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孙永华

双月刊

1673-9450

zhssyxf@163.com

010-63138570,63139297

100050

北京宣武区永安路95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jury Repair and Wound HealingCSTPCD
查看更多>>栏目有专家风采、专家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技术改进、综述、警示、讲座、译文、病例报告、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进一步重视多部位毁损性高压电烧伤的治疗

    沈余明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人们对电的安全性已有较多认识,但在我国高压电烧伤事故仍时有发生.鉴于高压电烧伤的发病机制,其有多个入口、出口,往往涉及多个部位,范围广、程度深,呈立体性、毁损性损伤,涉及重要组织及脏器等特征,临床治疗具有挑战性.本文从多部位高压电烧伤的评估与全身治疗、常见的高压电烧伤部位、皮瓣供区的合理选择、多部位电烧伤修复方法的选择、电烧伤截肢原则、毁损性电烧伤创面修复需要加强多学科合作、毁损性电烧伤的功能重建与康复几个方面,较为系统地介绍多部位毁损性高压电烧伤的治疗,以引起大家关注与重视.

    多部位电烧伤治疗

    多部位电烧伤毁损性创面修复方法的探讨

    杜伟力沈余明陈忠张慧君...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部位电烧伤毁损性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9 月至2022 年10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的38 例多部位毁损性电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37 例,女 1 例,年龄9~61 岁,平均37 岁.37 例致伤电压为6~35 kV,1 例为380 V.电烧伤涉及2 个部位5 例,3 个及以上部位33 例.早期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全身支持治疗.涉及重要脏器损伤患者,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及坏死肺组织、坏死穿孔肠管切除.涉及肢体尤其腕部电烧伤患者,急诊腕部切开减张,血运未改善者需行静脉桥接尺桡动脉挽救肢体.再根据毁损性创面的部位及损伤程度,合理安排手术时机,采用适合皮瓣修复创面.结果 本组 38 例患者,其中 37 例患者修复效果良好,1 例患者死亡.烧伤部位涉及肢体及躯干(胸部、腹部、背部、头部)17 例,只涉及四肢 21 例.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为蒂的脐旁穿支皮瓣 13 个,游离股前外侧皮瓣 23 个,岛状下斜方肌肌皮瓣 4 个,游离背阔肌肌皮瓣 2 个,带蒂背阔肌肌皮瓣 7 个,带蒂腹直肌肌皮瓣 3 个,带蒂阔筋膜张肌肌皮瓣 1个,带蒂股前外侧皮瓣 4 个,游离腓肠内侧皮瓣 3 个,肋间动脉穿支皮瓣 1 个,游离上臂内侧皮瓣 1个,游离跖外侧皮瓣 1 个,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 1 个,局部皮瓣 3 个,皮瓣全部成活.随访 3~18 个月,毁损性创面修复效果良好,腹壁创面患者无腹壁疝发生.15 例患者再次入院行肌腱重建及皮瓣修整术,4 例头部皮瓣移植患者放置头皮扩张器,修复秃发畸形.结论 对于多部位毁损性电烧伤患者,各部位、各组织、各脏器应区别对待,先保证生命,再保留肢体,根据患者毁损性创面的部位及损伤程度,合理安排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案,与相关科室医师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进行创面修复和功能重建,降低致残率.

    电烧伤腕部胸部腹部颅骨创面皮瓣

    高压电烧伤对大鼠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干预作用

    杨文飞郝嘉文鲁梦远赵学刚...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在大鼠高压电烧伤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 SD大鼠 220 只分配至假伤组(60 只)、电伤组(60只)、盐水组(50 只)及NAC组(50 只),观测时相为伤后 0 h、8 h、24 h、48 h、72 h、1 周,相应观测时相点各10 只.采用实验高压电击系统,以大鼠左前肢及右后肢分别为电流入口和出口,制作电压3 kV、电击3s的大鼠高压电烧伤模型.盐水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NAC组大鼠腹腔注射10%NAC 1 mL/kg(100 mg/kg).每组按时相采集心肌组织,检测心肌匀浆上清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水平、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假伤组比较,电伤组大鼠心肌组织总体SOD活性、MDA水平、MPO水平均增高(均P<0.001).电伤组SOD活性在伤后 48h高于假伤组(P=0.037),MDA水平在伤后 8h(P=0.009)、24 h(P=0.006)、48 h(P<0.001)、72 h(P<0.001)均高于假伤组,MPO水平在伤后 8h(P<0.001)、24 h(P<0.001)、48 h(P=0.002)、72 h(P=0.008)均高于假伤组.电后 1 周内,SOD活性先增高后降低,48 h 达峰值;MDA先增高后降低,48 h达峰值;MPO逐渐降低.与电伤组各时相相比,盐水组及NAC组SOD活性、MDA水平、MPO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假伤组比较,电伤组 0~48 h内心肌细胞之间闰盘消失,横纹模糊,细胞水肿,炎性浸润,肌束分离,间质灶性出血;48 h心肌细胞水肿及炎性浸润最明显;48 h~1 周心肌组织水肿、炎症等症状逐渐减轻.与电伤组比较,盐水组和NAC组心肌损伤均无明显改善.结论 高压电烧伤通过提高大鼠心肌氧化应激水平导致心肌损伤.NAC对大鼠高压电烧伤后心肌组织SOD活性、MDA水平、MPO水平及伤后 48h的心肌损伤干预效果不明显.

    烧伤,电心肌氧化应激乙酰半胱氨酸大鼠

    高压电烧伤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及灯盏花素的干预作用

    鲁梦远赵学刚郝嘉文盖晨阳...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在大鼠高压电烧伤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灯盏花素的干预效果.方法 本研究分为电伤实验和治疗实验两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170 只雄性SD大鼠分配至电伤实验(120 只)和治疗实验(50 只).将电伤实验分为电伤组(60 只)和假伤组(60 只),观测时相为电伤后 0、8、24、48、72 h及 1 周,每个观测时相 10 只.将治疗实验分为高、中、低剂量组,电伤组和盐水组,每组 10 只.采用实验高压电击系统制作电压 3 kV、电击 3s的大鼠高压电烧伤模型.电伤实验大鼠按时相采集血清及肝脏组织.治疗实验大鼠高、中、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 6 mg/kg、4 mg/kg和 2 mg/kg灯盏花素,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电伤组作空白对照,治疗72h后处死并采集血清及肝脏组织.光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含量,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检测肝脏匀浆上清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阴离子(O2-·)、总巯基(-SH)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及羟自由基(·OH)清除率.结果 高压电烧伤大鼠肝组织进行性微循环障碍及炎性细胞浸润,使用灯盏花素治疗后肝损伤减轻.电伤实验中,电伤组TBIL、O2-·含量和·OH清除率与假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4、0.485、0.119,P=0.678、0.504、0.739);电伤组ALT、AST和XOD活性高于假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500、92.010、65.400,P<0.001);电伤组-SH和GSH含量低于假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890、113.500,P<0.001).治疗实验组间相互比较,TBIL、O2-·含量和·OH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41、1.890、0.249,P= 0.236、0.129、0.909);与电伤组和盐水组比较,中剂量组ALT、AST、XOD活性和-SH含量降低,GSH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电烧伤导致大鼠肝脏组织和细胞损伤,可能与氧化应激相关.灯盏花素对高压电烧伤大鼠肝脏损伤和氧化应激有改善作用.

    烧伤,电氧化应激肝脏微循环灯盏花素

    强脉冲光联合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早期增生性烧伤瘢痕的临床效果

    黄瑞娟王睿甲杜伟栋杨欢...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长脉冲 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IPL)治疗早期增生性烧伤瘢痕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内蒙古包钢医院烧伤外科激光治疗中心 2021 年 1 月至 2022年 1 月收治的 90 例烧伤瘢痕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30 例.IPL治疗组患者采用IPL治疗 3 个月,治疗间隔时间为 4 周,共治疗 3 次.长脉冲激光治疗组患者采用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 3 个月,治疗间隔时间为 2 周,共治疗 6 次.联合治疗组患者采用长脉冲 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IPL治疗,即首次为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满2 周进行IPL治疗,交替进行,每次治疗间隔为 2 周,共治疗 6 次.观察并比较 3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数据分析采用χ2 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 96.7%(29/30),高于IPL治疗组患者 93.3%(28/30)和长脉冲激光治疗组患者 73.3%(22/30)(P<0.05).治疗 1、2、3 个月时,3 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治疗前(P<0.05).与治疗前比较,3 组治疗 1、2、3 个月时VSS评分均下降(除长脉冲激光治疗组治疗 1 个月时,P<0.05),且 3 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3 组患者瘢痕色素、血供、柔韧度、厚度及总分均下降,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瘢痕色素、血供、柔韧度、厚度及总分低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期间,联合治疗组和IPL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0,低于长脉冲激光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为 0,低于IPL治疗组(3.3%)和长脉冲激光治疗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满意率为 80.0%,高于长脉冲激光治疗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脉冲 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IPL治疗早期烧伤瘢痕修复效果可靠,可明显改善瘢痕色泽及柔软度,提高美观度,优于单一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烧伤瘢痕激光治疗

    肩锁韧带缝线稳定联合锁骨钩钢板固定与袢钢板韧带全修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

    黄晓文吕天润左强李翔...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肩锁韧带缝线稳定技术联合锁骨钩钢板固定和袢钢板韧带全修复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肩锁关节脱位 59 例患者病历资料,分为缝线组和袢钢板组.缝线组 31 例患者,其中男 20 例,女 11 例;年龄(42.3±6.9)岁;运用缝线稳定技术行肩锁韧带修复并联合锁骨钩钢板固定进行治疗.袢钢板组 28 例患者,其中男 18 例,女 10 例;年龄(41.8±7.3)岁;运用韧带全修复理念,使用Endobutton袢钢板对喙锁韧带进行解剖学双束重建和肩锁韧带进行解剖学单束重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一般情况、住院情况、并发症、复位情况、影像学参数和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等指标.结果 入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6~15(平均 9.6)个月.缝线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比较上明显优于袢钢板组(P<0.05).缝线组在复位质量比较上明显优于袢钢板组(P<0.05).在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上,两组术前和术后 6 个月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缝线组在取出内固定后的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优于袢钢板组(P<0.05).缝线、袢钢板两组在并发症和影像学参数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锁韧带缝线稳定技术联合锁骨钩钢板固定的治疗方法,将弹性固定和刚性固定相结合,提高了肩锁关节各方向稳定性,显著降低了肩锁关节周围的应力负荷,降低了手术并发症,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符合卫生经济学,建议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肩锁关节脱位缝线稳定技术锁骨钩钢板

    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与康复训练治疗中年退行性内侧半月板撕裂的疗效比较

    韩伟峰王典陈艺丹曾峥...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与康复治疗中年单纯退行性膝内侧半月板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收治的 90 例中年内侧半月板撕裂患者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半月板成形组(48 例),康复治疗组(42 例),于术前、术后 3 个月、术后 2 年采集患者一般情况、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KOOS)、膝关节影像学评估(KL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半月板成形组与康复治疗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月板成形组术前KOOS评分[(36.61±7.14)分]与康复治疗组[(36.7±11.59)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月板成形组术后 3 个月KOOS评分[(64.3±14.39)分]显著高于康复治疗组[(44.65±1.66)分](P<0.05);半月板成形组术后 2 年KOOS评分[(71.2±14.37)分]与康复治疗组[(72.7±12.15)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2 年膝骨关节炎进展半月板成形组(术前KL0 级 3 例,1 级 24 例,2 级 21 例;术后 2 年 0 级 0 例,1 级 12 例,2 级 36 例)显著快于康复治疗组(治疗前KL0 级 4 例,1 级 18 例,2 级 20 例;治疗后 2 年 0 级 0 例,1 级 16 例,2级 26 例)(P<0.05).结论 相对于康复治疗方案,单纯退行性膝内侧半月板撕裂患者接受半月板成形术在早期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膝关节功能,尤其是疼痛和日常生活能力,在中期临床随访中无显著差异,半月板成形术加速膝骨关节炎进展.与康复治疗相比,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膝内侧半月板撕裂并无明显优势,应采取谨慎态度.

    半月板撕裂膝关节镜半月板成形康复

    穿支位置与穿支穿深筋膜后走行方式对股前外侧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影响初探

    高钦锋杨林黄永涛杨成鹏...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穿支位置与穿支穿深筋膜后走行方式对股前外侧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 2018 年 10 月至 2021 年 6 月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术后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 25 例患者资料,同时在同一时期内随机选择 25 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完全成活患者.对比分析两组年龄、性别、穿支类型、穿支距皮缘距离、穿支位置设计与穿支穿深筋膜后走行方式的一致性、皮瓣切取时间、皮瓣大小的差异,探索股前外侧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原因.结果 皮瓣部分坏死组和皮瓣完全成活组年龄、性别、穿支类型、穿支距皮缘距离、皮瓣切取时间、皮瓣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支位置设计是否与穿支深筋膜后走行一致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支位置设计与穿支穿深筋膜后走行方式是否一致为皮瓣部分坏死的影响因素(OR=38.812,P<0.001).结论 穿支位置设计与穿支穿深筋膜后走行方式是否一致是影响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原因.根据穿支穿深筋膜后走行方式及穿支位置设计皮瓣,可降低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概率.

    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皮瓣部分坏死入皮方式皮瓣设计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卉薛宝睿李恭驰刘慧真...
    147-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LEA)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创面修复中心收治的 420 例T2DM患者资料,其中 275 例患者合并LEA,145 例患者无LEA.收集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脑梗死、高血压、高脂血症)、D-二聚体、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GB)、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补体C1q、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B型脑钠肽(BNP)等指标,分析与 T2DM 患者合并 LEA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数据分析采用 t 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 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收集 420 例T2DM患者,275 例合并LEA,发生率为 65.5%,其余 145 例患者无LEA.是否合并LEA的患者比较发现,冠心病、脑梗死、D-二聚体、HGB、HbA1c、HDL-C、LDL-C、BNP可能与LEA发生有关(P<0.05),其余变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D-二聚体、HbA1c、LDL-C、BNP可能是LEA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建立多元 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有冠心病、D-二聚体高、HbA1c高和BNP高是T2DM患者发生LEA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合并冠心病、D-二聚体高、HbA1c高或BNP高是T2DM患者合并LEA的独立影响因素.

    糖尿病,2型下肢动脉硬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7-2022年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蒋妍妍孙永华
    15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对《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7-2022年的高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探索高被引文章引用规律.方法 按照被引频次降序排列,筛选前100 篇论文确定为高被引论文.对TOP100 高被引论文的发表年份、作者分布、机构分布、栏目分布、关键词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7-2022 年TOP100 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22~307次,合计为3 900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9.0次.TOP100高被引论文数量 2014 年达到峰值,为16篇,随后逐渐较少.高被引论文核心作者群由褚万立、夏照帆、关小宏、陈波、谭军、刘飞、廖新成、张耀丹、周业平、蔡景龙、贾赤宇、陈犹白12位作者组成,合计总被引频次 1 373 次,占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的35.21%.在TOP100高被引论文中,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表高被引论文最多,为7篇,合计总被引频次为397次;其次分别为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论著栏目的高被引论文最多,38篇,总被引频次为1 187次,其次分别为综述、专家述评.高被引论文中"糖尿病/糖尿病足"出现的频次最高,达 17 次.结论 针对以上分布特征,以期进一步认识杂志以往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内在规律,为杂志以后的组稿、约稿、审稿等提供参考.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