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黄跃生

双月刊

1009-2587

cmashz@mail.tmmu.com.cn

023-65460398

400038

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西南医院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and Wound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含鱼油的营养补充剂对成年脓毒症患者的影响: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Wang HSu SWang C黄佳敏...
    664页

    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

    周树萍李士民石英光郑立武...
    665-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4月-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伴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患者,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4~48岁,累及小腿者2例、前臂者2例.急诊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20 cm~44 cm×20 cm.患者胫前、后动脉缺损长度为13~18 cm,尺、桡动脉缺损长度为9~12 cm.设计并切取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面积为20 cm×9 cm~24 cm×21 cm,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长度为8~18cm)、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面积分别为21cm×13cm、20cm×14cm,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长度分别为14、17cm,大隐静脉长度分别为22、21 cm).采用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与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小腿环形热压伤创面,采用双侧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前臂环形热压伤创面,同时重建损伤的主干血管.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腹部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皮瓣及远端患肢血运、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皮片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情况,患肢外观、血运及功能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进行足、踝功能评价,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腕、手功能评价.结果 4例患者术后皮瓣及远端患肢均血运良好并顺利成活.3例患者受区创面顺利愈合,但1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受区创面后期出现渗出,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供区创面均愈合,皮片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患者皮瓣稍臃肿,肢体外观良好、血运正常、功能恢复较佳.末次随访时,2例小腿环形热压伤患者足、踝功能评定为良者1例、可者1例,2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腕、手功能评定为优者1例、良者1例.结论 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可同时重建受损主干血管及修复创面,既可有效保肢,又能恢复患肢部分功能,是治疗伴有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肢穿支皮瓣显微外科手术修复外科手术热压伤血流桥接皮瓣创面修复

    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脓毒症和脓毒症相关死亡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Hamilton FWThomas MArnold D黄佳敏...
    672页

    美容手术相关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郭晶东陈波彭靓张冬梅...
    673-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美容手术相关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5年1月-202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和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美容手术相关NTM感染患者共24例,均为女性,年龄29~51岁,其中行溶脂针注射术者20例、面部线雕手术者2例、异物注射者1例、除皱手术者1例.NTM导致感染的临床表现:感染部位有散在暗紫红色皮下结节且边界不清,结节表面皮肤变薄伴破溃,破溃口可见粉白色鱼肉样组织及少量淡黄色渗出液.为提高NTM的检出率,可对创面分泌物联合固体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多次细菌培养以及延长培养时间等.对感染部位行损伤控制性清创,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包括使用抗生素在内的综合治疗.统计患者感染NTM的亚型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创面愈合时间及其间样本的细菌培养次数和手术清创次数.随访时,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感染脓肿分枝杆菌者22例、偶发分枝杆菌者2例.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NTM对克拉霉素、阿米卡星、多西环素等抗生素敏感.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83.6 d,其间对标本进行平均2.85次细菌培养,行清创术的平均次数为2.52次.随访6个月~5年,患者创面全部愈合,其中22例患者外观基本正常,遗留轻微瘢痕;2例患者遗留明显瘢痕及凹陷.结论 美容手术相关NTM感染的治疗困难,对感染部位进行损伤控制性清创能在保证创面愈合的同时减少对面部等美容部位的损伤及术后畸形.

    外科,整形非结核分枝杆菌损伤控制性清创内科综合治疗创面修复

    通过靶向巨噬细胞自噬促进炎症性肠病的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Wang EJWu MYRen ZY黄佳敏...
    678页

    海藻糖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及兔耳瘢痕增生的影响

    金剑储云高
    679-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海藻糖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及兔耳瘢痕增生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制备海藻糖凝胶和卡波姆凝胶,辐照灭菌后观察其外观并检测其粘度、成模率、阻菌率、重金属含量、保湿率、水蒸气透过率、无菌性等理化特性和细胞毒性、皮内刺激、致敏性等生物相容性.取3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在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别进行常规换药、卡波姆凝胶换药、海藻糖凝胶换药处理.统计伤后6、12d创面愈合率并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伤后6 d,采用透射电镜观测大鼠创面组织中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 Ⅰ(LC3 Ⅰ)和LC311含量并计算其比值,采用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占比及其比值和总胶原蛋白占比.前述实验样本数均为5.取3只3~4个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化模型兔,在每侧兔耳各制备3个深达软骨膜的创面,同前进行分组和处理,每组6个创面.创面愈合后30 d,大体观察并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兔耳瘢痕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兔耳瘢痕组织中表皮和真皮的厚度,采用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检测兔耳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占比及其比值和总胶原蛋白占比及其排布情况.样本数为6.结果 辐照后的海藻糖凝胶和卡波姆凝胶均呈淡黄色透明状,无异味和杂质.海藻糖凝胶粘度、成膜率、阻菌率、保湿率均显著优于卡波姆凝胶(t值分别为4.13、3.50、4.03、5.80,P<0.05),但水蒸气透过率显著低于卡波姆凝胶(t=-4.14,P<0.05).2种凝胶均未检出重金属和细菌.2种凝胶均无细胞毒性,皮内刺激和致敏性均为阴性.伤后6、12d,阳性对照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6.82和-4.58,P<0.05),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8.90和-4.25,P<0.05)和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8.78和-4.25,P<0.05).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0.4±2.5)、(23.4±2.5)d,均明显短于阴性对照组的(27.0±2.1)d(t值分别为2.45、-4.49,P<0.05).伤后6 d,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均显著多于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7.37和9.33,P<0.05)和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7.06和-8.54,P<0.05).伤后6d,阳性对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LC3 Ⅱ含量及LC3 Ⅱ/LC3 Ⅰ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4.48和-2.47,P<0.05);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LC3Ⅱ含量及LC3 Ⅱ/LC3 Ⅰ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11.98和6.04,P<0.05)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6.64和-4.17,P<0.05),LC3 Ⅰ含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t=2.33,P<0.05).伤后6d,3组大鼠创面组织中总胶原蛋白和Ⅰ型胶原蛋白占比均相近,P>0.05.伤后6 d,阳性对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占比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3.19,P<0.05),且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t=2.18,P<0.05);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占比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2.38和5.91,P<0.05),且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3.08和-4.35,P<0.05).创面愈合后30d,可观察到阳性对照组兔耳瘢痕增生情况与阴性对照组相近,而实验组兔耳瘢痕增生情况明显减轻.创面愈合后30 d,实验组兔耳瘢痕色泽、血管、厚度、硬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3.80、3.80、2.39、2.71、4.84,P<0.05)和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3.81、-4.78、0.04、-2.71、-5.14,P<0.05).创面愈合后30 d,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中表皮厚度相近(P>0.05);阳性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真皮厚度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t=5.42,P<0.05),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真皮厚度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 11.91和8.49,P<0.05).创面愈合后30d,3组兔耳瘢痕组织中胶原蛋白排列均紊乱,总胶原蛋白占比相近(P>0.05);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占比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3.00,P<0.05),Ⅲ型胶原蛋白占比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4.46和4.05,P值均<0.05),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8.50和-5.25,P值均<0.05).结论 海藻糖凝胶相较于卡波姆凝胶具有更适于创面愈合的理化特性,且生物相容性良好;能基于自噬激活作用促进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减轻兔耳瘢痕增生.

    生物相容性材料海藻糖瘢痕自噬创面修复

    桦木酸通过调节高血糖引起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与葡萄糖不耐受从而加速糖尿病创面愈合

    Xie WHu WHuang Z黄佳敏...
    688页

    昼夜节律基因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滕鹰祁放徐广超王达利...
    689-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肤损伤后的愈合是多种细胞、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都将影响创面愈合的速度和质量.昼夜节律是生物体内自发形成的周期性振荡循环,在维持内环境稳态和调控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基因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该综述总结了昼夜节律基因对创面愈合不同阶段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创面愈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制订更有效的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昼夜节律基因皮肤创面愈合

    "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系列丛书"书讯

    郑州大学出版社
    693页

    广告目次

    6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