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姜志宽

双月刊

1671-2781

zhwsscyx@chines.cn

025-84417522

210002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293号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ygienic Insecticides & Equipment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由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是我国卫生杀虫药械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实用型专业期刊,也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国内与国外信息相合,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9年连云港市库蠓种类和季节消长调查

    马亦武王静刘金邵明旭...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江苏省连云港市库蠓的种类组成和季节消长.方法 2019年4-11月,采用灯诱法选择连云港港口码头、进口种牛和屠宰牛隔离场、屠宰厂作为监测样地,每周监测1次.结果 共捕获库蠓属7种2 856只,优势库蠓为原野库蠓,占捕获总数的60.36%.码头的优势库蠓为尖喙库蠓,占74.8%;种牛隔离场、屠宰牛隔离场和屠宰厂的优势库蠓是原野库蠓,分别占74.75%、61.69%和65.71%.曲囊库蠓为首次发现.库蠓活跃期为6-10月,高峰期为9月.21~25℃时库蠓捕获量最多,占捕获总数的54.52%.降雨和大风天气库蠓活动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了解了江苏省连云港市库蠓的种类组成、季节消长规律,可为蠓的防控提供参考.

    库蠓种类季节消长

    2013-2017年成都市蚊虫密度监测分析

    张伟蒋峥邓良利田汶佳...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成都市蚊虫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控蚊媒传染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于每年4-11月在成都市城区和农村开展蚊虫密度监测.结果 共捕获成蚊337 233只,平均蚊密度为3.52只/(灯· h),其中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蚊总数的50.43%、35.85%.2013-2017年蚊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平均蚊密度为3.97只/(灯· h),为最高值;2017年平均蚊密度为2.82只/(灯· h),为最低值.成蚊密度的季节消长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在6-7月;蚊媒疾病乙型脑炎发病数量高峰集中在7-8月,5年合计分别为27和30例.不同生境中牲畜棚成蚊密度最高,密度为19.19只/(灯·h).结论 初步掌握了成都市蚊虫的种群密度、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密度消长与蚊媒传染病密切相关,应加强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综合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等工作.

    蚊虫密度监测季节消长

    2018年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飞行监测结果分析

    刘杰宋玮琦伍浩颖麦伟麟...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飞行监测结果,了解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监测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标准间指数、人工小时法两种监测方法定期对广州市各辖区疾控中心上报的白纹伊蚊监测数据进行现场复核检查.结果 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飞行监测结果风险等级与各区上报的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风险等级整体符合度较低(标准间指数一致的占38.46%,成蚊密度风险等级一致的占20.52%),各区符合度差异较大,其中一致率最高的为从化区,较高的为海珠区、越秀区.标准间指数和成蚊密度高度风险所处环境类型占比最高的均为居民区,其次为公园.结论 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监测需要提高监测质量.

    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符合度

    北京市城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刺叮周环研究

    王佳男周小洁秦京宁申同洋...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刺叮周环规律,降低居民户外活动过程中被蚊虫叮咬的几率.方法 选择人群密集区域的公园、居民区和医疗机构3种环境类型,利用人诱停落法对3种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停落指数进行观察.结果 2018年北京城区白纹伊蚊年均停落指数为0.17只/(人· min).3种生境中,居民区和医疗机构在9月中旬停落指数最高,分别为0.43和0.31只/(人· min),公园在7月下旬停落指数最高,为1.17只/(人· min).居民区和医疗机构的晨峰出现在05:00,停落指数分别是0.22和0.17只/(人· min),公园的晨峰出现在08:00,停落指数为0.52只/(人·min).3种生境在17:00达到全日最高峰,居民区、医疗机构和公园3种峰值分别为0.38、0.28和0.60只/(人·min).医疗机构、居民区以及公园的24 h停落指数比为1:1.20:2.20.结论 北京市城区不同生境中白纹伊蚊刺叮周环活动节律基本一致,呈现双峰型,分别是晨、昏高峰,昏峰高于晨峰.在刺叮高峰时,人们应减少在公园等地活动,如果外出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白纹伊蚊停落指数刺叮周环

    上海市嘉定区城镇与农村成蚊监测

    凌超张峰谭佳叶王韶华...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上海郊区城镇与农村监测点蚊虫种类构成和蚊虫密度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和人诱停落法进行成蚊监测.结果 嘉定镇街道城区和外冈镇乡村共捕获淡色库蚊1 174只、白纹伊蚊138只,两街镇的蚊虫密度分别为9.91、3.72只/(灯·夜).两街镇的蚊虫种类构成均为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且蚊虫密度无统计学差异(t=2.28,P>0.05).结论 孳生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为的因素,可能对蚊虫的种群数量有影响.

    诱蚊灯法人诱停落法蚊虫种类蚊虫密度

    寨卡病毒NS1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王怡雯匡衡杨展郑峰...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用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免疫小鼠并制备鼠源单克隆抗体,建立捕获ELISA方法检测寨卡病毒NS1蛋白.方法 合成NS1基因序列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1,转染HEK293细胞收集上清,经Ni+柱亲和层析法纯化NS1蛋白.以纯化的NS1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脾脏进行细胞融合,筛选阳性细胞株,经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抗体活性和特异性.结果 成功表达并纯化NS1重组蛋白,获得7株单克隆抗体,筛选非竞争单抗组合建立捕获ELISA法,该方法可特异性识别NS1重组蛋白,最低检出限为1 ng/ml,且未与其他黄病毒属病毒发生交叉反应.结论 成功制备特异性抗寨卡病毒NS1蛋白的鼠源单克隆抗体,建立捕获ELISA法,为寨卡疫情的进一步防控奠定了基础.

    寨卡病毒NS1蛋白单克隆抗体捕获ELISA法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与疾病进程及预后的相关性

    尤佳陈月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临床分型血清中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疾病的相关性,为HFRS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37例HFRS患者和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CRP、IL-1、IL-6和TNF-α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分期、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临床分期为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患者血清中CRP、IL-1、I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且急性期各细胞因子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临床分型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患者血清CRP、IL-1、IL-6和TNF-α水平较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RP、IL-1、IL-6和TNF-α水平与不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r=-0.48,P <0.01;r =-0.59,P <0.01;r=-0.33,P = 0.03;r=-0.47,P <0.01);与不同临床分型呈正相关(r =0.42,P =0.01;r=0.56,P <0.01;r=0.52,P<0.01;r=0.34,P=0.04);与预后(存活)呈负相关(r=-0.32,P=0.02;r=-0.46,P <0.01;r =-0.40,P<0.01;r=-0.37,P=0.01).结论 HFRS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分期临床分型预后CRPIL-1IL-6TNF-α

    2005-2019年云南省勐腊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罗会平孙玲刘江云陈诗梅...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5-2019年勐腊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乙脑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5-2019年勐腊县乙脑确诊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比较和分析.结果 2005-2019年勐腊县共报告乙脑111例,死亡13例,平均发病率2.66/10万,病死率11.71%,发病率逐年呈波动性下降趋势(x2= 16.676,P <0.001).乙脑发病呈现明显季节性,92.8%的病例集中在5-7月,6月为发病高峰;勐腊县14个乡镇(农场)中有13个乡镇(农场)有乙脑报告.乙脑患者男女性别比1.27∶1.以散居儿童(44.14%)和学生(27.03%)为主,乙脑发病年龄中位数为7岁,以小于15岁的儿童为主,其中0~4岁的病例32例,占28.83%;5~14岁的病例50例,占45.05%.2017年和2019年非儿童乙脑病例比例均超过儿童病例.乙脑从发病到确诊时间的中位数为5 d,临床诊断病例66例(59.46%),实验室确诊病例45例(40.54%).96.40%的乙脑病例(107/111)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 应采取包括提高乙脑疫苗免疫覆盖率在内的综合措施,进一步降低乙脑发病率和死亡率.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发病率疫苗

    2015-2019年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动态监测分析

    李青张竹慧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19年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 2015-2019年安徽省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028/10万,发病最高年份是2016年(0.077/10万),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6.47%(82/85).年龄以15~60岁为主,占60.00%(51/85),男女之比为2.04:1(57/28).病例主要分布在怀远县(63例)、旌德县(8例)和黄山区(6例).2015-2019年从1 858只黑线姬鼠中分离培养出钩体菌122株,均为黄疸出血群.自然人群血清学共检测2 028份,阳性134份,阳性率6.61%,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占88.06%(118/134).结论 近年钩体病流行血清群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主要宿主是黑线姬鼠,需长期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控制.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研究哨占监测

    宜宾市古树名木白蚁危害现状调查分析

    严少辉孙叙彭晓涛陈燕齐...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宜宾市城市规划区内古树名木的白蚁危害现状,为治理古树名木白蚁危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宜宾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古树名木进行系统的白蚁危害调查.结果 共计调查古树名木213株,其中有88株遭受不同程度的白蚁危害,Ⅲ级(严重)危害的古树名木23株,占比10.80%;Ⅱ级(中度)危害的39株(18.31%);Ⅰ级(轻度)危害的26株(12.21%).香樟受白蚁危害最为严重,受害率达到77.78%;其次是龙眼树(44.44%)和黄葛树(41.73%).对古树名木造成危害的优势白蚁种类为黑翅土白蚁.结论 初步了解了宜宾市古树白蚁危害现状,为白蚁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古树名木白蚁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