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杨镇

月刊

1001-9030

cjes@cma.org.cn

027-87893475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丁字桥路60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肠内加肠外营养对神经危重症患者早期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姚怡萍罗晨徐英达
    2584页

    构建与验证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后模型

    程利王莉蔡强
    2585-2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与验证针对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PCNSIs)患者影响预后的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湘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0例PCNSIs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2例,女168例,年龄18~85岁(62.4±17.7)岁.Cox回归确定危险因素,内部验证采用自举法;外部验证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C指数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实用价值.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纳入PCNSIs确诊患者320例,43.4%(139/320)预后良好,56.6%(181/320)预后不良.Cox回归显示,≥3种基础疾病[风险比(HR)=1.507,95%置信区间(CI):1.018~2.232,P<0.05]、检出多重耐药菌(HR=1.521,95%CI:1.029~2.248,P<0.05)、合并脓毒症(HR=1.539,95%CI:1.046~2.263,P<0.05)、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HR=1.096,95%CI:1.043~1.152,P<0.05)及降钙素原(HR=1.010,95%CI:1.001~1.018,P<0.05)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HR=0.873,95%CI:0.834~0.915,P<0.05)是唯一保护性因素.训练队列 30 d 和 60 d 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86(95%CI:0.656~0.931)和 0.872(95%CI:0.723~0.968);验证队列 30 d 和 60 d 模型的 AUC 分别为 0.709(95%CI:0.612~0.847)和 0.776(95%CI:0.707~0.903).Hosmer-Lemeshow 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队列 30 d(x2=5.062,P>0.05)低于 60d 模型(x2=4.749,P>0.05);验证队列 30d(x2=8.117,P>0.05)低于 60 d 模型(x2=7.658,P>0.05).DCA分析显示,两队列60 d模型的净获益明显高于30 d模型(x2=2.132,P<0.0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针对PCNSIs患者的预后模型经内部及外部验证后,该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较高.

    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列线图预后预测

    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对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关节功能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温茹春李庆华李嫒
    2589页

    充气式纵隔镜对比机器人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短期疗效观察

    焦嘉慕腾丁政赵佳...
    2590-2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充气式纵隔镜对比机器人联合腹腔镜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4年7月于我院接受微创食管癌手术治疗的159例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机器人组(77例)与纵隔镜组(8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食管位置、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以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R0切除率、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胸部淋巴结数目、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数目、术后第1天可视化疼痛评分(VAS评分)、术后主要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30 d内死亡率等围手术期资料.计数资料使用Student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1,x2=0.635、0.187、4.196,P>0.05).纵隔镜组与机器人组在术中出血量[(187±242)ml 比(210±234)ml]、R0 切除率(97.6%比 96.1%)、淋巴结清扫总数[(28.35±11.35)个比(28.32±11.79)个]、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数目[(3.00±2.99)个比(2.71±2.48)个、(2.88±2.57)个比(3.34±2.94)个]、吻合口瘘(2.4%比2.6%)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4,x2=0.277,t=-0.016,t=-0.655,t=1.052,x2=0.004,P>0.05).纵隔镜组患者在手术时间[(311.3±75.3)min 比(351.7±73.1)min]、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3.7%比 13.0%)、第 1 天VAS 疼痛评分[(4.2±1.3)分比(5.2±1.4)分]、术后住院时间[(9.2±3.2)d 比(11.5±6.9)d]等指标明显短于机器人组(t=3.430,x2=4.603,t=4.726,t=2.640,P<0.05).机器人组胸部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纵隔镜组[(18.7±9.9)个比(15.8±8.0)个,t=2.027,P<0.05].两组均无30 d死亡病例.结论 机器人以及纵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对于治疗食管癌是安全可行的,机器人手术可以清扫更多的胸部淋巴结.纵隔镜手术能够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术式均具有较好的短期疗效.

    食管癌纵隔镜食管切除术机器人手术微创食管癌手术

    T3~4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手术的复发模式及预后

    张岩张国庆李向楠
    2596-2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T3~4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经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手术的肿瘤复发模式和预后.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联合治疗方案的329例患者,化疗方案为铂类药物联合紫杉醇,免疫治疗采用PD-1单克隆抗体,进行2~4个周期新辅助治疗后行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登记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主要研究终点为总体生存率.次要研究终点为患者的疾病复发,按照复发模式分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计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生存率的比较使用Kaplan-Meier曲线以及Log-rank检验,预后相关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T分期和治疗前N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整体队列3年OS率为76.1%,中位OS时间为43.6个月,生存分析进一步展示了不同T分期和N分期患者的生存差异,T4患者3年OS率、中位OS 时间低于 T3 患者(57.4%比 79.3%,x2=5.401,P<0.05;30.6 个月 比 45.0 个月,t=2.188,P<0.05).N2患者3年OS率及中位OS时间低于N0以及N1患者(47.8%比75.1%,x2=8.911,P<0.05;47.8%比 82.6%,x2=7.777,P<0.05、27.4 个月 比 30.0 个月,t=1.419,P<0.05;27.4个月比45.2个月,t=2.411,P<0.05).T4患者局部复发率高于T3患者(20.0%比9.7%,x2=5.043,P<0.05),N+患者远处转移率高于 N0 患者(19.3%比 10.3%,x2=7.561,P<0.05).结论 高T分期会导致患者局部复发率较高,N+会导致患者远处转移风险较高,这可能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食管鳞状细胞癌复发模式免疫治疗预后

    术毕快速手排吸入性麻醉药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烦躁情况、认知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叶旭琴颜瑶
    2599页

    反流性食管炎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咽喉反流发生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李兰兰陈淼王宏伟贾利军...
    2600-2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无痛胃镜检查阳性的反流性食管炎(RE)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咽喉反流(LPR)的发生,并探讨LPR的危险因素以及构建LPR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纳入胃镜检查阳性的RE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在麻醉评估时,采用访谈法,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收集可能与LPR发生相关的暴露信息,记录LPR的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探讨LPR发生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PR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共收集1 703例胃镜检查阳性的RE患者的完整资料,其LPR的发生率为8.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镜下食管裂孔疝、镜下贲门松弛、食管碘染色、镜下残胃炎、饱胃、呛咳、呼吸抑制(x2=186.327、4.414、81.203、53.951、71.724、26.581、9.664、1.810、7.310、4.232、15.215,P<0.05)与无痛胃镜检查术中发生LPR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BMI超重、BMI肥胖、镜下可见食管裂孔疝、年龄>66岁(RR=2.991、2.017、1.981、7.635,95%可信区间(CI):1.794~4.988、1.078~3.774、1.228~3.194、2.873~20.291,P<0.05)是 LPR 的危险因素;ROC 曲线结果显示,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 0.828,95%CI:0.792~0.864(P<0.05);模型敏感度为 71.090%,特异度为82.520%.结论 无痛胃镜检查中发生LPR的影响因素较多,LPR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早期预案和处理,以减少LPR的发生.

    咽腔黏液反流呛咳咽喉反流反流性食管炎

    免疫细胞、血浆代谢物和肺癌之间的中介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朱凯丽曹梦悦苏飞侯小明...
    2604-2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中介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阐明免疫特征与肺癌(LC)发病之间的介导调控机制.方法 从公开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库中获取731种免疫细胞、1400种血浆代谢物、11 348例LC患者和15 861例对照的汇总统计数据.首先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与变量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方法推断因果关系,同时MR-艾格法、中位数法、简单模式、加权模式作为逆方差加权法的补充方法进行两步、双样本MR分析,并利用敏感性分析来验证可靠的MR结果.结果 最终中介MR分析揭示6种介导关系,从免疫细胞CD4/CD8br到LC的途径可能由4种血浆代谢物介导:5α-雄甾烷-3β,17α-二醇二硫酸盐水平[比值比(OR)=1.193,95%置信区间(CI):1.096~1.298,P<0.05]、花生四烯酸(20:4n6)/副黄嘌呤水平(OR=1.173,95%CI:1.052~1.309,P<0.01)促进 LC 发生,中介效应占比分别是-10.90%(P<0.05)和-9.47%(P<0.05);糖基-N-二十二烷基-鞘氨醇(d18∶2/22∶0)水平(OR=0.877,95%CI:0.804~0.956,P<0.05)和 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水平(OR=0.861,95%CI:0.769~0.965,P<0.05)抑制LC发生,中介效应占比分别是7.91%和8.80%.此外,鞘磷脂(d18∶1/22∶2、d18∶2/22∶1、d16∶1/24∶2)水平(OR=0.838,95%CI:0.745~0.942,P<0.05)在 BAFF-R 的过渡性 B 细胞抑制 LC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中介效应占比是11.70%(P<0.05).N-乙酰胆碱水平(OR=1.131,95%CI:1.039~1.232,P<0.05)在终末分化CD4+T细胞上的CD3的T细胞促进LC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中介效应占比是5.85%(P<0.05).在本研究中,敏感性分析没有异质性或多效性.结论 中介MR分析结果提示血浆代谢物可能介导免疫特征影响LC发生发展的过程.

    肺癌免疫细胞血浆代谢物孟德尔随机化中介分析

    血清α1-抗胰蛋白酶和颗粒蛋白前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诊断价值

    任松涛赵强王焕东
    2609-2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α1-抗胰蛋白酶和颗粒蛋白前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胸科医院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10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就诊的103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清晨抽取静脉血,测定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血清α1-抗胰蛋白酶和颗粒蛋白前体水平变化.将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比较血清α1-抗胰蛋白酶和颗粒蛋白前体水平变化;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将患者分为呼吸衰竭组和无呼吸衰竭组,比较血清α1-抗胰蛋白酶和颗粒蛋白前体水平变化.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血清α1-抗胰蛋白酶和颗粒蛋白前体水平与患者呼吸衰竭的关系.组间计量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 对照组患者血清α1-抗胰蛋白酶和颗粒蛋白前体水平[(6.18±1.52)mg/L、(159.90±41.57)µg/L]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9.86±2.85)mg/L、(200.20±46.2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50,6.251,P<0.05).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α1-抗胰蛋白酶和颗粒蛋白前体水平[(6.98±0.82)mg/L、(148.51±16.70)μg/L]明显低于中度患者[(9.43±0.78)mg/L、(201.54±19.75)µ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60,11.820,P<0.05).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α1-抗胰蛋白酶和颗粒蛋白前体水平[(9.43±0.78)mg/L、(201.54±19.75)μg/L]明显低于重度患者[(13.01±1.80)mg/L、(249.42±17.7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0,10.440,P<0.05).无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α1-抗胰蛋白酶和颗粒蛋白前体水平[(7.98±1.50)mg/L、(167.68±30.17)μg/L]明显低于呼吸衰竭患者[(12.37±2.23)mg/L、(243.81±21.2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90,11.920,P<0.05).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水平预测呼吸衰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891(95%:0.847,0.974),敏感度为 82.1%(95%:0.785,0.974),特异性为 78.9%(95%:0.722,0.894);血清颗粒蛋白前体水平预测呼吸衰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95%:0.801,0.946),敏感度为 78.9%(95%:0.729,0.889),特异性为 85.6%(95%:0.804,0.924).血清α1-抗胰蛋白酶和颗粒蛋白前体联合诊断呼吸衰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95%:0.865,0.971),敏感度为 89.8%(95%:0.822,0.938),特异性为 94.7%(95%:0.877,0.976).结论 血清α1-抗胰蛋白酶和颗粒蛋白前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显著升高,是疾病加重的危险因素,可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诊断的标志物.

    血清α1-抗胰蛋白酶颗粒蛋白前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对创伤性肺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白鹭何涛吴建祥张明...
    2613-2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性肺损伤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嘉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收治的102例创伤性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24 h后是否发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是否在发病28 d内死亡作为预后的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5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评分、急性肺损伤(AL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以及血清PCT、CRP、HMGB1和IL-6水平变化,并进行APACHE Ⅱ评分、ALI评分、GCS评分以及血清PCT、CRP、HMGB1和IL-6水平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PCT、CRP、HMGB1和IL-6指标联合检测在预测创伤性肺损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组间比较采用t或x2检验.结果 预后良好组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和ALI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16.73±3.12)、(1.73±0.51)分比(21.17±3.09)、(1.98±0.66)分,t=6.357、2.015,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的 GCS 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6.59±0.83)分比(5.01±0.74)分,=8.717,P<0.01].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 PCT、CRP、HMGB1 和 IL-6 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6.53±2.29、20.09±5.23、22.28±4.33、16.72±4.31比 9.52±1.56、39.18±5.04、26.45±4.31、25.80±8.43,t=6.271、16.417、4.296、7.127,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清PCT、CRP、HMGB1和IL-6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6.53±2.29、20.09±5.23、22.28±4.33、16.72±4.31)比(19.60±5.14、18.73±4.75、18.01±4.63、16.52±4.04),r=0.658、0.539、0.490、0.543,P<0.01]、与 ALI 评分呈正相关[(6.53±2.29、20.09±5.23、22.28±4.33、16.72±4.31)比(21.93±5.27、19.57±4.62、19.41±4.21、20.82±4.62),r=0.721、0.662、0.617、0.738,P<0.01]、与 GCS 评分呈负相关[(6.53±2.29、20.09±5.23、22.28±4.33、16.72±4.31)比(-22.06±5.64、-21.03±4.51、-19.56±4.32、-18.53±4.61),r=-0.759、-0.697、-0.536、-0.559,P<0.01].应用建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个指标的ACU值,血清四项联合组(PCT、CRP、HMGB1、IL-6)检测时的AUC值均显著高于 PCT、CRP、HMGB1、IL-6 任意单一指标检测[0.922(95%CI:0.863~0.965)比 0.802(95%CI:0.652~0.902)、0.827(95%CI:0.661~0.917)、0.753(95%CI:0.619~0.856)、0.830(95%CI:0.698~0.919),t=0.025、0.053、0.051、0.060、0.059,P<0.01];血清四项联合组血清四项联合组(PCT、CRP、HMGB1、IL-6)检测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PCT、CRP、HMGB1、IL-6任意单一指标检测[(0.904 和 0.805)比(0.821 和 0.781)、(0.816 和 0.779)、(0.783 和 0.698)、(0.715 和0.734),P<0.01].结论 创伤性肺损伤患者的血清PCT、CRP、HMGB1和IL-6水平均升高,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白细胞介素-6创伤性肺损伤,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