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手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

顾玉东

双月刊

1005-054X

zhswkzz@yahoo.com.cn

021-52888215

200040

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华山医院内8号楼506室

中华手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办刊初期为内部刊物,1993年3月经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编委会拥有国内著名手外科专家51名,现任总编辑为顾玉东院士。以广大手外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也适合整形外科、骨科、显微外科和普通外科医师阅读。重点介绍和报道手外科领域中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优先介绍各专业中的创新及发明;关注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介绍国外的新技术及新进展。目前本刊已经被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游离腕横纹穿支皮瓣在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曹金林卢烨锋周军辉项青松...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腕横纹穿支皮瓣在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自2019年5月至2022年8月,我们采用游离腕横纹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其中创面位于手指掌侧8例,手指背侧5例,手指掌背侧及侧方2例。创面大小为1。5 cm × 3。0 cm~2。5 cm×5。0 cm,其中带掌长肌腱的复合组织皮瓣3例,单纯皮瓣12例,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15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例出现动脉危象,经探查后皮瓣存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1。5个月,皮瓣不臃肿,外形良好,无色素沉着,色泽与邻近皮肤相似,质地柔软,恢复部分浅感觉及保护性感觉,皮瓣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 游离腕横纹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外形良好、色泽与周围皮肤相似,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指损伤显微外科手术穿支皮瓣桡动脉浅支游离移植

    嵌合组织移植在前臂挤压伤中的应用

    代创国郑晓菊王保山宋文斌...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前臂挤压伤的组织损伤特点,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4月至2021年8月,我科对挤压伤所致前臂严重损伤患者31例进行急诊一期修复,本组挤压部位皮肤缺损面积为5 cm × 5 cm~38 cm × 8 cm,皮肤撕脱面积为4 cm × 10 cm~35 cm × 26 cm。肌肉缺损14例。伴有骨缺损7例,缺损长度2~9cm。完全离断3例。采用创面覆盖、肌肉填塞、肌肉动力重建和骨的修复,皮瓣修复5例,嵌合组织移植23例,双嵌合移植3例。皮瓣面积为16 cm × 5 cm~30 cm × 9 cm,筋膜面积为 9 cm × 4 cm~21 cm × 11 cm,肌肉体积为10。0 cm × 4。0 cm × 1。0 cm~25。0 cm × 8。0 cm × 1。5 cm。定期随访皮瓣外观感觉、骨愈合情况、前臂及手功能情况。结果 成功救治29例,截肢2例,血运危象探查5例,手术次数平均2。3次(1~5次),感染4例,骨愈合时间平均5。6个月(3~12个月)。Anderson等功能评分优良率75。9%,差3例(9。7%);DASH上肢障碍功能评分平均32。9;主观评定满意率90。3%。结论 各种挤压所致前臂严重复合组织损伤,早期显微组织修复可以获得较好的保肢效果,并恢复一定的功能。

    前臂损伤治疗结果嵌合组织急诊应用功能评定

    基于不同症状腕管综合征分类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黄素芳王朝亮高博张大勇...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根据不同症状腕管综合征分类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我们共诊治9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根据不同症状采用腕管近端松解9例、全腕管松解25例、腕管远端松解15例、微创腕管松解41例。于术后1、3、6个月比较4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Kelly评分、BCTQ评分、两点分辨觉、神经电生理参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3、6个月4组患者VAS、Kelly评分、BCTQ评分评价的临床疗效有效率和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点分辨觉和各项神经电生理参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腕管松解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后瘢痕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腕管松解组的切口长度、恢复工作时间、术后瘢痕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不同症状腕管综合征分类治疗能够安全、有效地松解不同部位正中神经,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手功能恢复。

    腕管综合征外科手术,微创性疼痛皮神经

    腕关节镜清创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疗效对比分析

    夏雷毕文超杨瑞泽高磊...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单纯尺骨短缩截骨(ulnar shortening osteotomy,USO)与同时进行腕关节镜清理术(arthroscopic debridement,AD)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我科自2017年8月至2021年4月收治52例诊断为尺骨撞击综合征并计划行USO的患者,20例采用单纯USO,32例采用USO联合腕关节AD。分别记录手术前、后尺骨变异,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在术后12、24个月的随访中,USO组和腕关节AD组的疼痛VAS和DASH评分均有显著的临床改善(P<0。01)。但在随访3个月时,AD组的疼痛VAS评分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在3、12和24个月时的DASH评分中,以及在12、24个月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中,均未发现显著差异。结论 单纯USO与同时进行腕关节AD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两种方法,在改善患者手部功能和缓解疼痛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但短期缓解腕部疼痛方面,USO结合腕关节AD疗效更优。

    关节镜对比研究尺骨撞击截骨短缩

    尺骨头干骺端截骨与尺骨干截骨内固定治疗尺腕撞击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张波魏蓝赵振国徐宝强...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尺骨头干骺端截骨空心钉内固定与尺骨干截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尺腕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自2015年2月至2021年8月我科收治尺腕撞击综合征患者34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二组:干骺端截骨组(采用尺骨头干骺端截骨空心钉内固定)18例,尺骨干截骨组(采用尺骨干截骨钢板内固定)1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尺骨变异值及骨折不愈合率;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上肢功能评价表(DASH)评分评价两种截骨内固定方式疗效。结果 干骺端截骨组与尺骨干截骨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干骺端截骨组手术时间为(36。36±6。53)min,出血量为(13。35±5。89)ml,随访时间为(13。05±1。0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9。45±1。56)周,术后尺骨变异值为(-1。8±0。5)mm,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为0(无骨折不愈合0/18);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VAS和DASH评分分别为(85。6±4。3)分、(1。7±1。3)分和(25。0±17。0)分。尺骨干截骨组手术时间为(87。35±5。26)min,出血量为(35。25±4。36)ml,随访时间为(14。05±1。33)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55±2。34)周,术后尺骨变异值为(-2。2±0。4)mm,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为6。25%(1例患者骨折不愈合1/16);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VAS和DASH评分分别为(81。3±5。5)分、(1。8±1。2)分和(24。0±19。0)分。两种截骨内固定方式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发生率方面比较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时间、术后尺骨变异值、Mayo评分、VAS和DASH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尺骨头干骺端截骨空心钉内固定较尺骨干截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尺腕撞击综合征,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骨折不愈合率低等优点,值得推荐应用;在腕关节功能评分恢复方面,两者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尺骨截骨术尺腕撞击综合征内固定

    锁骨双极损伤的诊疗分析

    张明邢丹谋任东冯伟...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锁骨双极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行锁骨双极损伤治疗的8例患者,均合并一处或多处其他部位损伤。根据锁骨损伤情况分为:双极脱位2例、肩锁关节脱位合并锁骨近端骨折2例、锁骨远端骨折合并胸锁关节脱位1例、双极骨折3例。随访期间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患肢肩关节活动范围,采用Constant评分、ASES评分及DASH评分评估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8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7~23个月,平均(14。1±6。1)个月。术后3~6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胸锁关节及肩锁关节无再脱位,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均已恢复正常生活;患肢肩关节平均前屈角度为(155。0± 19。5)°,平均外展角度为(149。0±10。9)°;平均Constant评分为85。5±6。7,平均ASES评分为88。3± 5。6,平均DASH评分为5。6±3。1。结论 锁骨双极损伤非常少见,常伴有合并伤及多发伤。损伤机制及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仍存在争议。适当的治疗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锁骨治疗结果双极损伤损伤机制

    身体质量指数对桡骨远端骨折严重程度和手术时间的影响

    叶曙明金能李晶张积森...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桡骨远端骨折严重程度和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 我科自2016年6月至2022年7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4例,依照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型进行分组:A组29例(23-A2。2、23-A2。3、23-A3型),B组26例(23-B型),C组29例(23-C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受伤至医院时间,是否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受伤的侧别,手术时间及BMI。利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及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评估年龄、性别、吸烟史、受伤的侧别、受伤至医院时间、是否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BMI与A,B,C三组之间的关系。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BMI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时间的影响,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4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使用卡方检验比较A、B、C三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受伤至医院时间、是否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BMI和受伤侧别之间的差异,发现年龄、性别、吸烟史和BMI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龄、性别、吸烟史、BMI、受伤侧别、受伤至医院时间、是否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和BMI是致桡骨远端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把A组作为对照组进一步分析BMI对B组和C组的影响,得出BMI是发生23-B型和23-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危险因素。使用线性回归分析BMI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时间的影响,得出BMI与手术时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BMI是发生23-B型和23-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危险因素,并且BMI能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随着BMI的增高,手术时间相应延长。

    桡骨骨折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统计分析

    右手示指甲下纤维黏液瘤一例

    王玉仲王斌张华
    62-63页

    微型外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近指间关节骨折伴背侧脱位

    赵志明李立全何祥春薛云皓...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应用指间关节松解术结合微型外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近指间关节骨折伴背侧脱位的疗效。方法 自2013年6月至2016年11月,我们采用指间关节松解术结合微型外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近指间关节骨折伴背侧脱位患者11例,按Schenck分型:Ⅰ A型4例,Ⅰ B型2例,Ⅱ B型5例。术前指间关节功能按Ishida-Ikuta评分均评定为差。术中松解指浅屈肌腱止点粘连带,并将掌板近端做V形切开,新鲜化骨折端,松解近指间关节,使关节可被动屈伸达到正常范围,复位骨折,并用肌腱缝线修复掌板及副侧副韧带,固定骨折块后采用微型外固定装置牵开及维持关节间隙。术后4周去除外固定支架,开始进行近指间关节主被动屈伸功能锻炼。术后随访骨折愈合情况,并用Ishida-Ikuta评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时间为7~24个月,平均13。1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指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出现针道感染,去除外固定装置、换药后愈合。术后X线片示所有病例骨折均完全愈合,时间为9~13周,平均10。3周。功能评价按Ishida-Ikuta评分:优10例,良1例。结论 近指间关节松解术结合微型外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近指间关节骨折伴背侧脱位疗效良好。

    骨折脱位近指间关节外固定器关节松解术

    多发性沙漏样桡神经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一例

    杨丹丹吴尧张松朱辉...
    67-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