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胡大一

月刊

0253-3758

cjc@cma.org.cn

010-85158281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3年2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心血管病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以从事心血管疾病预防、医疗与科研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主要栏目有:述评、指南与共识、专题评论、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学与人群防治、讲座、综述、学术动态、临床病例讨论等,并刊登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心血管疾病诊治指南。本刊是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医学科技期刊,被美国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CR)等国内外20余个数据库收录。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中国科技期刊方针“双效期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等。2005-2010年连续6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8年被中国科协列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1176页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作者网上投稿说明

    1176页

    左心疾病相关肺高血压不同血流动力学分类方法与预后关系研究

    唐愿史彦萍陈露索乙方...
    1177-1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跨肺压差(TPG)、肺动脉舒张压差(DPG)和肺血管阻力(PVR)3种分类方法对左心疾病相关肺高血压(PH-LH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探讨PH-LHD预后相关血流动力学和临床指标与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右心导管确诊的PH-LHD住院患者,依据TPG(界值 12 mmHg;1 mmHg=0.133 kPa)、DPG(界值 7 mmHg)、PVR(界值 3 Wood 单位)和 TPG 联合PVR对入选患者进行分组,收集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访至发生终点事件或2022年4月18日,终点事件定义为随访期间发生的全因死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3种分类方法对PH-L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依据最佳临界值或指南推荐的界值的分类方法对PH-LHD患者生存率的预测效力.将单因素分析中与全因死亡有关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PH-L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43例患者,年龄(54.9±12.7)岁,男性169例(69.5%).中位随访时间57个月,共101例(41.6%)发生终点事件.分组结果为:(1)依据TPG:TPG≤12mmHg组115 例,TPG>12 mmHg 组 128 例;(2)依据 DPG:DPG<7 mmHg 组 193 例,DPG≥7 mmHg 组 50 例;(3)依据 PVR:PVR≤3 Wood 单位组 108 例,PVR>3 Wood 单位组 135 例;(4)依据 TPG 联合 PVR:TPG≤12mmHg且PVR≤3 Wood 单位组 89 例,TPG>12mmHg 且 PVR>3 Wood 单位组 109 例.PVR(AUC=0.698,95%CI:0.631~0.766)较 TPG(AUC=0.596,95%CI:0.523~0.669)和 DPG(AUC=0.526,95%CI:0.452~0.601)对PH-LHD患者全因死亡有更好的预测价值(P<0.05).根据约登指数计算的TPG、DPG和PVR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3.9 mmHg、2.8 mmHg和3.8 Wood单位.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按PVR或TPG分组的患者生存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DPG分组的患者生存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VR和log2N末端B型利钠肽原是PH-L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PVR分类方法对预测PH-LHD患者全因死亡最有价值,TPG分类方法表现出中等预测能力,DPG分类方法对PH-LHD患者全因死亡无预测价值.年龄、PVR和log2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预测PH-LHD患者全因死亡有价值.

    高血压,肺性左心疾病肺血管阻力跨肺压差肺动脉舒张压差预后

    心肌声学造影评估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心肌灌注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钟龙和苏艳芳张建琴唐颖...
    1186-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探讨不同心肌微循环灌注类型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东莞市康华医院成功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组患者均在PCI术后72 h内完成MCE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微循环灌注正常组、微循环灌注延迟组、微循环灌注闭塞组.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性死亡、心血管死亡及心绞痛再住院)发生情况,并收集术后6个月至1年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复查结果.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探讨不同心肌灌注类型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使用Cox回归分析评估心肌灌注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1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56.3±11.5)岁,男性88例(78%).微循环灌注正常组31例、微循环灌注延迟组43例、微循环灌注闭塞组39例.49例患者复查了 LVEF,微循环灌注延迟组随访时LVEF较基线明显改善[(63.3±1.2)%比(58.6±1.8)%,P=0.043],其余两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473 d,随访期间共发生30例不良心血管事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og-rank=0.02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微循环灌注异常(定义为微循环灌注延迟和闭塞)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HR=1.90,95%CI 1.16~3.12,P=0.01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后微循环灌注降低或缺失常见,微循环灌注降低时及时恢复血运重建能挽救心功能;微循环灌注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心肌灌注不良患者更容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心肌梗死心肌声学造影心肌微循环灌注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作者署名规范

    1192页

    急性心肌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高榕张瑶
    1193-1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3月至2022年10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炎患者,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分为重症心肌炎组和非重症心肌炎组.收集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并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是心原性死亡,次要终点是心原性再住院.根据临床结局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 P检验,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急性心肌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235例急性心肌炎患者,男性138例(58.7%),年龄(34±16)岁,重症心肌炎组102例(43.4%),非重症心肌炎组133例(56.6%).与非重症心肌炎组相比,重症心肌炎组年龄更大,更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和晕厥的临床症状.随访3.8(2.8,4.8)年,急性心肌炎患者累积心原性死亡率和心原性再住院率分别为4.2%和9.6%.重症心肌炎患者较非重症心肌炎患者心原性死亡和心原性再住院风险更高(分别为9.3%比 1.0%,log-rank P=0.004;13.4%比4.2%,log-rank P=0.02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急性心肌炎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基线血清肌酐水平升高(HR=1.016,95%CI:1.003~1.028,P=0.013);心原性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入院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HR=1.108,95%CI:1.035~1.187,P=0.003)和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HR=6.563,95%CI:2.138~20.142,P=0.001).结论 急性心肌炎患者更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和晕厥的症状.基线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是急性心肌炎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左心室末期内径增大和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是心原性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心肌炎急性心肌炎急性重症心肌炎预后分析

    中重度心脏瓣膜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高昊雷瑜竹黄海韵许祥...
    1200-1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描述中重度心脏瓣膜病门诊/住院患者的人群特点、病因及瓣膜病变类型.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基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数据平台,对2001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门诊及住院首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且诊断为中重度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特征,病因和瓣膜病变类型等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重度心脏瓣膜病患者68354例,年龄63(50,72)岁,其中女性35 706例(52.24%).(1)年龄特征:男性与女性中重度心脏瓣膜病患者数量随年龄变化的趋势相似,均呈先增后减,峰值拐点在65~69岁年龄段.二尖瓣狭窄患病数在45~4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较整体前移.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2岁.(2)性别特征:女性中重度瓣膜病患者中三尖瓣反流、肺动脉瓣反流、二尖瓣反流、二尖瓣狭窄占比以及接受瓣膜手术的比例均明显高于男性,男性中重度瓣膜病患者中主动脉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及二叶式主动脉瓣的比例高于女性(P均<0.05).(3)病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比13.07%(8 934/68 354),高于退行性病变的0.67%(458/68 354).(4)瓣膜病变类型:三尖瓣反流占比最高[60.72%(41 503/68 354)],此后依次为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二尖瓣狭窄、肺动脉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结论 我国西南地区中重度心脏瓣膜病患病情况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在全程精细化管理上应有所不同.

    心脏瓣膜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回顾性分析

    胺碘酮致严重低钠血症1例

    盛琴慧陈尔冬张龙洪涛...
    1207-1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胺碘酮的心脏外副作用多而广泛,但严重低钠血症临床罕见,国内外少见报道.该文报道1例高龄老年女性患者,因心房颤动使用静脉胺碘酮治疗数小时后,出现神志障碍并进行性加重,同时伴有严重的低钠血症,停用胺碘酮并补充高渗盐水后血钠浓度及意识恢复正常,对临床提出警示.

    心房颤动胺碘酮低钠血症药物副作用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血栓相关心肌梗死1例

    翁梓珑林大卫龙愉良潘文志...
    1209-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重要手段.然而,术后瓣膜血栓形成是一个常见并具有潜在致命性的并发症.该文报道1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期瓣膜血栓形成并累及右冠状动脉开口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诊治情况,为此类临床问题的有效处理提供参考.

    血栓形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内冲击波钙化碎裂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球囊破裂2例

    张明多田晋帆张闽周渊...
    1211-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皮冠状动脉血管内冲击波钙化碎裂术在钙化病变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关于术中冲击波球囊破裂的报道较少.该文通过报告2例冲击波球囊破裂病例,探讨导致此类并发症的可能因素.

    钙化冲击波球囊球囊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