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杨镇

月刊

1001-9030

cjes@cma.org.cn

027-87893475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丁字桥路60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马天怡毛艳王海波
    1191-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科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发挥基石作用.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和大数据医疗等理念的提出和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开展,乳腺癌的治疗正向着个体化、精准化、规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技术愈发成熟,应用范围进一步推广;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的可行性得到认可;乳房重建和肿瘤整形技术使乳腺癌治疗已逐渐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发展为乳房外形乃至功能的恢复;乳腺癌的微创治疗方法如腔镜手术、射频消融等备受青睐.国内各医疗中心开展临床研究,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发展提供中国数据.本文针对近年来乳腺癌外科治疗领域的现状及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保乳手术乳房重建腔镜

    微小RNA-422a通过影响糖代谢途径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王巧云庄志祥
    1197-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NA,miR)-422a在乳腺癌中的差异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细胞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实验分为过表达miR-422a(miR-422a mimic)和对照(Control mimic)两组.通过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miR-422a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酶耦联法检测miR-422a模拟物(mimic)转染MDA-MB-231细胞24 h和48 h后细胞内的葡萄糖吸收率和乳酸生成率.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转染后细胞中的人乳酸脱氢酶A(LDHA)、丙酮酸激酶(PKM)、己糖激酶2(HK2)和单羧酸转运体1(MCT1)基因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的LDHA蛋白表达,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 miR-422a在乳腺癌细胞和组织中呈低表达;对比Control mimic,miR-422a过表达后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24h为0.299±0.040(t=8.485,P<0.01),48 h为0.345±0.046(t=12.390,P<0.01),72 h为0.462±0.055(t=15.510,P<0.01),9h为0.933±0.050(t=26.680,P<0.01);细胞的迁移减慢24 h划痕间距离值为(523±31)μm(t=3.448,P<0.05),48 h为(523±31) μm(t=6.084,P<0.01).对比Control mimic,miR-422a过表达后细胞内的葡萄糖吸收率下降(24 h:t=7.228,P<0.05;48 h:t=12.260,P<0.01);乳酸生存率下降24h(t=5.398,P<0.05),48 h(t=21.020,P<0.01),且两组均48 h下降更明显.miR-422a过表达后乳腺癌细胞的代谢相关基因LDHA(t=3.772,P <0.05),HK2(=5.011,P<0.01),PKM(t=11.260,P<0.01)明显下调,LDHA蛋白表达明显下调(t=6.928,P<0.01).结论 miR-422a可能影响代谢基因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有氧糖酵解,抑制增殖和迁移.

    微小RNA-422a乳腺癌糖代谢增殖迁移

    转录因子特异性蛋白1对三阴乳腺癌HCC1806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韩亮孟艳艳张丽荣赵峰...
    1201-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转录因子特异性蛋白1 (SP1)对三阴乳腺癌细胞株HCC1806增殖凋亡以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MCF10A和三阴乳腺癌细胞株HCC1806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所,通过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Westernblot分析MCF10A和HCC 1806细胞中SP1的表达水平,采用Lipofectamine 2000瞬转技术对HCC 1806细胞转染SP1小干扰RNA (siRNA)(实验组)和无义siRNA(对照组),通过噻唑蓝(MTT)实验检测SP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SP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SP1对细胞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β(Gsk3β)、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p53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SP1在三阴乳腺癌细胞株HCC 1806中的表达水平(3.09±0.26)明显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MCF10A(1.06±0.09,t=0.008,P<0.01).HCC1806细胞转染SP1siRNA后,实验组SP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37 ±0.10),SP1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下降(66.90±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0.002,P<0.05).转染SP1 siRNA后HCC1806细胞实验组增殖率为(40.82±2.67)%,明显低于对照组[(72.72±5.90)%,t=0.000,P<0.05],降低了(43.39±7.65)%,实验组凋亡率为(42.14±4.54)%,显著高于对照组[(22.25±3.07)%,t=0.002,P<0.05],升高了(19.89±5.52)%.实验组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21±0.08)、(0.70±0.04),对照组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61±0.09)、(0.92±0.03),实验组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t=0.002、0.001,P<0.05),实验组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降低分别为(65.80±7.76)%和(23.88±4.99)%,实验组Gsk3β、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73±0.05)、(0.74±0.05)和(0.62±0.11),对照组Gsk3β、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8±0.03)、(0.25±0.03)和(0.36±0.05),实验组Gsk3β、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t=0.001、0.001、0.010,P<0.05),实验组Gsk3β、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升高分别为(52.79±11.29)%、(202.60±39.41)%和(77.12 ±35.20)%.结论 SP1在三阴乳腺癌细胞株HCC1806中高表达,SP1表达下调可通过β-catenin信号通路有效抑制HCC1806细胞生长并促进其凋亡.

    乳腺癌转录因子特异性蛋白1增殖脱噬作用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

    中心体相关蛋白激酶2和高迁移率蛋白A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金鑫红孙军花包华安傅王平...
    1205-1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心体相关蛋白激酶2(NEK2)和高迁移率蛋白A2 (HMGA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东阳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9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EK2和HMGA2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的NEK2表达率为70.89%(56/7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NEK2表达率24.05% (1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47,P<0.01);NEK2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t=8.985、7.429、8.871、7.221,P<0.05).乳腺癌组织中的HMGA2表达率为63.29%(50/7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HMGA2表达率27.85%(2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05,P<0.01);HMGA2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t=7.570、8.662、11.293,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NEK2和HMGA2呈高表达,可用于评估乳腺癌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

    中心体相关蛋白激酶2高迁移率蛋白A2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法

    细胞周期蛋白D1、Aurora激酶A、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

    赵振慧刘炜李妍杨顺娥...
    1208-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Aurora激酶A(AURKA)及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2 (FGFR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存在和频率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5年间顺序收治的19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增殖相关基因CCND1、AURKA、FGFR2多态性,用x2检验及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评估3种基因SNP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明确与临床病理及预后因素相关的SNP.结果 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CCND1基因G870A位点GG、AG、AA基因型在乳腺癌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8.8% (36/192),52.1% (100/192),29.2% (56/192).G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4.8%和55.2%.AURKA基因TT、TA、AA基因型在乳腺癌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9.6% (76/192)、40.6%(78/192)、19.8% (38/192).T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9.9%和40.1%.FGFR2基因SNP位点rs2981582 CC、CT、TT基因型在乳腺癌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0% (48/192),59.4% (114/192),15.6% (30/192).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4.7%和45.3%.CCND1SNP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无明显相关(x2=3.882、0.051、4.006、1.311、0.693、2.035,P>0.05);AURKA SNP与直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x2 =0.586、6.402、8.251,P<0.05),FGFR2SNP与淋巴结转移、ER、PR、Her-2相关(x2=7.586、6.466、7.631、6.752,P<0.05).AURKA及FGFR2SNP与乳腺癌预后明显相关(x2=9.493、7.017,P<0.05),携带AURKA TT基因型患者预后较差,OR值为3.007(95%CI=1.477 ~6.12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TT或TA基因型患者预后较差,OR值为2.385(95% CI=1.267~4.48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FGFR2 TT基因型患者预后较差,OR值为4.00(95%CI=1.388~11.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URKA TT/TA、FGFR2TT可能是乳腺癌预后不良基因型,AURKA及FGFR2SNPs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乳腺癌基因多态性病理参数预后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乳腺癌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姜斌徐浩张宇聪李兴睿...
    1212-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乳腺癌患者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在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考克兰图书馆)、中国知网及万方医学数据库中,检索从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发表的研究乳腺癌中血清PSA浓度以及血清PSA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的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一共纳入了15项研究,包括1 361例乳腺癌患者,1 128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和817例健康对照者.结果 显示,(1)相对于良性乳腺疾病患者和健康人,乳腺癌患者的总PSA(tPSA)平均升高0.21 μg/L[95%可信区间(CI):0.17~0.26,P<0.01],游离PSA(fPSA)平均升高0.03 μg/L (95% CI:0.02~0.03,P<0.01),游离与总PSA比值(fPSA/tPSA)平均升高0.29(95%CI:0.23 ~0.35,P<0.01).(2)根据集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相对于tPSA和fPSA,fPSA/tPSA在区分乳腺癌和非乳腺癌时诊断效能最强.结论 相对于非乳腺癌人群,乳腺癌患者中PSA的表达水平升高.PSA检测,尤其是fPSA/tPSA,可能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乳腺癌诊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eta分析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夏想厚梁晨露扈杰杰竺美珍...
    1215-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高通量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数据集,分析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价值.方法 纳入肿瘤蛋白组学数据库(TCPA)、基因预后分析数据库K-M作图及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作图数据库乳腺癌相关数据集,根据纳入标准,选择相关数据集分析SETD2的在癌与正常组织,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基因与蛋白表达差异与乳腺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SETD2 mRNA在乳腺癌中表达(中位数为878)低于正常组织(中位数为1 073,P<0.05);在Luminal B型中表达显著低于其他分型(P<0.05).SETD2高表达提示较高的乳腺癌的无复发生存[RFS,60个月比42个月,风险比(HR)=0.76,P<0.05]和较高的化疗后(pCR) pCR率,尤其在Luminal A型乳腺癌.结论 SETD2在乳腺癌的中的表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并与乳腺癌的化疗效果、生存预后明显相关.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表观遗传乳腺癌生物信息分析肿瘤蛋白组学数据库

    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肖芃郭亮孙家明
    1218-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hMEC-GAHB)的原代培养方法,观察该原代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方法 采用0.25%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酶混合液,结合长时间4℃和短时间37℃消化,配合低转速离心的方法,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治疗的10例腺性乳房肥大症患者(M组,实验组)和10例正常体积乳房患者(N组,对照组)的乳腺组织中消化获取乳腺上皮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评价获取原代细胞的效果,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采用多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MICC)鉴定原代细胞种属,并采用碘化丙锭(PI)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和体外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 腺性肥大乳房每克乳腺组织可获取细胞数为5×106个,细胞存活率为70%,接种后48 h细胞贴壁率为60%,贴壁细胞活性良好,接种后约72 h胞质展开,约120 h相互融合.细胞增殖明显,未见明显凋亡.hMEC-GAHB与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在细胞形态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正常表达典型的上皮细胞骨架蛋白[CK8、CK14、CK1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在含有相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的体外环境中,处于同一时期细胞对数生长期时,hMEC-GAHB组的群体倍增率(PDR)为0.548、1.634、2.062、3.946、5.210、8.700,正常体积乳房组的群体倍增率(PDR)为0.394、1.455、1.820、3.822、4.467、5.21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EC-GAHB组和正常体积乳房组的G2/M期与G0/G1期细胞数比值分别为0.45±0.01和0.34±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可获得较满意的细胞数和细胞活性.hMEC-GAHB具有典型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在含有雌激素的体外环境中,hMEC-GAHB比较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活力,并具有正常的细胞衰退期.

    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原代细胞体外培养形态学生物学

    优化雌激素受体α蛋白的可溶性表达条件

    路晓庆白文启刘向荣杨芮...
    1223-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雌激素受体α配体结合域(ERα-LBD)表达载体,优化表达条件得到可溶性ERα-LBD蛋白.方法 在Addgene网站检索关键词ESR(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选择符合条件的质粒载体pcDNA-HA-ER WT(Addgene plasmid # 49498;http://n2t.net/addgene: 49498;RRID:Addgene_49498),设计引物并扩增得到目的片段ERα-LBD,分别构建蛋白表达载体pET-28a-LBD和pGEX-4T1-LBD,改变诱导温度、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浓度以及诱导时间对表达条件优化.待细菌裂解并提取蛋白后进行凝胶电泳,可在细菌上清的泳道中观察到明显的紫色蛋白表达条带,即为可溶性ERα-LBD蛋白.结果 pET-28a-LBD重组质粒未能表达重组蛋白ERα-LBD,重组质粒pGEX-4T1-LBD在Rosetta和BL21(DE3)感受态中以1 mmol/L IPTG诱导仅能得到包涵体;以0.2 mmol/L IPTG 16℃过夜诱导培养,则可得到可溶性ERα-LBD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ERα-LBD表达载体并优化诱导表达条件,获得可溶性ERα-LBD蛋白.

    雌激素受体α配体结合域重组表达载体条件优化可溶性表达

    基质血管成分凝胶辅助脂肪移植研究

    陈若淼陈莉娜单秀英雷忱...
    1226-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质血管成分凝胶(SVF-GEL)辅助脂肪移植的效果.方法 60只BALB/c裸鼠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NS组、PRP组、PRF组、SVF-GEL组,将AG复合物注射于各组裸鼠背部皮下组织,观察术后1、2、4、8、12周AG复合物的大体形态、体积,免疫荧光切片观察细胞并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各组间脂肪移植保存率及MVD进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检验.结果 术后1周仅SVF-GEL组见少许小血管簇生成;2~4周各组小血管簇形成逐渐增多,SVF-GEL组较密集.脂肪体积保存率:SVF-GEL组移植后1、2、4周体积保存率(%)分别为65.54±8.81、74.80±3.58、62.46±3.71,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12周时为54.38±9.14、52.67±8.34,仍优于NS组(35.75±5.21、32.88±7.48,P< 0.05).MVD:各组MVD逐渐增高并于4周时达峰值,8周时下降.术后4周,SVF-GEL组移植的MVD(CD31+细胞/视野)达32.60±10.83,脂肪组织血管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8周时,SVF-GEL组(54.38±9.14)明显高于NS组(35.75±5.21,P<0.05).免疫荧光染色:移植后各时间点SVF-GEL组存活区、再生区细胞数量及形态均优于NS组,且后者坏死区域较大.结论 SVF-GEL辅助脂肪颗粒移植可促进移植物初期血管化及成脂化,提高移植脂肪最终存活率.

    脂肪移植脂肪来源干细胞基质血管碎片凝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富血小板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