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黄晓琳

月刊

0254-1424

cjpmr@tjh.tjmu.edu.cn

027-83662874

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主要内容包括: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面介绍物理治疗、物理医学与康复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以及对物理因子治疗、康复临床、疗养等有指导作用,且与康复医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康复医学发展的新动向。主要栏目包括论著、综述、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继续教育、讲座、病例报告、会议纪要、书评、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活动预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流限制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本体感觉及运动协调性的影响

    施爱梅郑琦李小龙顾旭东...
    341-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血流限制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及运动协调性的影响。 方法 将纳入的30例ACL重建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血流限制训练,训练过程中腹股沟部保持恒定压力以限制下肢血流,包括膝屈伸抗阻训练、蹲站训练、膝屈伸交替训练和功率自行车训练,每周3次,每次约45 min,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量表、Humac(Norm型)等速测试仪评估系统以及表面肌电时序分析系统评定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协调功能。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Lysholm评分、膝重现角度差值及下肢运动协同收缩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87.06±5.16)分、(83.27±4.32)分]及膝重现角度差值[(4.13±1.12)°、(6.86±1.68)°]均较组内治疗前[治疗组(57.86±5.99)分和(16.53±1.76)°;对照组(56.47±5.25)分和(17.86±2.51)°]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最大等长收缩过程中,治疗组患侧的伸展时协同收缩率(股二头肌/股外侧肌)为(30.26±5.95)%,较组内治疗前[(42.93±10.61)%]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侧的屈曲时协同收缩率(股外侧肌/股二头肌)为(23.07±8.65)%,较组内治疗前[(36.94±12.62)%]明显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30.36±6.3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流限制训练可显著改善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本体感觉及运动协调性。 Objective To explore any effect of blood flow restriction during exercise on knee proprioception and motor coordinat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reconstruction.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ACL reconstru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each of 15.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dditionally provided with 45 minutes of training with blood flow restriction, 3 times a week for 8 weeks. The 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 involved constant pressure in the groin while the patient performed knee flexion and extension resistance training, squats, alternate knee flexion and extension and ergometer cycl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knee function, proprioception and lower limb motor coordination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Lysholm knee scale, the Humac isokinetic measurement system and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Results Before the experi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any of the measuremen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average Lysholm score had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errors in reproducing a knee angle ha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Significantly better improvement was observ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at group′s average coordinated contraction rate on the affected side in extension and flexion was also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ave-rage. Indee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ntraction rates between the healthy and affected sides. Conclusions Training with restricted blood flow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knee function, proprioception and motor coordinat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血流限制训练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本体感觉运动协调

    肌内效贴联合膝关节功能训练治疗青年髌骨软化症的疗效观察

    程智涛魏彬刘勇韩洪舜...
    346-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KT)治疗联合膝关节功能训练对青年髌骨软化症(CM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青年CMP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3例。对照组患者在科室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膝关节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行KT治疗。KT每3 d贴扎1次(保留2 d,休息1 d),连续循环扎贴5周。于治疗前、治疗3 d后、治疗5 d后和治疗5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和下肢Fugl-Meyer评估量表(FMA-LE)分别评估2组患者膝关节的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和下肢运动能力。 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完成全部治疗,治疗期间脱落病例为0例,并发症发生为0例。治疗3 d、5 d和5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LKSS评分和FMA-LE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3 d、5 d和5周后的VAS评分、LKSS评分和FMA-LE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T联合膝关节功能训练可显著缓解CMP的青年患者膝关节的疼痛程度,并显著改善其膝关节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

    髌骨软化症肌内效贴膝关节功能训练青年

    悬吊运动疗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疗效

    李威李丹任凯胥慧敏...
    349-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悬吊运动疗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3)和对照组(n=12)。2组患者于臀肌挛缩症术后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于术后第4天开始悬吊运动,每周训练6 d,连续训练12周。于治疗前和入组12周后(治疗后)采用GMC功能量化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GMC程度和疗效,同时测量其双下肢假性长度差。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GMC功能量化量表评分的美观得分和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双下肢假性长度差分别为(0.48±0.17)cm和(0.80±0.46)cm,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双下肢假性长度差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可更为显著地改善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下肢运动功能、髋关节功能、步态和双下肢假性长度差。

    悬吊运动疗法臀肌挛缩症核心稳定性下肢运动功能

    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渐进抗阻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李佩春罗南李欣健郭志鹏...
    352-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阿是"法取穴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渐进抗阻训练治疗颈性眩晕(CV)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CV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7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中药封包等常规干预,同时采用"阿是"法取穴针刺颈夹脊穴;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眩晕残障量表(DHI)、Berg平衡量表(BBS)、颈肌耐力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DHI、BBS评分及颈肌耐力测试结果、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DHI评分[(21.64±2.21)分]、BBS评分[(54.75±4.85)分]、颈肌耐力测试时长[颈屈肌为(79.68±6.50)s、颈伸肌为(115.61±8.37)s]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左椎动脉为(35.63±6.19)cm/s、右椎动脉为(36.62±6.43)cm/s、基底动脉为(48.34±7.62)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渐进抗阻训练能显著减轻CV患者眩晕症状,增强颈肌耐力及平衡功能,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颈性眩晕"阿是"法取穴针刺疗法渐进抗阻训练

    手指操联合温针灸治疗乳腺癌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刘小红张玉萍黄燕晁腾飞...
    35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手指操联合温针灸治疗乳腺癌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例乳腺癌化疗致CIPN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练习写字、在家人陪伴下快走及手指操锻炼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温针灸治疗,每周治疗5 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Berg平衡量表(BBS)、癌症治疗功能评估/妇科肿瘤组神经毒性问卷(FACT/GOG-NTx)、美国国立癌症所-药物常见毒性分级标准(NCI-CTC)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MBI、BBS及FACT/GOG-NTx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MBI、BBS及FACT/GOG-NTx评分[分别为(88.75±3.52)分、(52.75±3.38)分及(15.41±5.2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周围神经毒性分级程度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观察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程度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 结论 手指操联合温针灸治疗能显著改善乳腺癌化疗致CIPN患者周围神经症状,提高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手指操温针灸乳腺癌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

    轻度脑外伤后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研究现状

    袁春雨王依倩闫振阳武继敏...
    358-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眼球运动功能障碍(EMD)是轻度脑外伤(mTBI)后的常见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mTBI后EMD的重要性、损伤及康复机制、干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EMD患者的康复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脑外伤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功能康复

    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外泌体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白安娜蔡缘邯杨文郝利霞...
    363-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康复治疗的不断兴起,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外泌体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外泌体作为新的神经调控治疗,其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疗效已被证实。本文通过综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外泌体在脑卒中康复中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索了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影响外泌体表达水平来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以期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重复经颅磁刺激外泌体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侯牧韶王晶刘子渤李红玲...
    36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肌电生物反馈(EMG-BFB)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利用视、听信号给予反馈,可促进感觉-运动刺激的输入,进而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本文对EMG-BFB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

    肌电生物反馈脑卒中肢体功能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林游梦佳王强凌琛...
    370-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疾患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压力性尿失禁研究的不断深入,盆底电刺激、盆底磁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腹肌-盆底肌协同收缩、下肢肌群训练、呼吸训练等物理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本文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物理疗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干预提供依据。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物理治疗

    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研究进展

    张艳艳王景刚庞伟曹建国...
    374-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瘫是造成儿童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多由痉挛引起,它是影响患者功能和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痉挛的方法有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鞘内注射巴氯芬(IBT)作为一种有效的缓解痉挛的方式在国外应用广泛,在国内则应用较少。本文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就IBT治疗痉挛型脑瘫(SCP)的可能机制、临床应用以及并发症的应对措施等展开综述,旨在为国内SCP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脑性瘫痪鞘内注射巴氯芬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