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胡大一

月刊

0253-3758

cjc@cma.org.cn

010-85158281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3年2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心血管病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以从事心血管疾病预防、医疗与科研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主要栏目有:述评、指南与共识、专题评论、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学与人群防治、讲座、综述、学术动态、临床病例讨论等,并刊登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心血管疾病诊治指南。本刊是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医学科技期刊,被美国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CR)等国内外20余个数据库收录。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中国科技期刊方针“双效期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等。2005-2010年连续6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8年被中国科协列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清尿酸水平在空气污染物与心房颤动风险关联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刘博张心悦葛鸽智宏...
    519-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风险之间的关联,并评价血清尿酸水平在这二者风险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房颤组数据来源于2014年1月—2021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确诊为房颤的患者,对照组为2019年3-4月在南京市栖霞区社区筛查中确认为非房颤的人群;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按照1∶1进行成组匹配.空气污染物暴露数据来自2014年1月—2021年4月于南京市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空气污染物包括NO2、CO、PM2.5及PM10,依据公式近似地将空气污染物暴露转换为经呼吸道暴露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空气污染物与房颤风险之间的关联.采用中介分析探讨血清尿酸在4种空气污染物(PM2.5、PM10、NO2、CO)与房颤关联通路上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 房颤组1 050例,年龄(68.7±11.3)岁,男性544例(51.8%);对照组1 050例,年龄(68.5±8.9)岁,男性543例(5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4种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均是房颤的正相关因素,其中NO)2暴露水平每增加 1 µg·kg-·d-1,房颤的风险增加 12.1%(OR=1.121,95%CI:1.098~1.144);CO暴露水平每增加1μg·kg-1·d-1,房颤的风险增加0.7%(OR=1.007,95%CI:1.006~1.008);PM2.5暴露水平每增加 1 µg·kg-1·d-,房颤的风险增加 14.2%(0R=1.142,95%CI:1.120~1.164);PM10暴露水平每增加 1 μg· kg-1·d-1,房颤风险增加3.7%(OR=1.037,95%CI:1.028~1.046).中介分析的结果提示,血清尿酸水平在PM2.5增加房颤风险中起到5.6%的中介作用(P=0.032),在CO增加房颤风险中起到7.5%的中介作用(P=0.010).结论 空气污染物暴露是房颤发生的正相关因素,尿酸在PM2.5和CO增加房颤风险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空气污染物尿酸心房颤动中介作用分析PM2.5CO

    更正

    524页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对形态学图片的质量和制作要求

    524页

    DiI标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乳鼠心肌细胞在聚己内酯薄膜上接触共培养制作心肌补片的实验研究

    张子畅穆军升周帆伯平...
    525-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聚己内酯薄膜上将Di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乳鼠心肌细胞接触共培养制作心肌补片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5~6周龄SD大鼠2只,分离培养获得SD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表面抗原.选取乳鼠15只,分离培养获得乳鼠心肌细胞.BMSCs培养至3代,使用DiI染料标记BMSCs.在聚己内酯薄膜上将DiI标记的BMSCs与心肌细胞接触共培养并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中将心肌细胞替换为等量未标记的BMSCs.共培养后24 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共培养情况.共培养后7 d对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标志物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聚己内酯薄膜上BMSCs表达心肌标志物的情况.共培养的第1、7天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MSCs的干细胞分化率.使用钙黄绿素单独对心肌细胞染色,再在聚己内酯薄膜上将其与DiI标记的BMSCs接触共培养,观察细胞间染料转移,并对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观察缝隙连接与接触共培养之间的关系.结果 流式细胞术鉴定示BMSCs表面CD90、CD44H强阳性,CD11b/c、CD45阴性.共培养后24 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依附于聚己内酯薄膜上,DiI标记的BMSCs发红光,未标记的心肌细胞不发光;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聚己内酯薄膜上细胞数量多,细胞状态正常.共培养第7天,部分DiI标记的BMSCs表达心肌肌钙蛋白T、a-心肌肌动蛋白.流式细胞术分析示第7天实验组的干细胞分化率高于对照组[(20.12±0.15)%比(3.49±0.20)%,P<0.05].共培养后第2天,缝隙连接蛋白4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部分BMSCs可见明显绿色点状荧光;共培养后第3天,染料转移试验示部分BMSCs发出明显绿色荧光.结论 DiI标记的BMSCs与心肌细胞在聚己内酯薄膜上接触共培养可以制作心肌补片,并且接触共培养促进分化形成心肌补片的机制可能与缝隙连接以及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信号通路有关.

    干细胞心肌补片接触共培养DiI标记缝隙连接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531页

    心脏磁共振负荷心肌灌注成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微循环障碍1例

    王家鑫崔辰陈秀玉赵世华...
    53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循环障碍是肥厚型心肌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可引起心肌缺血和心肌纤维化.心脏磁共振负荷心肌灌注技术无创、无辐射,不仅能够定性识别心肌灌注缺损,而且可以通过后处理软件定量计算心肌血流量和灌注储备,因此可用于评价微循环障碍.该文报道1例肥厚型心肌病的运动员患者,通过磁共振"一站式"检查全面评估了心肌肥厚的部位和程度、心脏功能、心肌纤维化以及静息与负荷状态下的心肌灌注.

    磁共振成像肥厚型心肌病微循环障碍负荷灌注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治疗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1例

    魏培坚冯舒毅房芳张凤文...
    534-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有症状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目前治疗主要针对合并症.该文报道1例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患者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肺动脉高压、二尖瓣后叶脱垂并腱索断裂和二尖瓣重度反流,药物治疗无效,经多学科会诊评估决定行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术后随访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功能良好,少量反流,平均跨瓣压差6 mmHg(1 mmHg=0.133 kPa).

    二尖瓣脱垂重度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LMNA基因突变心肌病子代传递阻断1例

    赵晓燕王丹王楚楚徐家伟...
    538-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LMNA基因编码的核纤层蛋白A/C是核膜的组成成分.该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可导致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LMNA突变引起的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常累及心脏传导系统,表现为多种心律失常,包括窦房结功能障碍、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最终出现心室扩张和心力衰竭,猝死风险高.该文报道1例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女性患者,基因检测示LMNA c.1489-1G>C突变,通过应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筛选出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囊胚进行胚胎移植,成功妊娠并生育健康后代.

    心肌病LMNA基因突变致病性变异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子代传递阻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测序心律失常

    一站式心脏收缩力调节器联合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例

    谭艳云徐承义苏晞黄克强...
    542-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脏收缩力调节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对于不适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窄QRS波患者疗效确切,联合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能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该文报道2例一站式心脏收缩力调节器联合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案例.2例患者使用优化药物治疗效果均不佳,经评估后进行一站式手术,术后器械正常工作,短期随访显示两患者心功能均得到改善,为一站式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了一定参考.

    心力衰竭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左西孟旦器械治疗肌浆/内质网Ca2+ATP酶钠钙交换体绝对不应期电刺激

    右心瓣膜疾病的经导管介入治疗器械研发进展和监管思考

    焦国慧程茂波苗晶晶朱达...
    545-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右心瓣膜疾病包括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疾病,近年,右心瓣膜疾病的治疗器械研发过程中,创新技术不断增多.该文综述经导管三尖瓣、肺动脉瓣治疗器械的国内外研发进展,并从研发与监管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展望,以期推动更多的国产高端技术突破,参与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

    三尖瓣肺动脉瓣介入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