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黄晓琳

月刊

0254-1424

cjpmr@tjh.tjmu.edu.cn

027-83662874

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主要内容包括: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面介绍物理治疗、物理医学与康复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以及对物理因子治疗、康复临床、疗养等有指导作用,且与康复医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康复医学发展的新动向。主要栏目包括论著、综述、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继续教育、讲座、病例报告、会议纪要、书评、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活动预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激光引导的运动控制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的影响

    孙振双王学锋曹留拴邹丽丽...
    15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激光引导运动控制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颈椎功能和头部前倾姿势的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激光引导运动控制训练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和理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激光引导运动控制训练。激光引导运动控制训练每日训练3轮(每日共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和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目测类比法(VAS)和颅椎角(CVA)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颈部功能、颈部疼痛程度和头部前倾角。 结果 治疗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的NDI评分、VAS评分和CVA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DI评分、VAS评分和CVA分别为(11.93±2.83)分、(2.03±1.07)分和(50.50±3.53)°,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随访时的NDI评分、VAS评分和CVA亦显著优于对照组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激光引导运动控制训练可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的头部前倾姿势,并减少其疼痛和颈椎功能。

    激光运动控制颈椎病头部前倾疼痛

    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糖脂代谢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杨文礼高艳敏翟丰易浩...
    156-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对肥胖女大学生糖脂代谢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肥胖女大学生分为高强度间歇运动组(HIIT组)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组(MICT组),每组16例。2组对象分别给予HIIT或MICT跑台运动干预,每周训练4 d。于入选时、干预12周后检测对比2组对象身体形态、糖脂代谢及炎性因子等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1)干预后HIIT组和MICT组体重较干预前分别降低了7.4%和6.4%,腰臀比分别下降了4.6%和3.4%,体重指数(BMI)分别降低了7.5%和8.3%,2组对象上述指标改善幅度组间无显著差异。(2)干预后2组对象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则显著升高,并且HIIT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MICT组显著降低。(3)干预后2组对象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内脂素(Visfatin)含量均显著降低,并且MICT组Visfatin含量亦显著低于HIIT组。 结论 12周HIIT训练或MICT训练均能有效改善肥胖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提高其糖、脂代谢水平,有效抑制体内炎性因子表达;其中MICT对炎性因子Visfatin的抑制作用优于HIIT,而HIIT对血糖指标HOMA-IR的改善作用较MICT显著。

    高强度间歇训练有氧运动糖脂代谢炎性因子肥胖女大学生

    浙江省学龄前发育性协调障碍筛查阳性儿童睡眠状况的调查分析

    丁利李海峰王慧阮雯聪...
    160-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和分析浙江省学龄前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筛查阳性儿童的睡眠状况。 方法 于2019年6月至12月,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分层随机抽取普通幼儿园200个,然后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1000个班级,共发放问卷38900份,收回38619份,其中有效问卷35464份,有效应答率为91.17%。应用中文版小龄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DCD筛查,根据结果分为DCD筛查阳性组和DCD筛查阴性组,35464份有效问卷中有2251例(阳性率6.35%)筛查结果为DCD阳性。应用《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1~6岁版)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对研究对象进行睡眠状况调查。 结果 ①DCD筛查阳性组儿童睡眠量稳定、固定时间睡觉及20 min内入睡的发生率均低于阴性组(P<0.01),而夜间转移睡眠地点、睡觉认床、夜醒≥2次、早晨由他人唤醒、晨起困难、晨醒困难、醒来后情绪不佳的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P<0.05)。②除就寝延迟(P>0.05)外,阳性组儿童的拒绝就寝、害怕黑暗中睡觉、害怕一个人睡觉、尿床、睡眠不安、梦游、说梦话、被恶梦惊醒、磨牙、打鼾很响、呼吸暂停、呼吸困难、夜醒后哭吵出汗、睡眠不足的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P<0.01)。③阳性组儿童的睡眠时长(白天周末)、玩电子产品时长(全天及睡前)均长于阴性组(P<0.01),而阳性组夜间睡眠时长短于阴性组(P<0.05);其余时间(白天在校日、全天在校日、全天周末)的睡眠时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浙江省学龄前DCD筛查阳性组儿童的睡眠习惯不同于DCD阴性组,其睡眠问题发生率高,影响睡眠时长。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leep statu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disorder (DCD). Methods Implementing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38, 9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in 1000 classes of 200 kindergartens randomly selected in 11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 A total of 35, 464 valid responses were return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ponses, 2251 of the children were of (6.35%) were deemed DCD-positive, while the rest formed a DCD-negative group. The Children′s Family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leep Health Questionnaire (1-6 years old) and the 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 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ir sleep status. Results ①Regular sleeping time and duration, and falling asleep within 20 minute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common in the DCD-positive group. In the negative group, shifting sleep place at night, finding it hard to sleep in strange environments, waking up ≥2 times a night, being awoken by others in the morning, difficulty in waking up and getting up in the morning, and bad mood after waking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frequent. ②In addition to delayed bedtime, the incidence of refusal to go to bed, fear of sleeping in the dark or alone, bedwetting, restless sleep, sleepwalking, talking in sleep, being awakened by nightmares, teeth grinding, loud snoring, apnea, dyspnea, crying and sweating after waking up at night, and insufficient slee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DCD-positive group. ③The DCD-positive group also reported more sleeping in the daytime on weekends, more time on playing electronic products along with shorter sleep duration at night. There was,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sleep duration on school days and all day on weekends. Conclusio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 DCD have different sleep habits from those developing normally.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sleep problems which affect their sleep duration.

    发育性协调障碍学龄前儿童睡眠

    河南省儿童康复从业人员现状调查研究

    杨斌陈海李翼哲王军...
    16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研究河南省儿童康复从业人员现状,为河南省及全国儿童康复医学质量控制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方法 采取线上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全省儿童康复从业人员的职称、学历、医师执业注册范围、治疗师所学专业及从事专业等方面。 结果 共收回258所医疗机构的有效问卷,其中三级、二级、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分别有63所(24.42%)、172所(66.67%)、23所(8.91%)。在人员结构方面,医师、治疗师、护士分别有1745人(25.62%)、2164人(31.77%)、2902人(42.61%)。在职称方面,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其它分别有452人(6.64%)、1741人(25.56%)、3949人(57.98%)、669人(9.82%);医师以中级职称为主,共有652人(37.36%);治疗师、护士则以初级职称为主,分别有1270人(58.69%)、2053人(70.74%)。在学历方面,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专科学历分别有314人(4.61%)、3775人(55.43%)、2722人(39.96%);医师、治疗师、护士均以本科学历为主,分别有1110人(63.61%)、1168人(53.97%)、1497人(51.59%)。医师执业注册以儿科为主,共有672人(38.51%);注册康复医学有206人(11.81%)。治疗师所学专业以康复治疗专业为主,共有1287人(59.47%)。 结论 河南省儿童康复开展较为普遍,从业人员较多,但存在人员比例结构不合理、治疗师数量明显不足、高层次和专业化康复人才相对缺乏等问题;应优化儿童康复人员结构,强化人才培养,规范从业资质,促进儿童康复同质化发展。

    河南省儿童康复从业人员调查研究

    肌内效贴治疗透析患者内瘘血管穿刺后血肿1例

    沈洋洋王艺高艳均李颖...
    169-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穿刺后血肿是指在进行AVF穿刺的过程中因穿刺针损伤血管壁,造成血液渗透至皮下或肌肉组织间隙,出现皮下血肿、肿胀、疼痛的现象,AVF穿刺后血肿的发生率为0.5%~1.0%[1]。若不及时妥善处理,易造成AVF狭窄闭塞及感染,进而影响透析质量,增加患者心理负担[2]。临床上对于AVF穿刺后发生血肿的患者,一般给予多磺酸粘多糖软膏涂抹联合湿热敷治疗[2],但多磺酸粘多糖软膏起效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3]。

    定量脑电图在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张宇佳陈健尔凌琛
    172-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定量脑电图(qEEG)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功能成像技术,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就qEEG在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评估及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定量脑电图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

    脑卒中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连雅雯李贞兰陈晓伟李贺...
    17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与康复医学的联系日渐紧密,在促进手功能恢复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的康复治疗手段,目前主要应用于脑卒中后患者手部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它可通过控制系统实现多种运动形式,采用脑卒中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进行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手指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本综述旨在介绍国内外各种类型脑卒中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并阐述其应用现状及其研究的发展趋势。

    手功能脑卒中康复机器人执行器类型

    迷走神经刺激对神经系统疾病小胶质细胞极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张利萍贾功伟汪玲
    183-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其极化活动参与到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刺激能有效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本文探讨了迷走神经刺激对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和脑血管意外中小胶质细胞极化活动的调控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迷走神经刺激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小胶质细胞极化迷走神经刺激脑血管意外慢性神经系统疾病

    低频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张传基姚潇颖王玉忠阮仕衡...
    18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以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表现的一类疾病,除了外伤性缝合、营养神经的药物,物理康复是目前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重要手段。电刺激是物理康复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疗效确切,但作用缓慢。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围绕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本文围绕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因素,以及低频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展开综述,旨在为低频电刺激在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周围神经损伤电刺激髓鞘再生轴索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