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手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

顾玉东

双月刊

1005-054X

zhswkzz@yahoo.com.cn

021-52888215

200040

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华山医院内8号楼506室

中华手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办刊初期为内部刊物,1993年3月经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编委会拥有国内著名手外科专家51名,现任总编辑为顾玉东院士。以广大手外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也适合整形外科、骨科、显微外科和普通外科医师阅读。重点介绍和报道手外科领域中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优先介绍各专业中的创新及发明;关注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介绍国外的新技术及新进展。目前本刊已经被多家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先天二分舟骨一例

    董惠双马铁鹏王辉高顺红...
    354-355页

    游离小腿同一供区多块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处热压伤狭长创面的效果观察

    郭全伟赵强程贺云李雨佳...
    356-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小腿同一供区多块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处热压伤狭长创面的效果观察。方法 自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我们共收治了5例手部多处热压伤患者,一期清创,二期切除热压伤坏死皮肤后,残留创面13块,创面分布为示中环指创面3例、示中指创面1例、中环指创面1例,缺损面积为3。3 cm × 1。8 cm~11。8 cm ×2。8 cm,其中1例创面游离同侧小腿3块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例创面游离对侧小腿3块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例创面游离同侧小腿2块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中将皮瓣腓浅动脉穿支及其伴行静脉、皮下静脉与受区优势侧指动脉及皮下静脉端端吻合。皮瓣切取面积为3。5cmx2。0cm~12。0cmx3。0cm。记录皮瓣存活情况、供区愈合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未发生血管危象,其中4例皮瓣供区均一期缝合,伤口 Ⅰ期愈合,仅留线性瘢痕;1例供区行腹部取皮植皮覆盖。术后愈合良好。术后随访时间为6~1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弹性良好,外形饱满。2例患者术后6个月皮瓣稍显臃肿,行皮瓣修薄整形术。小腿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 游离小腿同一供区多块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处热压伤狭长创面,具有供区损伤较小、一处供区可修复多个创面、皮瓣质地好的特点,临床效果满意。

    外科皮瓣显微外科手术腓浅动脉穿支热压伤

    《中华手外科杂志》可直接使用的缩略语

    359页

    应用趾腓侧与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修饰性再造拇手指末节缺损

    董书男刘承伟于玉芝江吉勇...
    360-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趾腓侧与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修饰性再造拇、手指末节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们共收治拇手指末节组织缺损患者30例,12例拇指、2例示指、2例中指末节缺损病例采用趾腓侧皮瓣修复,6例示指、3例中指末节缺损采用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5例2个及以上手指指端缺损采用趾腓侧与第二足趾胫侧皮瓣联合应用修复。术后予显微外科常规护理,记录皮瓣存活情况。出院后定期随访皮瓣外观、皮瓣两点分辨觉、手指甲板外观、指关节屈伸活动功能、手功能评分、足部供区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30例皮瓣全部存活。末次随访时再造拇手指外观与对侧拇手指相似,皮瓣质地良好,指腹两点分辨觉为3~10 mm。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评分:优26例,良4例。30例病例再造指指间关节屈伸活动良好。所有病例足部供区切口愈合良好,足部行走、跑跳无影响。本组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满意。结论 应用趾腓侧与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修饰性再造拇手指末节各类组织缺损,再造拇、手指外形美观,感觉功能良好,足部供区损伤小,且两种皮瓣优势互补,血供同源,切取方法类似,是各类拇、手指末节缺损的理想修复方式。

    外科皮瓣治疗结果修饰性再造指末节缺损

    滑车上肘肌致肘管综合征一例

    张松陈步国郑龙荣醒...
    364-365页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痂质量的价值探讨

    冯澜印飞信天游顾珺...
    36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痂愈合质量中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30例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第2、4、8、12周骨痂形成的声像特征,采集骨痂处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剪切波速度及杨氏模量,并与X线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第1周骨折断端可见血肿,无血流信号,X线片未见骨痂。术后第2周,所有患者骨折断端处均可见骨痂回声,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3。0mm×0。7mm~4。0mm×1。0mm,骨折部位可见血流信号,RI为0。51~0。55,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2。58 m/s,杨氏模量平均20。8 kPa,RUSS得分1~4分。术后第4周,骨折断端处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1。7 mm×1。1 mm~4。0mm×2。3 mm,骨折部位血流信号强,RI为0。51~0。57,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3。04 m/s,杨氏模量平均28。6 kPa,X线片显示骨痂开始增厚,RUSS得分5~7分。术后第8周,X线片提示骨痂愈合良好,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1。8 mm×2。1 mm~9。9mm×2。1 mm,骨痂处血流信号较前减少,RI为0。55~0。58,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4。58 m/s,杨氏模量平均52。5 kPa,RUSS得分6~8分。术后第12周,灰阶超声骨痂横切面2。6 mm × 1。2 mm~10。7 mm × 1。8 mm,骨痂处无血流信号,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4。83m/s,杨氏模量平均70。9 kPa,RUSS得分均为8分。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能有效监测小儿桡骨远端骨折端骨痂愈合的过程及其血运变化,能定量分析各阶段骨痂愈合质量,可为临床早期预测骨折愈合的趋势提供有效参考,利于早期预警、干预以降低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等情况的发生。

    桡骨骨折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骨痂骨折愈合剪切波弹性成像

    亚莫利用药引起顽固性低血糖一例

    刘凌云林春晓姜彬刘超...
    370-371页

    《中华手外科杂志》2024年征订启事

    371页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

    韦礼永韦仁杰黄大波
    372-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局部注射联合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自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62例糖尿病足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对照组(A组)43例:控制感染,常规处理创面,方法包括创面外科清创、红蓝光治疗等;神经松解组(B组)38例:创面常规处理方法同对照组,并在此基础上行周围神经松解术减压治疗;PRP组(C组)46例:创面常规处理方法同对照组,创面定期使用PRP局部注射;联合治疗组(D组)35例:创面常规处理方法同对照组,并在此基础上行周围神经松解术减压治疗,同时创面定期使用PRP局部注射。比较四组创面愈合率、愈合疗效、患肢疼痛程度等。结果 治疗3周后D组创面愈合率为(68。39±5。64)%,高于 A 组(52。21±4。83)%、B 组(57。94±5。12)%、C 组(62。9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D组创面治疗有效率为91。43%,高于A组(74。42%)、B组(81。58%)、C组(84。78%),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1。34±0。37)分,低于A组(2。48±0。55)分、B组(1。74±0。46)分、C组(1。85±0。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RP局部注射联合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感染,有效缓解患肢疼痛,加速糖尿病足创面的愈合速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

    糖尿病足治疗结果富血小板血浆神经松解

    简化正中神经寸移在早期腕管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陶拓宇周峰
    37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简化正中神经寸移在常规肌电图正常或轻度异常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我们对5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正中神经寸移检查,先确立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在腕部由近段到远端4个刺激点,确定两个刺激点之间的距离为2 cm,通过统计计算得出两点距离产生的最大潜伏期正常值范围,再利用这个正常值对常规肌电图正常或轻度异常的50例CTS患者进行判断,确定其是否存在传导时间延迟。比较简化正中神经寸移与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波峰时间差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判断两种方法在检查CTS中是否有差异。结果 正常人正中神经腕段运动寸移从腕的近段到远端3个节段传导时间分别是(0。32±0。21)、(0。51±0。19)、(0。41±0。23)ms,以最长时间第二段为对象确立2 cm距离神经传导正常值上限为1 ms,以超过1 ms为异常;同样正中神经腕段逆向感觉神经传导寸移从腕的近段到远端3个节段传导时间分别是(0。21±0。21)、(0。39±0。19)、(0。54±0。23)ms,以最长时间第三段为对象确立2 cm距离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正常值上限为1 ms,以超过1 ms为异常。正中神经寸移与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波峰时间差两种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P=0。002)。结论 简化正中神经寸移是一种简单可靠可用于早期CTS确诊的方法,可以成为诊断CTS的标准。

    腕管综合征电生理学短节段神经传导远端运动潜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