠内营养摄入总能量、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前白蛋白(PA)、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尿素氮(BUN)、机械通气时间、喂养达标时间、BICU住院时间、脓毒症发生率.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mey U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重度烧伤和特重度烧伤患者观察组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特重度烧伤患者在治疗7、28 d,观察组Hb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烧伤患者在治疗1~7d,观察组TP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烧伤及特重度烧伤患者在治疗3~14 d,观察组ALB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烧伤患者在治疗5~21 d,观察组PA高于对照组(P<0.05);特重度烧伤患者在治疗5~28 d,观察组PA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烧伤患者在治疗1~5 d、14 d,观察组PCT低于对照组(P<0.05);特重度烧伤患者在治疗3~14d,观察组PCT低于对照组(P<0.05).特重度烧伤患者在治疗3、5 d,观察组IL-6 低于对照组(P<0.05).特重度烧伤患者观察组喂养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床旁超声监测重症烧伤患者GRV可以指导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提高肠内营养总能量,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改善营养代谢状况,减轻机体炎性反应.

    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重症烧伤早期肠内营养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再狭窄与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孙艺玮陈炜秦巍杜景辰...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糖尿病足(DF)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术后再狭窄与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黑龙江省医院香坊院区周围血管外科复诊的50 例糖尿病足合并LEAS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再狭窄,分为未狭窄组(21 例)和再狭窄组(29 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史、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两组高敏感度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内皮素-1(ET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再狭窄组患者HbA1c、血管狭窄率、hs-CRP、IL-6、MMP9、ET1、HMGB1 均高于未狭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率与hs-CRP(r =0.423,P =0.002)、IL-6(r =0.337,P =0.017)、MMP9(r =0.543,P<0.001)、ET1(r =0.670,P<0.001)、HMGB1(r =0.71,P<0.001)、HbA1c(r =0.516,P<0.001)均为正相关关系,影响血管狭窄率的因素有ET1、HMGB1.各类因子AUC大小顺序为HMGB1>ET1>MMP9>HbA1c =hs-CRP>IL-6(Z =5.000,P =0.416).结论 DF合并LEASO患者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与hs-CRP、IL-6、MMP9 等炎症因子升高呈正相关.

    糖尿病足闭塞性动脉硬化下肢术后再狭窄血清炎症因子

    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急诊一期修复前臂严重挤压伤的临床效果

    王新宏李海军王保山张忠...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修复前臂严重挤压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5 月至2022 年3 月,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对挤压所致的前臂严重损伤患者30 例进行急诊一期修复.患者均有尺桡骨双侧或单侧粉碎性骨折、皮肤缺损,或伴有血管、骨及肌肉等组织复合性损伤.采用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进行创面覆盖、肌肉填塞、肌肉动力重建和骨的修复.术后每3 个月通过患者来院复查、电话、微信等进行随访,记录皮瓣外观及感觉功能、骨愈合、前臂及手功能情况.结果 成功救治28 例,保肢率93.33%;血运危象探查7 例,手术次数1~5 次,平均2.6 次,感染率6.67%;骨愈合时间3~10 个月,平均6.7 个月.术后6 个月Anderson功能评分优良率71.4%;上肢功能障碍(DASH)评分平均34.2 分.结论 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急诊修复前臂严重挤压所致的复合组织损伤,可以获得较高的保肢率,并恢复一定的前臂功能.

    前臂挤压伤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

    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联合自体皮修复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效果

    廖晓霜曾李杨波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HADM)联合自体皮复合移植修复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20 年12 月至2022 年7 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创面修复与烧伤科收治的7 例Wager 4 级糖尿病足患者资料,其中男4 例,女3 例;年龄68~82 岁(平均74.5 岁),创面面积12 cm×7 cm~16 cm×12cm.病程6 个月~2 年,平均13 个月.所有病例均行HADM联合自体皮复合移植修复创面.分别于术后7~10d观察植皮区皮片色泽、存活面积,统计植皮成活率、再手术率、不良反应,评估患者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7 例患者随访时间1 个月~2 年(平均7 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9d,再手术率为0,皮片存活率为95%~100%,植皮区未见明显色沉及萎缩.术后植皮区均成活,无再手术病例,无不良反应,患者均治愈、未复发.结论 针对糖尿病足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破溃,应用HADM联合自体皮复合移植修复,其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植皮区成活率高,无复发,修复效果良好.

    糖尿病足脱细胞真皮创面修复

    溃疡油联合复方维生素B12溶液外用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效果

    苏菲贾立群滕峰熊英...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观察中药溃疡油联合西药复方维生素B12 溶液外用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 年9 月至2021 年6 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及其他科室收治的头颈及胸部恶性肿瘤且需要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110 例,单盲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 例.观察组从放疗开始每天外用溃疡油及复方维生素B12 溶液喷剂,早晚各1 次;对照组只予复方维生素B12 溶液喷剂早晚各1 次,2 组患者均持续用药至放疗结束后1 周.放疗第14、21、28 天分别记录患者皮肤损伤发生时间、有无溃疡、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分级、疼痛情况(NRS评分)及用药安全性.放疗结束后1 个月及6 个月时分别进行随访.数据比较采用χ2 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结果 (1)观察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出现时间为16.0(13.0,17.0)d,持续时间为33.0(28.0,34.0)d;对照10.0(8.0,12.0)d,持续时间为45.0(34.0,48.0)d.2 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出现时间和持续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1.473、5.361,P<0.05).(2)观察组放射性皮炎发生率70.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5.45%(χ2 = 8.338,P<0.05);观察组皮肤溃疡发生率30.91%,对照组为50.91%,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575,P<0.05).(3)观察组对照组在放疗第14 天及6 个月随访时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分级总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意义(χ2 =0.015、0.340,P>0.05),在放疗第21、28 天及1 个月随访时,观察组RTOG急性放性损伤分级总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77、5.006、3.757,P 0.05).(4)2 组患者在放疗不同时间点疼痛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903、0.871 0.913,P>0.05),1 个月随访时观察组疼痛NRS评分0.5(0.3,1.0)分低于对照组4.0(2.5 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953,P<0.05),6 个月随访时2 组疼痛NRS评分比较[0.(0.2,1.5)分vs.1.0(0.5,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250,P>0.05).(5)观察组应用溃疡油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溃疡油联合复方维生素B12 溶液外用可延缓放射性肤损伤出现时间并缩短其持续时间,降低放射性皮炎和皮肤溃疡发生率,减轻疼痛症状,从而免放疗疗程的延误.

    放射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溃疡油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