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权启镇

双月刊

2095-2015

0531-51665254

250031

济南市师范路25号 济南军区总医院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ON AND MEDICAL IMAGEOLOG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食管静脉曲张——从血管解剖基础到内镜下治疗

    刘长江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管的静脉系统结构非常复杂,包括食管内静脉和食管外静脉.在食管的下段,根据食管静脉的结构特征,食管可以分为胃区、栅栏区、穿支区和干区4个区.在血液引流方面,颈部、胸部和腹部食管分别流入不同的静脉血管.门静脉高压时,由于门脉血管内静脉压增高,胃左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成为输入血管,食管各层的血管出现扩张,特别是深静脉明显扩张,形成内镜下可见的3~4条迂曲的曲张静脉.曲张静脉的血液来自胃区血管和穿通支血管,存在单纯胃区供血、单纯穿通支供血和二者同时供血三种情况.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包括套扎和硬化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理解食管静脉的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液引流对于理解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异位栓塞的途径、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的内镜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食管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内镜硬化剂注射术食管静脉曲张内镜套扎术食管血管解剖

    RNA测序研究抗菌肽KT2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蒋心怡顾丹丹叶艳缪佳蓉...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RNA测序(RNA-seq)研究抗菌肽KT2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构造小鼠UC模型,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SS组、KT2组、mCRAMP组和美沙拉嗪组5组,每组12只.评估小鼠结肠炎症程度.从对照组、DSS组和KT2组中每组随机选4只小鼠的结肠组织进行测序,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基因富集分析,随后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进行验证.结果 KT2组小鼠炎症程度比mCRAMP组和美沙拉嗪组更低;KT2组与DSS组相比,共得到113个DEGs,其中下调DEGs71个,上调DEGs42个.基因富集分析显示下调DEGs主要与胶原代谢有关,上调DEGs主要与生物氧化有关,筛选出差异较大且研究甚少的DEGs进行qRT-PCR验证,发现Foxp3、FUT4、IFRD1、VEGF在DSS干预后表达下调,经抗菌肽KT2治疗后表达上调;Arg2、FXR在DSS干预后表达上调,经抗菌肽KT2治疗后表达下调.结论 抗菌肽KT2治疗UC小鼠效果优于mCRAMP和美沙拉嗪;抗菌肽KT2可能通过上调Foxp3、FUT4、IFRD1、VEGF以及下调Arg2、FXR的表达治疗UC小鼠,提示上述基因可能参与抗菌肽KT2治疗UC的分子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抗菌肽KT2机制RNA测序差异基因小鼠

    芍黄安肠汤治疗重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的疗效及对肠黏膜屏障、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吕涛张琨李晨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芍黄安肠汤治疗重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疗效,及对肠黏膜屏障、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0例重度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95例和观察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配合美沙拉嗪栓剂纳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芍黄安肠汤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治疗2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评分、生存质量评分(IBDQ)、肠黏膜屏障损伤评分、血清D-乳酸、内皮素(ET)和二氨氧化酶(DAO)水平、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7%)显著高于对照组(81.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评分、肠道症状评分、全身状况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情感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评分、D-乳酸、DAO和E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4+和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芍黄安肠汤对重度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肠黏膜屏障修复,减轻炎症因子水平,纠正免疫平衡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芍黄安肠汤大肠湿热证肠黏膜屏障炎症因子免疫反应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伴有肝转移的胃肝样腺癌的诊断价值

    尤亚茹刘译阳李莉明赵帅...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伴有肝转移的胃肝样腺癌(HAS)患者的增强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8例HAS患者,8例患者均行腹部增强CT扫描,其中4例为术前(胃癌根治术)检查.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64岁.分析病灶影像学参数,包括动脉和静脉期的增强模式、坏死情况、静脉是否有血栓以及整体影像学诊断.结果 胃部病灶位于胃底和贲门4例(4/8,50%)、胃窦3例(3/8,37.5%)、胃底1例(1/8,12.5%).分析4例术前胃部病灶图像,胃壁最大厚度为(22.02±3.64)mm,大体类型表现为隆起型2例、溃疡型1例、浸润型1例.肿瘤平扫呈软组织密度肿块,2例见低密度坏死区,4例均未见钙化.动脉期3例明显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可见由于瘤内坏死引起的不均匀强化.8例HAS肝转移灶中6例为多发,2例为单发.轴位MSCT示7例患者最大肝转移癌灶>3 cm,且无论大小均可见坏死.6例癌灶边界清楚.增强强化不均匀,3例表现为环形强化.动脉期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2例,呈典型"快进快出"模式.7例伴淋巴结转移,3例伴门脉侵犯,1例伴胰腺转移.结论 胃部原发癌灶MSCT典型表现为胃壁增厚>2 cm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可伴有坏死,罕见钙化,增强扫描见中度至明显持续性强化.肝转移灶增强MSCT表现类似于原发性肝癌,但是患者常无肝癌易患因素,且瘤灶坏死率高.此外,常合并腹腔内、胃周淋巴结肿大,部分可合并腹部其他器官如胰腺转移.

    胃肝样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肝转移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刘萍刘占举张萃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克罗恩病(CD)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IFX治疗的CD住院患者375例,收集患者IFX治疗前基线资料及用药第54周随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蒙特利尔分型、手术史、既往用药史、身高、体重、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评分(CDAI)、简化克罗恩病内镜评分(SES-CD),评估IFX治疗1年CD患者的临床和内镜应答率、缓解率.利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IFX治疗CD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结果 375例CD有352例为IFX药物治疗,23例为回肠造口术后启用IFX治疗.352例CD患者中,72.7%患者治疗1年后达临床应答(△CDAI≥70),61.4%达临床缓解(第54周CDAI<150),56.3%达内镜应答(△SES-CD≥50%),37.6%达内镜缓解(SES-CD≤2).23例回肠造口术后CD患者中,4.3%达内镜缓解(Rutgeert评分<i2).病程短的CD临床应答率(P=0.001)、内镜应答率(P=0.036)、内镜缓解率(P=0.032)高,非肛周CD的临床应答率高(P=0.006),基线红细胞沉降率低的CD临床缓解率高(P=0.001),基线C反应蛋白高的CD内镜缓解率高(P=0.02);B1型CD临床缓解率及内镜应答率更高(P=0.003),L2型内镜应答率高于L1型CD(P=0.02).结论 IFX对病程短、非肛周、B1型、L2型CD患者治疗效果更有优势.

    克罗恩病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西单抗肛周克罗恩病临床疗效

    凝血功能、血脂、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对克罗恩病活动性评估及临床诊断的价值

    朱琴琴慈娟娟崔璐许海蓉...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凝血功能指标、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克罗恩病(CD)活动性评估及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97例CD患者,纳入CD组,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2组受试者入组时凝血功能、血脂、CRP、NLR水平,并比较不同CD活动指数(CDAI)患者上述指标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凝血功能、血脂、CRP、NLR评估CD活动性、诊断CD的截断值和效能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197例CD患者中,130例(65.99%)处于活动期,67例(34.01%)处于缓解期.CD组APTT、FIB、INR高于对照组;活动期组PT、FIB、INR高于缓解期组,且APTT、FIB、INR高于对照组,缓解期组APTT、FIB、INR高于对照组(P<0.05).CD 组 TG、TC、LDL-C、HDL-C 均低于对照组;活动期组 TG、TC、LDL-C、HDL-C均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P<0.05),缓解期组血脂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CRP、NLR高于对照组,活动期组CRP、NLR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缓解期组CRP、NLR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示,凝血功能指标、血脂、CRP、NLR联合评估CD活动性的AUC为0.783,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0.44%、81.97%;诊断CD的AUC为0.725,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6.71%、78.44%.结论 CD患者存在明显凝血功能、血脂水平及CRP、NLR异常,且活动期CD患者上述病理改变更为显著,检测上述指标能够为CD活动性评估及临床辅助诊断提供参考.

    克罗恩病凝血功能血脂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的诊断评估价值

    陈娟胡晓华李洪梅王志军...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的诊断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小肠造影检查诊断.分析CT小肠造影诊断结果,造影病变部位检查结果,活动期与缓解期肠壁增厚情况对比,有无木梳征情况下静脉期肠壁CT值、肠壁厚度、肠壁分层样强化、肠壁均匀强化.结果 (1)经CT小肠造影诊断,76例诊断准确,诊断符合率为95.00%(76/80),病症包括:肠腔狭窄、网膜炎、腹腔脓肿、肠壁分层、肠壁厚度增加及强化、木梳征以及淋巴结肿大、瘘管等;(2)CT小肠造影病变部位主要在回肠末端、单纯回肠、结肠与回肠、空肠与回肠,位于回肠末端占61.84%;(3)活动期CD肠壁厚度显著大于缓解期CD(P<0.05);(4)有无木梳征情况下静脉期肠壁CT值、肠壁厚度、肠壁分层样强化、肠壁均匀强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够清晰显示患者肠壁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克罗恩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小肠造影诊断

    血清外泌体miR-224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蒲丹龙煊周玉龙李甘霖...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外泌体miR-224对结直肠癌(CRC)肝转移患者射频消融(RF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首先基于TCGA数据集分析CRC组织和正常组织中miR-224表达差异.然后于2014年10月至2020年3月,选择在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行RFA治疗的CRC肝转移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非转移性CRC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血清外泌体miR-224表达水平.对RFA术后患者定期随访,记录患者复发情况.结果 TCGA数据集显示,miR-224在CRC组织中呈过表达(P<0.001),且与患者较短的总生存期相关(P=0.013).在临床验证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外泌体miR-22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1.63(0.97~2.73)比 1.06(0.71~1.32),Z=-5.134,P<0.001],其用于区分肝转移和非转移CR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95%CI 0.645~0.802).中位随访7.5个月(1~42个月),3年无复发生存(RFS)率为为34.4%(31/90).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治疗前血清外泌体miR-224表达水平显著上调[2.14(1.44~3.11)比0.81(0.51~1.70),Z=-4.191,P<0.001],其预测肿瘤复发的AUC为0.770(95%CI0.663~0.877).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后,血清外泌体miR-224仍是肝转移CRC患者RFS的独立预后因素(OR=1.820,95%CI 1.070~3.096,P=0.027).结论 血清外泌体miR-224对CRC伴肝转移患者RFA后复发和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治疗决策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射频消融术血清外泌体微RNA-224

    肠道菌群特征对结肠癌化学治疗疗效的影响

    谢鸿李娜李尚日谢涛...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特征对晚期结肠癌患者不同化学治疗(化疗)方案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分析,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黄石市第二医院收治248例Ⅳ期结肠癌患者,其中采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XELOX)化疗方案治疗者130例,随机分为XELOX联合组(XELOX+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XELOX组两组;采用奥沙利铂+亚酸钙+5-氟尿嘧啶(FOLFOX)化疗方案治疗者118例,随机分为FOLFOX联合组(FOLFOX+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FOLFOX组.检测各组治疗前后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并比较各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XELOX联合组较XELOX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较治疗前明显增多,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FOLFOX联合组较FOLFOX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较治疗前明显增多,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XELOX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XELOX组(56.92%比43.08%,P<0.05),随访12个月期间死亡率明显低于XELOX组(21.54%比49.23%,P<0.05);FOLFOX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FOLFOX组(52.54%比44.07%,P<0.05),随访12个月期间死亡率明显低于FOLFOX组(22.03%比57.63%,P<0.05).结论 晚期结肠癌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接受不同化疗方案治疗的晚期结肠癌患者同时予以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

    结肠癌肠道菌群化学治疗疗效预后

    双源CT与MRI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黄霓张仕勇兰茜琳周奕...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对结直肠癌(CRC)患者应用双源CT、MRI检查对其术前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 以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CRC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RI、双源CT进行扫描检查;依据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双源CT、MRI的诊断正确率;采用ROC曲线比较双源CT与MRI在CRC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分期T1~2、T3、T4、N0、N1、N2 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 90.91%、87.23%、86.36%、92.50%、88.57%、77.77%.双源CT检查结果显示,T1~2、T3、T4、N0、N1、N2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5.76%、78.72%、72.73%、75.00%、80.00%、62.96%.对比双源CT,MRI在CRC患者中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 双源CT、MRI在CRC患者术前分期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MRI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结直肠癌磁共振成像双源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