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杨镇

月刊

1001-9030

cjes@cma.org.cn

027-87893475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丁字桥路60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脊柱脊髓疾病的基础研究现状和展望

    冯世庆
    993-1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柱脊髓疾病包括创伤性疾病、退变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结核与肿瘤等,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为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及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脊柱脊髓疾病的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脊柱脊髓损伤微环境失衡理论为细胞移植、组织工程、外泌体及神经调控等修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传统延缓退变及替代治疗的基础上,基因修饰技术为逆转椎间盘退变带来了希望.多种病理因素的发现完善了脊柱侧凸的病理机制.骨重塑生化标志物及免疫调控的研究为脊柱骨质疏松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多组学和遗传学的应用深入揭示了脊柱结核的病理机制.脊柱肿瘤微环境的研究为调控破骨过程及炎性小体治疗骨肿瘤奠定了基础.

    脊柱脊髓疾病基础研究病理机制治疗策略

    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义生李劲峰
    1001-1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股骨头坏死(ONFH)是一种可致残的难治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广泛深入研究非创伤性ONFH发病机制,在股骨头内微环境、基因调控等领域获得许多新进展,发现许多相关基因与信号通路,增新了科学依据,一些学说获得更多共识,如脂质代谢异常、血管内凝血、细胞成脂、凋亡自噬、骨质疏松、基因多态性等发病机制广为公认.致病因素很多,常表现为多路径相互联合或交叉作用造成ONFH,其分子机制十分奥秘,尚待继续挖掘.本文对非创伤性ONFH发病机制及部分信号通路研究现状简行总结评述,为进一步认识其发病机制与开展防治研究提供帮助.

    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展望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全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异分析

    王新元姜畅阎作勤
    1011-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DNA拷贝数变异(CNV)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GA-ONFH)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并初步筛选GA-ONFH相关CNV.方法 在由123例于2015年7月至2018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及肾内科住院患者首次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构成的前瞻性观察队列中,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4例激素治疗后发生GA-ONFH的患者为坏死组,与坏死组临床资料相匹配的9例长期激素治疗后未发生骨坏死患者为对照组,在全基因组范围检测CNV.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CNV数量.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筛选组间差异CNV,结合CNV临床意义和所含基因进一步选定候选CNV.结果 13例患者共检出不重复CNV片段240个,坏死组患者携带CNV总数[(72.2±11.0)个比(47.3±8.0)个,t=-4.222,P<0.01]、微重复[(24.0±7.7)个比(12.1±5.0)个,=0.076,P<0.05]及杂合性缺失数均多于对照组[LOH,(38.2±6.4)个比(23.4±6.2)个,t=-3.60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个CNV组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分析得到5个高度怀疑的候选CNV(1q21.3-q22、5p12-p11、11q11-q12.1LOH,5q35.3、22q11.22微重复)和2个可能与GA-ONFH相关的候选CNV(3p21.1LOH、5p15.33微重复).另外,本研究还筛选出3个(14q32.33微/高拷贝重复1p33-p32.3、Xq13.2-q13.3LOH)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相关的候选CNV.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GA-ONFH遗传易感性与CNV存在关联,并得到7个GA-ONFH潜在相关CNV.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拷贝数变异遗传易感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双基因重组载体预防兔乙醇性股骨头坏死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李劲峰马源刘柯希谷晨熙...
    1017-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双基因重组载体预防兔乙醇性股骨头坏死(ONFH)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 自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将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的80只兔采用完全随机化原则分为5组:正常组(N,正常动物,空白对照)、致敏组(H,仅马血清致敏,不给予白酒)、模型组[M,马血清致敏,烈性白酒10 ml/(kg·d)灌胃]、无关序列组[Con,马血清致敏,白酒灌胃,一侧股骨头注入无关序列pGFP-V-RS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双基因组(S,马血清致敏,白酒灌胃,一侧股骨头内注入双基因重组载体pGFP-V-RS-siPPARγ-exCGRP转染的BMSCs).实验第4、8周末分批处死动物,观察兔股骨头病理学改变.两样本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数据资料分析采用x2检验;数值变量资料统计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结果 实验第8周,S、H组中骨小梁面积分数分别为(40.80±3.16)、(41.20±3.65)%,与正常组[(41.80±3.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8、0.661,P>0.05),明显高于M组[(28.10±2.55)%]、Con组[(28.30±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8.846、8.496、8.322、8.089,P<0.01).S、H、N组中空骨陷窝计数分别为(13.30±1.66)、(13.10±1.63)、(12.30±1.4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43、1.279、1.273,P>0.05),明显低于M组[(39.30±3.86)%]、Con组[(39.10±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02、18.397、17.686、18.397、18.505、19.282,P<0.01).S、H组中最大脂肪细胞平均直径分别为(42.55±4.16)、(42.53±4.15) μm,与正常组[(41.36 ±3.85) μ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594、0.577,P>0.05),明显低于M组[(52.31 ±5.26) μm]、Con组[(52.19±5.13)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16、4.128、4.129、4.141,P<0.01).M、Con组中出现明显的早期ONFH病理学变化,股骨头软骨下骨区的造血组织显著减少,骨小梁变细稀疏、中断、结构紊乱,骨髓坏死,骨小梁面积分数降低、空骨陷窝显著增多,脂肪细胞增殖肥大,脂肪组织堆积.N组中无这些ONFH病理学改变.S、H组中病理学改变很少,骨组织结构接近于N组.8周时,M、Con组中病理学变化比4周时加重,ONFH发生率为87.5%、87.5%,而S、H、N组中为12.5%、12.5%、0%(x2=9.833、9.833、12.444、9.833、9.833、12.44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基因重组载体能够高效阻止乙醇导致兔ONFH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预防乙醇性ONFH的发生,显著优于单一基因的作用.

    双基因重组载体预防乙醇股骨头坏死病理学

    同源盒C13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王高明魏静陈强杨传平...
    1021页

    广枣总黄酮干预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及其机制

    满达王小龙王华新刘玉...
    1022-1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蒙药广枣总黄酮(TFFC)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34只购自西安市迪乐普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新西兰雄性兔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12只,对照组10只,采用核磁共振(MRI)、病理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来验证TFFC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为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为x2检验.结果 MRI结果显示TFFC可改善股骨头坏死区域影像学改变;病理组织学显示:治疗组兔股骨头坏死发生率(45.46%)明显低于模型组(80.00%)(x2=13.230,P< 0.05),且治疗组的空骨陷窝率明显低于模型组[(16.36±2.74)%比(22.35±3.15)%,x2=4.950,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因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下降[(13.04±2.05)%比(9.71±1.27)%,x2=4.960,P<0.05],bcl-2相关X蛋白(bax)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增加[(11.51±0.63)%比(23.96±2.72)%,x2=15.460,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 bcl-2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升高[(21.49±1.16)%比(9.71±1.27)%,x2=12.490,P< 0.05],bax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19.00±1.61)%比(23.96±2.72)%,x2=6.3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FFC可能通过上调bcl-2、下调bax的抗凋亡作用来干预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细胞凋亡广枣总黄酮早期

    大鼠股骨干骺端H型微血管网的观测研究

    黄闯娄爱菊刘少颜曾裕威...
    1026-1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和建立稳定的大鼠股骨干骺端内H型微血管的观测方法.方法 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15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雄性大鼠,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简单随机抽样分5组:25 μm组(A组),50 μm组(B组),70μm组(C组),100 μm组(D组),150 μm组(E组).取后肢股骨,经固定、脱钙、脱水、包埋等,形成5组厚切片,免疫荧光特异性标记CD31显示微血管,比较不同厚度下股骨干骺端内微血管网血管平均面积占比、节点数目、血管总长度等指标,确立最佳观测厚度,在此基础上,CD31和Emcn双染观测H型微血管情况.应用Angio Tool软件分析骨内微血管网指标,SPSS 17.0软件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分析.结果 A~E组5组血管平均面积占比分别为(20.6±1.6)%、(31.0±1.4)%、(45.9±0.8)%、(31.8±1.1)%、(20.9±0.7)%,C组平均面积占比明显高于其余4组(F=313.64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E组5组节点数目分别为(103 ±6)、(175±6)、(305±5)、(151±6)、(45±3)个,C组节点数目明显高于其余4组(F=1 278.13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E组5组血管总长度分别为(14 300 ±956)、(19 215±439)、(24 492±565)、(19 071±893)、(12 799±561) μm,C组微血管总长度明显高于其余4组(F=12.53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显示骨内完整微血管网,股骨干骺端骨CD31和Emcn双染标记显示特异性H型微血管.结论 70μm厚度下可满足微血管网的定量分析,实现对大鼠股骨干骺端H型微血管的准确观测.

    H型微血管网股骨免疫荧光定量分析

    个性化设计腰椎融合器在脊柱内固定术中生物力学的研究

    续彬张先隆吕智
    1030-1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不同结构腰椎融合器植入人体内的有限元模型,与健康人体腰椎有限元模型进行对比,探讨其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择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1名健康男性,年龄45岁,身高176 cm,基于正常人体腰椎的CT扫描数据,设计出适用于腰椎椎体L3~L4段个性化腰椎融合器,利用Mimics、Solidworks和Abaqus软件,建立正常生理状态腰椎模型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有限元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在腰椎椎体、融合器、椎间盘的受力,变形以及应力分布的差异,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解释融合器在腰椎内固定术中的作用.结果 健康腰椎椎体模型最大应力为26.60 MPa(1 MPa =7 500.62 mmHg)、最大位移为0.553 mm,而融合器模型所受最大应力为37.59 MPa、最大位移为0.531 mm.两种模型中腰椎椎体所受应力值接近,在直立工况下融合器模型椎体最大位移比正常椎体最大模型位移小3.9%;融合器所受应力值与其对应L3~L4段健康模型椎间盘所受应力值相差不大,位移变化比健康椎体模型小4.2%.结论 融合器植入可以有效改善椎体力学性能和运动性能.

    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关节植入物有限元分析

    新型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在家兔髋关节置换模型中的血液释放研究

    赵戈齐向北吴涛董栎...
    1033-1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配比的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在家兔髋关节置换模型中血液释放的浓度及其时间变化.方法 购买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望都县彤辉养殖,动物合格证编号为191106,体重(2.5±0.5)kg],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分别将4 000、8 000、12 000 AXaIU的依诺肝素钠分别加入到40 g Palacos(R)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中,制作出上述3种配比的新型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在家兔股骨粗隆下及股骨远端开口,清理髓腔,分别注入上述依诺肝素钠骨水泥2ml,定期在家兔耳缘静脉采血检测家兔血浆中依诺肝素钠的有效浓度.按照生物学检定统计法中的标准曲线法进行实验设计,采用F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在本家兔髋关节置换模型中,依诺肝素钠体内释放的效应与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术后1d血药释放效价达到高峰(4 000、8 000、12 000 AXaIU组的效价均值分别为0.023 9、0.0506、0.071 3),之后7d内药物血浆释放效价开始下降,部分药物释放效价低于本实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本实验中各组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在血液中释放的药物量均未达到有效作用浓度.结论 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在家兔髋关节置换模型中血药浓度在术后1d达高峰,在1周内持续下降.其释放量较小,远低于依诺肝素钠对血栓的有效预防血药浓度,不会对全身凝血系统产生明显影响.

    新型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关节置换血液释放依诺肝素钠新西兰白兔

    侧前方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结核的疗效

    刘波褚言琛侯庆先杨文玖...
    1036-1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对胸腰段结核患者应用侧前方手术入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10年9月至2018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胸腰段结核并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共32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7例行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为对照组(A组),15例行侧前方手术入路为实验组(B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情况、住院情况、术后并发症,并随访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后凸畸形矫正角度(Cobb角)、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评分)、腰背部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Frankel分级).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侧前方组手术时间[A组(285.24±89.21) min比B组(221.56±64.89) min,t=2.281 P<0.05]、术中出血量[A组(644.21±166.65) ml比B组(541.88±101.49) ml,t=2.062,P< 0.05)和住院时间[A组(16.78±2.88)d比B组(14.叭±2.62)d,t=2.831,P<0.05]均显著低于前后路联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住院费用[A组(6.81±1.62)万元比B组(7.34±1.45)万元,t=-0.97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内红细胞沉降率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A组:t =4.463,P<0.05;B组:t=5.557,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t =4.899,P<0.05;B组:t=4.418,P<0.05),C反应蛋白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A组:t=9.486,P<0.05;B组:t=7.525,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t=6.781,P<0.05;B组:t=4.735,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次随访均显著低于术前值.组间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比较,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obb角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A组:t=5.401,P<0.05;B组t=5.700,P<0.05)、JOA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t=-7.541,P<0.05;B组t=-7.913,P<0.05)、VAS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t=10.027,P<O.05;B组t=10.107,P<O.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末次随访均显著低于术前值.两组间Cobb角、JOA评分、VAS评分,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6、0.204、1.602,P>0.05).A组术前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7例、E级5例,末次随访C级1例、D级2例、E级14例;B组术前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8例、E级3例,末次随访D级1例、E级14例.A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5,P<0.05),B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44,P<0.05).两组间并发症比较,B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A组4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9,P>0.05).但前后联合入路平均并发症发生率比侧前方组高.结论 侧前方入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进入胸腔和腹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允许同一切口进行内固定的优点.

    胸腰段脊柱结核侧前方入路前后路联合入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