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孙永华

双月刊

1673-9450

zhssyxf@163.com

010-63138570,63139297

100050

北京宣武区永安路95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jury Repair and Wound HealingCSTPCD
查看更多>>栏目有专家风采、专家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技术改进、综述、警示、讲座、译文、病例报告、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继发性肢体淋巴水肿的外科整合治疗

    邓呈亮陈君哲章一新
    185-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继发性肢体淋巴水肿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外科治疗作为肢体淋巴水肿的主要治疗方式近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结合当前研究现状,阐述继发性肢体淋巴水肿各种外科治疗方式的特点及适应证,以期为外科整合治疗在继发性肢体淋巴水肿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淋巴水肿外科治疗

    规范化综合消肿治疗在亚临床期下肢淋巴水肿中的应用效果

    周煦川马戈甲苏学峰王文飞...
    192-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化综合消肿治疗(CDT)对亚临床期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门诊就诊的23例亚临床期下肢淋巴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规范化CDT治疗并随访12个月.采用下肢淋巴水肿指数(LELI)评估患肢肿胀严重程度,采用下肢淋巴水肿功能、残疾与健康问卷(Lymph-ICF-LL)评估患者主观肢体症状和心理症状改善情况,对患者主观肢体症状与LELI之间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患者LELI分别为229.94±13.22、213.13±16.68和 207.60±1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16,P=0.001),表明规范化CDT治疗后患肢体积逐渐减小.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患者Lymph-ICF-LL肢体症状得分分别为(23.12±6.16)分、(17.43±7.39)分和(14.30±8.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26,P=0.001),表明规范化CDT治疗后患者肢体症状减轻;Lymph-ICF-LL心理症状得分分别为(18.83±10.51)分、(17.09±10.66)分和(14.57±7.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15,P=0.136),表明规范化CDT治疗后患者心理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主观肢体症状中紧绷感与LELI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522,P=0.011);麻木感与LELI之间呈低度正相关(r=0.447,P=0.032);肿胀感、沉重感、疼痛感与LELI之间不存在相关性(r=0.202、0.374、0.255,P=0.356、0.079、0.240).结论 规范化CDT作为一种将干预措施和生活方式改变相结合的淋巴水肿保守治疗方法,可缓解患肢肿胀,减轻肢体症状,值得进一步推广.

    下肢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手法淋巴引流压力治疗亚临床期

    采用综合消肿疗法联合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继发性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

    王季王淑婷肖聪慧廖鑫...
    198-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综合消肿治疗(CDT)联合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与单纯CDT对继发性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33例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根据是否行LVA分为CDT联合LVA组及CDT组,其中CDT联合LVA组12例,CDT组21例.CDT组采用标准CDT治疗,CDT联合LVA组在CDT的基础上,采用LV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随访6个月患肢周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生活质量核心问卷量表(QLQ-C30)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患肢周径、VAS评分及QLQ-C30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式均可改善患肢肿胀、疼痛及生活质量.CDT联合LVA组与CDT组比较,患肢踝部[(3.00±1.49)cm vs(1.35±1.08)cm]、髌骨下缘下10 cm[(2.87±1.51)cm vs(1.64±1.25)cm]、膝中[(3.50±2.44)cm vs(1.34±1.27)cm]、髌骨上缘上 10 cm[(3.87±1.94)cm vs(1.67±1.17)cm]周径,VAS 评分[(4(3,5)分 vs 3(2,4)分]及 QLQ-C30 评分[(11.50±4.40)分vs(7.43±2.42)分]治疗前后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T联合LVA组较CDT组改善更明显.随访6个月,CDT联合LVA组患肢踝部、髌骨下缘下10 cm、膝中、髌骨上缘上10 cm处周径相较于治疗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相较于治疗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T联合LVA能较大程度改善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肢体肿胀程度,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单纯CDT,且短中期疗效较佳.

    综合消肿治疗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继发性淋巴水肿肢体周径

    基于多学科协作的预防性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患者中的应用

    蒙燕唐如冰蒋奕陆华...
    204-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多学科协作模式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同期预防性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行ALND同期预防性LVA乳腺癌患者17例,通过建立多学科团队,实施术前多学科会诊、辅助患者决策、术后康复指导、"互联网+"管理的医疗模式.对患者上肢周径实施监测,并采用中文版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结果 随访9.60~19.30(12.74±2.51)个月.术前双上肢周径差值0.50(0.03,0.88)cm,末次随访时双上肢周径差值0.50(0.13,1.00)cm,17例患者行ALND术后均未出现肢体淋巴水肿,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者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得分为(15.40±2.37)分,心理领域得分为(16.64±2.19)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为(14.80±2.66)分,环境领域得分为(15.43±2.12)分,心理领域得分最高.结论 多学科协作模式下实施预防性LVA,可增加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参与度,减少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乳腺癌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淋巴水肿预防性治疗多学科协作

    亚甲蓝淋巴管显影结合吲哚菁绿造影应用于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的效果观察

    刘建科夏林曦周煦川马戈甲...
    208-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亚甲蓝淋巴管显影结合吲哚菁绿(ICG)造影在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术前淋巴管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收治的行LVA治疗下肢淋巴水肿患者53例.根据术前淋巴管定位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和研究组(29例),对照组术前淋巴管定位采用传统亚甲蓝淋巴管显影,研究组采用亚甲蓝淋巴管显影结合ICG造影.比较两组患者亚甲蓝内染色结果、寻找淋巴管时间、手术时间、每切口吻合淋巴管数、淋巴管外蓝色污染及表皮溃疡情况;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下肢淋巴水肿指数(LELI)及下肢淋巴水肿功能、残疾和健康问卷(Lymph-ICF-LL).结果 研究组寻找淋巴管时间[14(8,22)min]及手术时间[(185.93±33.43)min]均较对照组[20(13,30)min、(217.00±59.19)min]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92,P<0.001;t=2.404,P=0.020).研究组亚甲蓝内染色成功率(65.52%)高于对照组(46.88%),淋巴管外蓝色污染比例(4.31%)低于对照组(13.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451、5.761,P=0.006、0.016).两组每切口吻合淋巴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57,P=0.079).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LELI较术前明显下降(F=112.889、136.113,P<0.001),同时 Lymph-ICF-LL 评分也较术前降低(F=71.956、113.342,P<0.001),患者预后改善.结论 亚甲蓝淋巴管显影结合ICG造影应用于LVA术前淋巴管定位,可使亚甲蓝染色淋巴管更精准,缩短寻找淋巴管时间及手术时间.

    淋巴水肿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亚甲蓝吲哚菁绿造影超显微外科

    采用不同方法联合放射治疗修复薄型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分析

    陈向军于丽王星梁俊青...
    215-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不同方法联合放射治疗(RT)修复薄型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整形外科接诊的38例胸部瘢痕疙瘩患者(64个瘢痕疙瘩)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九医院烧伤整形科接诊的16例胸部瘢痕疙瘩患者(35个瘢痕疙瘩),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RT组(n=18)、手术联合放射治疗(SCR)组(n=19)、CO2点阵激光联合放射治疗(LCR)组(n=17),3组患者的瘢痕疙瘩数量分别为34、33、32个.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及患者和观测者双向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估瘢痕改善程度和临床疗效,采用李克特量表评价满意度,线上问卷评价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并记录治疗相关指标.结果RT组、SCR组及LCR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时的POSAS总分和V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RT组治疗后12个月时的POSAS总分和VSS评分相较于治疗后6个月有所升高,SCR组和LCR组治疗后12个月时的POSAS总分和VSS评分相较于治疗后6个月均下降.其中治疗后12个月时,LCR组POSAS总分和VSS评分最低,SCR组次之,RT组最高.SCR组和LCR组有效率与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04,P<0.01),SCR组与LC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组有效率为27.78%,SCR组有效率为78.95%,LCR组有效率为94.12%.SCR组和LCR组满意度与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1,P<0.01),SCR组与LC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组满意度为52.94%,SCR组为84.21%,LCR组为94.12%.RT组治疗12个月后复发率为72.22%,SCR组复发率为21.05%,LCR组复发率为5.88%,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0,P<0.01).结论LCR有操作简便高效、便于护理、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患者容易接受,尤其适用于多发性或较大面积的薄型瘢痕疙瘩、有明显手术禁忌证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单纯的RT主要用来改善疼痛、瘙痒等主观症状,SCR更适合孤立或数量较少的中、大型瘢痕疙瘩的治疗,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瘢痕疙瘩激光疗法放射疗法手术治疗修复

    人工真皮结合刃厚皮片一期移植与中厚皮片移植修复皮瓣供区的比较分析

    卢玉祥任尊蔡伟杰卢玉...
    223-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结合刃厚皮片一期移植修复皮瓣供区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且符合纳排标准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皮瓣手术患者资料,共221例.根据皮瓣供区修复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115例,皮瓣供区皮肤缺损范围为11~240 cm2,应用人工真皮结合刃厚皮片一期移植修复;对照组106例,供区范围11~243 cm2,应用中厚皮片修复供区皮肤缺损.随访6~24个月,观察两组移植皮片存活率、供皮区愈合时间、患者满意度[视觉模拟自评量表(VAS)评分]、皮瓣供区瘢痕增生情况[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供区周围上下肢关节功能[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和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评分],并应用SPSS、GraphPad Prism 9软件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x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人工真皮联合刃厚皮移植组的皮片存活率稍高于中厚皮片移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7%和93.4%,P>0.05)、两组在创面愈合时间[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00(16.00,20.00)d和17.50(16.00,20.00)d]及患者满意度[观察组和对照组得分分别为5.00(4.00,6.00)及5.00(4.00,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真皮联合刃厚皮移植组无论是受皮区还是供皮区的瘢痕程度均优于中厚皮片组[(受皮区VSS评分分别为4.00(3.00,5.00)和5.00(4.00,6.00),Z=-3.647,P<0.01;供皮区 VSS 评分分别为 2.00(1.00,3.00)和 4.00(3.00,4.25),Z=-8.859,P<0.01)].人工真皮联合刃厚皮移植组的相邻关节功能明显优于中厚皮片组[上肢功能评分分别为41.50(40.00,47.00)和49.00(45.25,54.00),Z=-4.961,P<0.01;下肢功能评分分别为91.00(87.00,93.50)和 82.00(78.00,86.25),Z=-7.857,P<0.01].结论 人工真皮结合刃厚皮片一期移植是修复皮瓣供区良好的方法,可以给供区,特别是腱膜上提供良好的组织覆盖,在避免瘢痕挛缩同时确保了肌腱组织的有效滑动,有利于相邻关节功能的恢复.

    人工真皮皮瓣供区肌腱外露皮肤缺损

    人工真皮移植结合自体微型皮柱点阵式种植在修复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

    邱加崇余继超刘冰峰范晓鹏...
    23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移植结合自体微型皮柱点阵式种植在深度创面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择东莞市厚街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4例深度创面患者,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31~86(47.7±10.7)岁.烧冻伤6例,挫擦及抓伤3例,静脉曲张溃疡2例,糖尿病足2例,车祸毁损伤1例.所有患者经彻底清创后,行人工真皮移植结合自体微型皮柱点阵式种植.观察创面愈合及有无复发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的色泽、厚度、充血情况、柔软度等进行评分,并计算总分.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移植微型皮柱成活并扩展融合,创面愈合,住院时间为6~51(22.3±9.9)d,创面愈合时间为12~42(22.2±6.7)d,VSS总分为1~4(2.8±0.7)分,色泽与正常皮肤相近,厚度正常,充血情况不明显,质地柔软,无新增供区损伤、瘢痕挛缩及功能受损.结论 人工真皮移植结合自体微型皮柱点阵式种植可有效修复深度创面,无复发,无新增供区损伤,为深度创面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人工真皮深度创面微型皮柱点阵式

    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对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观察

    苏永涛王春雷徐广琪关中正...
    238-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1月15日至2023年4月30日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创面修复与整形外科及北大医疗鲁中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中心接受综合基础治疗的26例Wagner分级为2~4级的糖尿病足患者,按照是否使用富血小板血浆随机分为胫骨骨膜牵张组(对照组)和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PRP组(观察组),每组13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常规清创换药,观察组为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常规清创换药联合PRP治疗.通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的趾端血氧饱和度、足温、踝肱指数(ABI)、创面面积、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Bates Jensen创面评分(BWAT)、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DSQL)、治疗后6周的创面愈合率、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评估患肢血运情况、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指端氧饱和度、足温、ABI、创面面积、NRS评分、BWAT评分、DSQL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创面面积、NRS评分、BWAT评分、DSQ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治疗后6周,两组下肢CTA均可见下肢远端小血管和牵张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部分血管向远端延伸,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创面愈合率和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疗法能够更好地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富血小板血浆糖尿病足溃疡胫骨骨膜牵张疗效比较研究

    骨性锤状指伸直支具固定与阻挡克氏针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

    卢飞旗袁野李成利段古满...
    245-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伴关节脱位的骨性锤状指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相关研究较少.通过分析伸直支具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疗效,并与同期采用石黑法固定的患者相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9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支具治疗的19例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导致骨性锤状指患者资料,收集同期采用石黑法手术治疗的29例患者资料,对比两组骨折和关节复位情况、患指关节主动屈伸角度、患/健侧活动度占比、Dargan功能评定、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支具固定组患指远指间关节(DIPJ)伸直欠缺角度0 °~15 °(4.68±5.00)°,手术组为0 °~12 °(3.14±4.1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支具固定组主动屈曲角度38°~60 °(50.42±6.73)°,手术组为35 °~62 °(48.38±7.4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患/健侧活动度占比支具固定组为(0.74±0.14),手术组为(0.76±0.1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Dargan功能评价手术组优17例,良12例.支具固定组:优10例,良9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支具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47.3%,手术组为44.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锤状指支具固定与手术治疗短期疗效相当,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手术治疗并发症一旦发生,多较严重,且可能为永久性;支具固定需要关注患者的依从性,才能取得较好结果.保守治疗对于一些选择恰当的患者,有其治疗价值.

    骨性锤状指外科手术支具固定石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