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姜志宽

双月刊

1671-2781

zhwsscyx@chines.cn

025-84417522

210002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293号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ygienic Insecticides & Equipment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由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是我国卫生杀虫药械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实用型专业期刊,也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国内与国外信息相合,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在有害生物防控中的应用

    黄清臻
    19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正在影响着有害生物防控行业的发展.本文概述了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信息技术在农林、卫生等领域害虫防控中的应用;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智能化技术特点及其发展,简述了机器人无人机(飞行器)智能施药、国内外防治鼠类等有害生物时自动监测控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展望未来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智能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有害生物防控

    2009-2019年上海市崇明区蟑螂种群密度及抗药性分析

    张文革刘洪霞王力
    198-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崇明区蟑螂种群密度消长规律,以及主要优势种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变化趋势,为蟑螂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粘捕法调查蟑螂密度,用药膜法进行抗药性测定.结果 崇明区蟑螂种群主要为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其中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85.15%,为优势种.2009-2019年年均密度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9-2019年优势种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0.04只/张,平均侵害率为2.41%,消长曲线呈现单峰型,高峰期在7月.2010年、2014年、2017年、2019年监测到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8.88、2.84、2.49、2.15倍;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3.48、4.06、4.65、4.34倍;对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0.70、1.27、1.77、1.68倍;2014年、2017年、2019年对乙酰甲胺磷的抗性倍数分别为0.81、1.67、1.76倍.结论 崇明区蟑螂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高峰期在7月;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有不同程度的抗性.

    蟑螂密度抗药性

    新型肉桂醛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虫活性研究

    左赛杰张梦飞张淑萍周凯慧...
    202-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发现具有杀虫、驱虫活性的新型肉桂醛衍生物.方法 以肉桂醛和蚜虫报警信息素(反)-β-法尼烯(EβF)的基本母核为基础,采用骨架迁跃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类2,5-二取代肉桂醛衍生物,并测定其对棉铃虫、大豆蚜虫和粉尘螨的毒杀活性,以及对蚜虫的驱避活性.结果 通过1 H-NMR、FTIR和ESI-HRMS表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杀虫活性实验表明目标化合物对棉铃虫、大豆蚜虫和粉尘螨都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500 mg/L剂量下对害虫的致死率为53.4%~92.1%,其中杀虫活性最强的为2-氯-5-硝基肉桂醛(化合物4);蚜虫行为实验表明,在2 mg/L剂量时,2-甲基-5-异丙基肉桂醛(化合物5)及2-甲基-4-甲氧基-5-异丙基肉桂醛(化合物6)具有一定的蚜虫驱避活性.结论 2-甲基-5-异丙基肉桂醛及其结构类似物同时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2位和5位的取代基变为硝基或卤素后,杀虫活性提高,但蚜虫驱避活性下降.

    肉桂醛(反)-β-法尼烯杀虫活性驱避活性

    50%双硫磷乳油灭蚊幼效果研究

    杨维芳褚宏亮陈红娜刘大鹏...
    207-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50%双硫磷乳油在小型积水和大中型水体的灭蚊幼效果.方法 参照《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5部分:蚊幼防治剂》NY/T 1151.5-2014标准中模拟现场试验和现场试验的方法,试验持续至蚊幼杀灭率<80%时的上一个时段即为持效时间.结果 50%双硫磷乳油在小型积水灭蚊幼时,0.012 5 ml/m2剂量的持效时间为76 d,0.025~0.1ml/m2剂量的持效天数均>90 d;对照药剂1%双硫磷颗粒剂2.5 g/m2剂量的持效时间为62 d.在大中型水体灭蚊幼时,0.012 5、0.025、0.05和0.1 ml/m2剂量的持效时间分别为7、7、15和22 d.结论 50%双硫磷乳油现场灭蚊幼时,建议制剂使用量为0.05~0.1 ml/m2.

    50%双硫磷乳油蚊幼防治持效时间

    桉油精驱蚊贴气相色谱分析及其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

    黄朝万夏丽娟杨细蓉何一斌...
    210-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桉油精驱蚊贴的气相色谱,并研究其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法,对试样中的桉油精进行气相色谱分离和定量分析.采用Y型管法测定桉油精驱蚊贴对白纹伊蚊的空间驱避活性.结果 该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平均回收率为99.69%,标准偏差为0.009 8,变异系数为0.17%.5.6%桉油精驱蚊贴对白纹伊蚊空间驱避率为76.82%.结论 桉油精驱蚊贴对白纹伊蚊的驱蚊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桉油精白纹伊蚊气相色谱法驱避效果

    5%吡丙醚·倍硫磷杀虫颗粒剂灭蚊幼药效试验

    丁俊王纯玉李志张稷博...
    213-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5%吡丙醚·倍硫磷杀虫颗粒剂实验室、模拟现场和现场杀灭蚊幼的药效.方法 按20 g/m2的剂量在实验室、模拟现场和水塘分别以淡色库蚊幼虫为受试对象开展试验,评价5%毗丙醚·倍硫磷杀虫颗粒剂杀灭蚊幼效果.结果 实验室施药24、48h蚊幼死亡率为96%和100%;模拟现场试验24、48、72和96 h羽化抑制率分别为92.2%、95.6%、96.7%和81.1%;现场水塘试验24,48和72 h幼虫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9.0%、100%和100%;1~4周羽化抑制率分别为100%、97.5%、75.8%和60.0%.结论 5%吡丙醚·倍硫磷杀虫颗粒剂按20 g/m2使用剂量,在实验室、模拟现场和现场试验对淡色库蚊幼虫和蛹防治效果显著.

    毗丙醚·倍硫磷蚊幼虫防治效果

    驻济某部营区公寓楼蚤侵害调查及灭蚤效果观察

    周光智王治尹广庆周青阳...
    216-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某部公寓楼蚤类侵害情况和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白布条法及粘蚤纸对公寓楼不同地点进行蚤密度调查并评价灭蚤效果,蚤类侵害防治采用环境治理、驱除野猫、灭鼠和药物灭蚤相结合.结果 蚤经分类鉴定为猫栉首蚤,以中单元地下室蚤密度最高(7.5只/次),楼道次之,中单元之外仅有零星分布.通过环境治理和药物处理14 d后,所有场所灭蚤率均达100%.结论 通过综合防治跳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居民楼综合防治

    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衰退及恢复性研究

    魏绪强李秋红阙燃
    219-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衰退及恢复情况,为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选育的抗高效氯氰菊酯白纹伊蚊品系第25代,在不接触任何杀虫剂条件下观察其对高效氯氰菊酯及其他3个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衰退情况,同时对抗性衰退过程中的白纹伊蚊施加高效氯氰菊酯选择压,观察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的恢复情况.结果 停止施加杀虫剂选择压力后,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衰退表现为前9代衰退较慢,LC50值从21.92×10-3mg/L降低至18.89×10-3mg/L,从第10代抗性快速下降,LC50值在第19代降低至1.90×10-3mg/L,第19代后又逐渐趋于平缓,第24代LC50值降低为0.61×10-3mg/L.随着抗性逐渐衰退,白纹伊蚊抗性品系对氯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敏感性也随之增加.杀虫剂选择压力恢复时,抗性很快恢复,第4代时基本恢复到初始种群的水平.结论 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抗药性后,通过停用或轮换药剂等策略很难达到重新启用该药剂的目的,因此应高度重视对现有药剂的使用和保护.

    白纹伊蚊高效氯氰菊酯抗性衰退抗性恢复

    辽宁省东港市蚊虫分布及中华按蚊抗药性调查

    王纯玉李志丁俊白玉银...
    223-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辽宁省东港市蚊虫分布以及中华按蚊对杀虫剂的抗性情况,为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虫监测采用诱蚊灯法,抗药性监测采用成蚊接触筒法.结果 2018年8月和9月采用诱蚊灯法累计布放诱蚊灯12灯次,共捕获蚊虫6 545只,密度为545.42只/(灯·夜).三带喙库蚊是优势种,占61.88%;其次是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分别占28.36%和4.14%.0.05%溴氰菊酯、0.75%氯菊酯、0.05%高效氯氰菊酯和0.1%残杀威引起中华按蚊雌性成蚊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是73.37%、20.69%、41.60%和85.61%,说明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抗性,对残杀威为初步抗性.结论 通过这次调查,基本掌握了辽宁省东港市蚊虫分布情况和中华按蚊的抗药性水平.

    蚊虫分布密度中华按蚊抗药性

    2001-2020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长爪沙鼠与达乌尔黄鼠密度变化趋势研究

    白雪薇牛艳芬陈永明王治宇...
    226-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2001-2020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长爪沙鼠与达乌尔黄鼠密度变化规律,为动物间鼠疫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整理2001-2020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法分析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年密度变化,动态数列法分析长爪沙鼠月、年密度变化,GM(1,1)模型预测2021年长爪沙鼠年密度.结果 2001-2020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长爪沙鼠年平均密度为0.05~3.90只/hm2,达乌尔黄鼠年平均密度为0.08~0.66只/hm2.长爪沙鼠月平均密度为0.02~2.54只/hm2,3月、10月为密度高峰期,10月环比发展速度(1 950.00%)、增长速度(1 850.00%)最快.长爪沙鼠年密度定基平均增长量为-2.20~1.65只/hm2,2001-2006年环比增长量波动较大,年密度环比发展速度以3~6年为周期呈U或V型变化.预测2021年长爪沙鼠年密度为0.056只/hm2.结论 2001-2020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长爪沙鼠和达乌尔黄鼠鼠种数量优势演替存在,近几年长爪沙鼠密度较低.长爪沙鼠密度高于达乌尔黄鼠密度,长爪沙鼠密度波动幅度增大可增加动物间鼠疫发生风险.

    长爪沙鼠鼠疫宿主密度动态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