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双月刊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在心脏疾病诊疗与研究领域的进展与展望

    周珊珊陈韵岱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AI)在心脏病诊疗与研究领域的应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心电图诊断到心脏影像诊断,从风险预测到临床决策支持,AI都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随着数据整合与共享、个性化诊疗、多学科交叉等趋势的发展,AI技术可以协助心脏疾病的诊疗与研究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互融,实现多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将进一步推动心脏病诊疗的革命性变革。但AI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人工智能心脏疾病风险预测个性化诊疗多学科交叉

    静息心率对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

    沈安娜李建新刘芳超黄克勇...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静息心率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的基线调查,涉及全国15个省市18岁及以上人群117 309人。以静息心率60、70、80、90次/min作为切点,将其分为5组(<60次/min组、60~69次/min组、70~79次/min组、80~89次/min组和≥90次/min组),利用China­PAR模型计算研究对象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并以≥10%作为高风险人群,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10年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为终点,计算不同静息心率对其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性别、年龄调整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而增加,从静息心率<60次/min的2.31%上升至静息心率≥90次/min的2.67%,高风险人群的占比也从5.15%上升至7.09%。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工作相关体力活动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后,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出现10年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概率升高9%(OR=1.09,95% CI 1.06~1.11)。以静息心率70~79次/min作为参照,静息心率80~89和≥90次/min人群中,出现高风险的概率分别升高至1.21(95% CI 1.14~1.29)倍和1.24(95% CI 1.14~1.35)倍。静息心率与10年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在女性、城市人群、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人群中更加明显,而在农民、中度及以上工作相关体力活动人群中相对较弱。结论:静息心率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独立相关,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初筛和干预效果评价的简便易行的辅助指标,尤其是在女性、城市人群、较高收入人群和体力活动不足的人群中。

    心血管疾病静息心率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高风险横断面研究

    异常P波额面电轴对不同疾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曹箫笛王哲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心电图异常P波额面电轴对不同疾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第三次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88年1月至1994年12月)中行心电图检查时心律为窦性心律的成年人,排除生存数据缺失者。异常P波额面电轴定义为除0°~75°以外的任何数值。主要结局为ICD-9定义的各种原因的死亡。将异常P波电轴作为暴露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评估全因死亡风险,使用竞争风险模型探究不同疾病的死亡风险。结果:共纳入8 220名参与者,年龄(60.10±13.50)岁,其中女占52%(4 276/8 220)。73.3%(6 025/8 220)的参与者为白种人,随访259[131,328]个月,共死亡5 169人。进行多因素调整后,P波额面电轴与全因死亡风险呈非线性相关,风险最低点位于50°,异常P波额面电轴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HR 1.37,95% CI 1.29~1.45,P<0.001)。多因素调整的竞争风险模型中,异常P波额面电轴主要与慢性肺部疾病死亡风险增加相关(校正后模型:HR 1.99,95% CI 1.51~2.63),风险约增加1倍。结论:异常P波额面电轴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尤其与慢性肺部疾病死亡风险增加相关性显著。

    心电描记术P波额面电轴全因死亡慢性肺部疾病

    人工智能辅助心电图识别无冠心病人群的临床研究

    郭少华耿世佳洪申达穆冠宇...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心电图识别拟诊冠心病患者中的无冠心病人群(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基于回顾性心电图数据建立预测无冠心病人群人工智能模型并加以验证的临床研究。入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和厦门长庚医院门急诊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的拟诊冠心病并于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基于标准12导联心电图建立心电图数据集。按照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的狭窄程度是否<50%,将心电图标记为无冠心病组和阳性对照组。通过训练心电图建立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识别无冠心病人群。结果:共纳入4 489例病历,其中4 187例用于模型构建,302例厦门长庚医院数据用于模型的外部验证。模型内部验证的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0,敏感性为0.701,特异性为0.630,F1评分为0.469。外部验证的AUC为0.55,敏感性为0.359,特异性为0.784,F1评分为0.373。结论:基于心电图的人工智能模型能够识别拟诊冠心病患者中的无冠心病人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人工智能心电图无冠心病冠心病深度学习

    智能手表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心房颤动及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

    党梦秋范嘉祺戴晗怡陈俊...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智能手表在诊断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及左束支阻滞(LBBB)的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股动脉TAVR患者,记录术前、术后12导联体表心电图及智能手表记录的单导联心电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智能手表诊断房颤及LBBB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共入选202例患者,其中男117例,年龄(73.52±7.69)岁。智能手表诊断TAVR术后房颤与LBBB的敏感度分别为88%与84%。在智能手表记录的380份心电图中,判断房颤出现假阳性4次,假阴性6次;判断LBBB出现假阳性10次,假阴性7次。结论:智能手表在判断TAVR术后患者房颤及LBBB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提示智能手表可用于监测TAVR术后房颤与LBBB的发生。

    心房颤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智能手表左束支传导阻滞

    人工智能辅助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王昱谢中立王霞飞魏倩囡...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电图诊断(AI-ECG),能够辅助医生提供快速而准确的检查结果,并可以诊断出心电图常规疾病诊断谱之外的许多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AI-ECG已在疾病筛查、临床诊断、转归预测等方面表现出强大应用前景,有望在临床上实现大规模应用,并在非临床场景发挥独特作用。

    人工智能心电图心血管疾病智能诊断神经网络

    肥厚型心肌病的关键基因:一项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的分析

    华杨孙劲禹程晨邢子琳...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方法筛选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发生相关的关键基因,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线索。方法:首先,从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GSE36961和GSE160997数据集,使用R语言中的“limma”和“WGCNA”程序包分别来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和构建基因共表达模块,并计算基因模块与样本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接着,选取相关性最强的基因模块进行基因功能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最后,对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模块中重叠的基因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使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出内部连接度最高的枢纽基因作为HCM发病的关键基因。结果:通过WGCNA分析构建了15个共表达基因模块,其中red模块和brown模块是与HCM相关性最高的关键模块,并通过富集分析发现关键模块内基因功能集中在细胞内阳离子稳态、含胶原细胞外基质和肌动蛋白结合等生物学过程。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结合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VSIG4、CD163、FCER1G和LAPTM5为关键基因。结论:本研究筛选出VSIG4、CD163、FCER1G和LAPTM5为HCM的关键基因。

    肥厚型心肌病GEO数据库差异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关键基因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李娜李军郭李平王海雄...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AAS短期激活有利于维持早期心力衰竭时的心排血量,而长期RAAS激活则会导致结构重塑和心功能不全。钠尿肽(NP)可通过促进水钠排泄和血管舒张来平衡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带来的影响。脑啡肽酶是一种主要的NP降解酶,可降解多种血管调节因子。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在治疗心力衰竭中效果显著,同时可能降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本文综述了ARNI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可能联系及潜在分子机制,为ARNI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治疗提供了一定循证医学的依据。

    心律失常,心性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脏电生理

    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黎俊聪黄莹杨婵娟屠燕...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是非胰岛素依赖抑制肾近曲小管葡萄糖重吸收的新型口服降糖药。该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得到广泛运用,2型糖尿病(T2DM)是慢性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血糖和血压控制是预防T2DM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进展的基石。然而,自2015年首次证明SGLT2i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临床试验发表以来,T2DM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模式发生了转变。阐明这些临床获益的潜在机制是目前研究的主题。实验性研究表明,SGLT2i具有多效性,如调节神经激素(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变能量底物使用以及减轻全身性炎症和氧化应激等,所有这些均与SGLT2i的心肾保护作用相关。本文旨在针对SGLT2i的一系列临床试验进行回顾,对其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疗效和潜在机制做一总结。

    心力衰竭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临床试验口服降糖药

    伴大量心包积液及可逆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王瑶杨艳敏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激性心肌病,即Takotsubo综合征,以短暂性(<21 d)左心室局部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可逆性心肌损伤。应激性心肌病可以是情绪因素引起,亦可以与躯体疾病等应激事件相关,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相鉴别。本文报道1例应激性心肌病合并大量心包积液及可逆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病例,考虑为躯体疾病引起,患者来院时伴有心源性休克,以期为提高临床对应激性心肌病的认识及诊断提供参考。

    Takotsubo心肌病心源性休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