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装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装饰
装饰

张夫也

月刊

0412-3662

010-62798878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大学美术学院

装饰/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装饰》——创刊47年,真情回报读者 《装饰》——扩版增至132页,更加厚重 《装饰》——加大信息量,彰显时效性 《装饰》始创于1958年,是由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装饰》杂志以自己特有的学术性、权威性、指导性和欣赏性,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确认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并被认定为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 1999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与“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称号。2002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并荣获“双奖期刊”称号。 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4年,《装饰》杂志再次被认定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 《装饰》内容涵盖面广泛,兼容并蓄,集思广益,宏观把握艺术设计的未来,及时反映和报道国内外艺术设计的新动向与大师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清选农器风扇车的设计与制作研究——以米扇车与虎头扇车对比为例

    张明山邓晶晶汪韵淙张雪...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扇车是传统农耕时代较为先进、高效的谷物清选农器,能够将谷物中的杂质吹除去尽,获得洁净的谷物.至晚汉代已出现风扇车的雏形,至明代风扇车中米扇车已基本定型,到清代风扇车中虎头扇车基本定型.直到现在部分山区还在使用风扇车风选谷物,可见风扇车的实用价值颇高.本研究分三部分.首先,将米扇车与虎头扇车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类风扇车在外在造型、内部结构、工艺装配、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其次,探析两类风扇车差异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再次,从手艺人的视角,分析风扇车制作的关键"放风、收风、门槛"及设计验证.希望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器物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

    清选风能农具造物风扇车

    通用图形语言及其困境:20世纪中叶象形图设计考察

    陈洁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考察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奥运会与国际行业组织的象形图设计实践,梳理了不同实践者以通用图形语言为目标,围绕如何精准反映现实世界与如何实现跨文化理解两个核心议题的不同思考.文章辨析了两类实践策略:文化中立的"客观化"策略与文化协商的"惯例化"策略.由于策略内部的困境与外部文化思潮的转向,以"世界语"为社会愿景的通用图形语言设计逐渐失去了热度,但在这一过程中,平面设计专业以一种客观、理性、系统的实践活动,形成了新一轮身份自觉.

    象形图通用图形语言视觉传达

    京戏、迪士尼和构成主义:论张光宇的孙悟空造型

    高鹏宇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漫画家不乏票友,将京戏等民间娱乐的杂耍特征融入早期动画实验,也借鉴了美国的迪士尼风格.张光宇亦然,但他自觉吸纳了构成主义的方法,将京戏中的北派猴戏和南派悟空戏、迪士尼动画、民间年画等元素予以拆解、变形和重组,通过《西游漫记》《大闹天宫》等逐渐完善,从而造就了现代艺术史上崭新的孙悟空形象.

    漫画孙悟空张光宇西游漫记大闹天宫

    以算法作为隐喻——以壁画《仿佛如有》的艺术创作实践为例

    向帆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用数字艺术来表达古代文化的神韵,一直是充满挑战的长期课题.本文通过装饰性壁画图像创作案例,尝试探索抽象的概念与计算审美之间的共同之处,并运用算法实现视觉隐喻性转换,最终绘制出了融合现代及远古风格的空间装饰壁画.作者对"现代地古代"与"古代地现代"这两种艺术风格的工作路径进行了辩证的观察,完整详实地整理了以算法作为隐喻的生成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工作从丝绸之路文献开始,在不确定的佛影显像中获得了对视觉表现方法的启示;第二步选择以随机算法作为隐喻,展开了对于随机算法在艺术中的应用回溯;第三步则通过运用敦煌壁画中的图形和随机算法生成图像.在以人工智能和生成艺术为代表的时代背景下,本次创作实践对算法的审美价值进行探察,并将之作为针对当下传统艺术领域数字创新的一种方法.

    随机性算法壁画生成艺术佛影窟

    "功能至上与人文情怀":罗伯特·摩西与阿尔多·范·艾克游乐场计划的比较研究

    陈泓刘楠李萌萌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儿童游乐场是城市中最真诚、最积极的元素,在城市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不仅关乎儿童的个人发展,也是赋予市民社区身份的公共空间.20世纪中叶,罗伯特·摩西与阿尔多·范·艾克分别在纽约与阿姆斯特丹完成了超过700座游乐场的庞大计划,他们都将游乐场视为城市复兴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面对复杂城市环境下制定的应对策略、发展目标及标准化设计思路等方面均显示出诸多相似之处.但在开发路径、实施过程等方面也反映出显著差异.而深入探究,我们更能够理解二者在儿童游乐场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可为我国打造优质儿童景观,发展儿童友好城市与社区提供积极的参考.

    儿童游乐场罗伯特·摩西阿尔多·范·艾克儿童景观

    空间与塑造的思维构建:跨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范寅良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中国对创新的需求已经进入高质量、多维度、个性化阶段.其特征越来越具有融合性及开创性,因此以传统需求为驱动的按专业区分的设计培养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进行改革.设计基础教育作为高质量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设计艺术类基础教学中,摸索一条新的针对多专业"零起步"学生的教育路径至关重要.如何给予他们"多元"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形成模糊专业的"自由"创作氛围,突出"以人为本"的培养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提高思维能力与实操能力,将是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该课程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方法为出发点,通过分层级的练习和训练,使学生们逐渐掌握三种基本能力:基础的专业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形态的基础构建能力.整个课程将贯穿动手环节,与思维训练并行的是对不同材料、工艺、结构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结课方式融入了公开展示环节,营造学生们利用学术成果进行交流和沟通的环境.该课程目标强调两个认知的突破:第一,运用跨专业的培养模式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专业边界的认知,形成正确的专业认知,建立对专业的兴趣;第二,通过系统训练艺术设计形态,帮助学生们突破自我认知边界,建立丰富的构建形态的能力,并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心.

    以人为本跨专业抽象思维解构能力重构能力

    "七山圣城"局部演变:澳门华人早期居住形态与历史片段

    周景崇袁文珩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澳门地界从罗马的"七山圣城"发展至葡人与华人的双核式居住模式,其居住形态与历史片段是中低层民众生存场域的标本化定义.本文从历史片段、记忆场域、居住空间入手,以寮、围、里、坊、村等为线索,探索澳门华人早期居住片区变化及整合策略,解析其在重拾集体记忆、联结华人族群等方面的经验及思考.

    七山圣城澳门建城模式华人居住形态历史片段

    "中式立领"的多样性探索:一次基于杭州亚运会的领型设计实践

    黄玉冰王艺澎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领作为中国近现代国民服饰中代表性的元素之一,至今广泛应用在各类潮流时尚服装款式当中,其样式、材料及审美日益在演化与创新.基于以杭州第19届亚运会体育赛事服装实践项目的设计实践,本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基于"中式立领"的微形制版型实验设计,通过近50种领型的设计实验检验不同面料、不同款式、不同工艺对现代产品的设计、品控与审美的变化,研究在现代立裁试样、面料肌理、手绘渲染、3D打印等实验下传统立领技艺的创新发展艺术效果.

    中式立领立领领型设计实验杭州亚运会

    人智协同的服饰设计模式——以ANDL轻户外数字化设计为例

    朱伟明陈梓瑜王莹王嘉慧...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智协同成为数字化服饰设计的重要特征.为了探究人智协同对服饰设计的影响,本文以ANDL轻户外运动服饰品牌为例,通过分析数智驱动的设计内涵,剖析人智协同影响下的服饰设计思维嬗变,从点线面体四维度构建人智协同的服饰设计新模式,优化资源数据融入服饰设计流程,以提高服饰设计科学水平,推动设计系统化运作.

    人智协同数字化设计思维服饰设计

    "夷人服饰"的取舍:传统翘头履形式的两次变体

    蔡欣王乐彭佳俊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考古发现、图像和文献为主要研究资料,梳理出中国传统翘头履的形制和装饰的发展脉络,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翘头履在唐宋时期发生的两次重要变体的具体表现,进而探讨两次变体在不同"夷夏观"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动因.

    鞋履翘头履夷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