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胡大一

月刊

0253-3758

cjc@cma.org.cn

010-85158281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3年2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心血管病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以从事心血管疾病预防、医疗与科研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主要栏目有:述评、指南与共识、专题评论、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学与人群防治、讲座、综述、学术动态、临床病例讨论等,并刊登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心血管疾病诊治指南。本刊是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医学科技期刊,被美国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CR)等国内外20余个数据库收录。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中国科技期刊方针“双效期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等。2005-2010年连续6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8年被中国科协列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因检测助力遗传性心血管病诊治

    田庄张抒扬
    1349-1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遗传性心血管病是由遗传基因变异引起的心脏疾病,这些疾病通常具有家族聚集性,临床表现高危,导致心脏性猝死和心力衰竭,在我国总体发病率较高.随着分子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对遗传性心血管病的致病基因/变异和发生机制有了深入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基因检测在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危险评估、防治以及选择性生育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遗传遗传性心血管病基因检测诊断治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作者网上投稿说明

    1352页

    冠状动脉复杂CTO病变PCI逆向开通技术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杨跃进韩雅玲...
    1353-1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有前向和逆向两种技术.逆向技术是前向技术的进阶补充,对于不适合前向技术或前向技术失败的复杂CTO病变,其可进一步提高PCI成功率.但逆向技术操作步骤复杂且风险高,对术者的经验与术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有更高要求.我国的CTO-PCI逆向技术经过20余年的发展逐渐成熟,培养出一批技术精湛的专业人才队伍,在不断提高CTO-PCI成功率和保证操作安全方面也积累了经验.在CTO-PCI前向技术共识的基础上,参考以往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并结合我国相关研究和经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进一步制定该共识,以规范逆向CTO-PCI的策略和技术,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提高开通复杂CTO病变的成功率.

    冠状动脉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逆向开通技术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黄岚教授逝世

    1367页

    遗传型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的聚类分析及危险因素分析

    吴铭张舒媛陈炫中田庄...
    1368-1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聚类分析探讨遗传型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hATTR-C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评估,并分析其发生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0年1月至2024年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且被确诊为hATTR-CM的患者.采用聚类分析,根据遗传信息、人口统计学信息以及临床信息将患者分成2类.随访期间心血管复合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以心血管复合事件或全因死亡作为终点事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法比较聚类分析亚组对不良预后的预测意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3例患者,男性30例(69.8%).第1类患者共27例,发病年龄(49.9±13.9)岁,24例(88.9%)以神经病变/消化道症状起病,临床表型均为混合型(心肌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第2类患者共16例,发病年龄(59.0±10.6)岁,15例(93.8%)以心力衰竭症状起病,13例(81.3%)临床表型为单纯心肌病型.中位随访时间2.6年,共16例(37.2%)患者发生心血管复合事件,12例(27.9%)患者死亡.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第2类患者以心血管复合事件(log-rank P=0.04)和全因死亡(log-rank P=0.04)为终点的累积生存率低于第1类患者.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40%、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是hATTR-CM患者发生心血管复合事件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40%是hATTR-CM患者发生心血管复合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聚类分析对hATTR-CM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第2类hATTR-CM患者(发病较晚且以心力衰竭症状起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破坏更重,预后更差.hATTR-CM患者发生心血管复合事件与左心室射血分数≤40%相关,聚类分析有助于临床识别高危人群.

    淀粉样变性遗传型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聚类分析预后疾病特征危险因素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1376页

    发热诱发Brugada综合征中SCN5A变异及非SCN5A变异携带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

    沈可沁张中和陈甘潇刘小熊...
    1377-1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发热诱发Brugada综合征中SCN5A变异及非SCN5A变异携带者临床和心电图特征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00年1月-2023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发热诱发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263例,收集其诊断时及随访期间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其中200例接受了二代基因测序.根据基因变异结果,排除其他变异后,分为SCN5A变异组、非SCN5A钠相关变异组、钾/钙变异组和无变异组,并比较其临床和心电图特征.结果 263例发热诱发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首诊年龄(41.9±17.6)岁,其中男性占80.6%(212/263).中位随访时间为53.0个月,13.7%(36/263)的患者发生了 MACE.SCN5A变异率为34.5%(69/200),非SCN5A钠相关变异为4.5%(9/200),钾/钙相关变异为3.5%(7/200).SCN5A变异组较非SCN5A钠相关变异组和无变异组年轻[年龄分别为(33.8±14.7)、(49.8±11.6)、(44.6±15.7)岁,P<0.001],较无变异组PR 间期长[(176.8±32.3)ms 比(163.9±28.6)ms,P=0.034],非SCN5A钠相关变异组的MACE发生率高于无变异组[55.6%(5/9)比9.1%(9/99),P=0.002].结论 携带非SCN5A变异的发热诱发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在临床表现和电生理指标上与SCN5A变异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在临床上需引起重视.

    Brugada综合征发热心原性猝死遗传学电生理

    肥厚型心肌病家系中MYH7-R453C突变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王月王博赵雪丽刘姣...
    1383-1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MYH7-R453C突变在5个中国肥厚型心肌病家系中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4年2月到2018年7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首次确诊的无血缘关系的肥厚型心肌病先证者527例,对其进行96个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的全外显子区靶向高通量测序.筛选出携带MYH7-R453C突变的先证者,并用Sanger测序法在家系中进行验证.另收集同时期、同种族、无家族遗传病史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收集先证者及其家属的超声心动图、十二导联心电图、心脏核磁共振等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通过来院复查或进行电话随访,记录终点或重点事件.结果 在5个肥厚型心肌病先证者中检测到MYH7-R453C突变,共收集到包括先证者在内20名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结果.13名携带MYH7-R453C突变,其中12例被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名儿童(FiⅢ5)出现肥厚型心肌病早期改变.未携带MYH7-R453C突变的7名家属超声心动图和十二导联心电图均正常.随访期间1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2例(F2Ⅱ7、F5 Ⅰ2)发生心脏性猝死,2例(F1Ⅲ1,、F3Ⅲ3)发生猝死生还事件,2例(F1Ⅱ2、F3Ⅱ1)心力衰竭死亡.结合初次就诊和随访情况,4个家系(F1、F2、F3、F5)具有猝死家族史,其中3个家系出现先证者或多个家属小于30岁发生猝死及猝死生还后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等不良预后.结论 在携带MYH7-R453C突变的5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中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高度相关,患者具有猝死风险高,预后差的特点,对携带MYH7-R453C基因突变患者及家系成员的早期诊断有助于患者尽早治疗、预防猝死及预后评估.

    心肌病,肥厚性MYH7-R453C基因突变临床表型

    欢迎登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1389页

    不同肥胖代谢表型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研究

    刘爽苗鑫蕾王倩倩唐桂敏...
    1390-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肥胖代谢表型与新发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4-2022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具有2次及以上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信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常规体检者,收集其基线临床资料.根据研究对象是否肥胖及是否有代谢综合征,将其分为代谢健康非肥胖组、代谢不健康非肥胖组、代谢健康肥胖组和代谢不健康肥胖组.以研究对象首次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在后续体检中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结局事件为颈动脉斑块.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4组人群颈动脉斑块的累积发病率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肥胖代谢表型与颈动脉斑块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4 890名受试者,年龄(45.4±9.6)岁,男性2 754人(56.3%).随访时间1.14(0.93,2.20)年,与其他3种肥胖代谢表型相比,代谢不健康肥胖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病率最高,为15.4%(286/1 861).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代谢不健康肥胖者颈动脉斑块的累积发病率约为代谢健康非肥胖者的2.962倍(log-rank P<0.001).多因素Cox回归结果表明,代谢不健康肥胖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为代谢健康非肥胖者的1.650倍(95%CI:1.203~2.264,P=0.002).结论 代谢不健康肥胖表型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肥胖症代谢表型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