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双月刊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心血管疾病负担:重压下的应对

    张浩
    193-194页

    右心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左心房容积的心血管磁共振成像评估

    马岩岩欧阳荣珍胡立伟王谦...
    195-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MR)评估常见右心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患者左心房容积的改变,比较不同的容积测量方法并探讨双平面面积长度法(双平面法)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22年6月至2022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CMR检查的右心畸形先心病术后患者33例(先心病组)及健康受试者30例(健康组)。利用Qmass 8.2后处理软件使用短轴法和双平面法获得左心房容积指标,包括左心房最大前容积指数(LAVImax)、左心房最小容积指数(LAVImin)及左心房收缩前容积指数(LAVIpreA),并计算左心房储存期、管道期及收缩期的射血分数(EF),评估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分析左心房容积的影响因素及容积改变。结果:短轴法和双平面法测得的所有容积指标均具有较高相关性(r为0.77~0.96,P<0.001)。其中,双平面法测得的LAVImin略低于短轴法[12.24(10.17,13.78)ml/m2对12.81(10.76,14.17)ml/m2,P=0.002],储存期和管道期EF稍高于短轴法[(58.54±7.41)%对(56.18±7.19)%,P<0.001;(36.85±9.41)%对(34.78±8.51)%,P=0.033],两种方法LAVImax、LAVIpreA及收缩期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平面法的测量时间明显短于短轴法[(5.67±0.92)min对(11.70±1.72)min),P<0.001]。与健康组相比,先心病组患者储存期和管道期EF下降[(58.54±7.41)%对(65.46±5.35)%,P<0.001;(36.85±9.41)%对(51.82±12.99)%,P<0.001],收缩期EF升高[(34.39±8.60)%对(28.40±11.42)%,P=0.043],左心房容积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平面法测量左心房容积参数的可重复性均较好(组内相关系数0.85~0.99)。结论:双平面法是一种便捷、准确且可重复的方法,可以用于先心病术后左心房容积和EF的评估。与容积指数相比,EF可更早提示左心房功能不全。

    磁共振成像先天性心脏病双平面法短轴法左心房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早期发生心律失常的回顾性分析

    宋彬倩武开宏莫绪明戚继荣...
    204-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早期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1月至2022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早期发生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00例患儿,中位年龄为10(6,45)个月,其中男占46.0%(46/100),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89例行改良单片法、11例行双片法。36例在术后24 h内发生心律失常,术后1周时14例患儿仍存在新发的心律失常。影响心律失常发生的因素包括手术年龄(≤1岁,OR=0.248,95%CI 0.065~0.954,P=0.042)、合并其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OR=10.000,95%CI 2.606~38.377,P=0.001)、合并唐氏综合征(OR=6.311,95%CI 1.908~20.872,P=0.003)及术前重度肺动脉高压(>45 mmHg,OR=5.467,95%CI 1.154~25.901,P=0.032)。结论:心律失常是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修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早期预防并进行干预治疗,有助于患儿术后的早期恢复。

    心间隔缺损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心律失常体外循环心电图影响因素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张明杰柳立平李春香刘玉洁...
    210-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一款新型国产便携式一氧化氮(NO)发生器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肺动脉高压(肺高压)患儿应用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先心病术后难治性肺高压患儿,收集患儿的基本信息、诊断、呼吸机参数、NO治疗的浓度和时长、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实验室指标。评估先心病术后早期24 h内便携式NO发生器气体浓度的稳定性,监测相关气体包括二氧化氮和高铁血红蛋白的浓度以评估其安全性,比较使用前后肺动脉压力、氧合指数、中心静脉压(CV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尿量、血肌酐等临床指标的改变以评估NO吸入治疗的有效性。结果:共纳入18例患儿,中位年龄422.5(44.0,2 327.3)d,男占44.4%(8/18),中位体重11.0(3.4,22.3)kg,术前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为(84.3±11.7)%。双心室纠治为12例,单心室纠治为6例。NO吸入治疗时间为(95±11.2)h,吸入NO的浓度为3~80(19±3.5)ppm,呼吸机潮气量为25~290 ml。3例患儿死亡,死亡率为16.7%,死亡原因分别为脓毒症、右心衰竭和多脏器功能不全。吸入后肺动脉平均压力明显下降[(50.2±20.6)mmHg对(28.6±10.5)mmHg,P=0.01],CVP明显下降[(15.3±2.1)mmHg对(13.8±1.3)mmHg,P<0.01],NT-proBNP明显下降[(10 583.9±7 938.4)pg/ml对(9 866.0±7 802.5)pg/ml,P=0.02],氧合指数明显增高[(91.4±35.9)%对(103.4±39.9)%,P <0.01)]。二氧化氮的浓度[(0.1±0.02)ppm]、高铁血红蛋白含量[(0.9±0.6)%]和最大含量(2.8%)均在安全范围内。结论:国产便携式NO发生器产生的NO浓度稳定,可明显降低先心病术后难治性肺高压患儿的肺动脉压力和CVP,明显改善氧合指数,相关产物包括二氧化氮和高铁血红蛋白均在安全范围内,安全有效。

    一氧化氮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便携式吸入治疗

    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管理及预后分析

    徐欣怡顾怡菁郭颖王秀利...
    216-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临床转归及影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恢复的因素。方法:连续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诊治的TIC患儿的一般临床特征、心动过速类型、管理措施及预后等信息。将患儿LVEF恢复作为阳性终点事件,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以评估LVEF恢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104例患儿。TIC确诊时的中位年龄10.0(3.0,82.0)个月,男占56.7%(59/104),其中≤1岁患儿占比最高(53.8%,56/104)。所有患儿的中位LVEF为39.5%(32.4%,44.8%),中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Z值为4.0(2.4,5.2)。最常见的心动过速病类型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48.1%,50/104)。96例(92.3%,96/104)患儿随访≥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3.5(10.0,53.0)个月,至末次随访,93例(89.4%,93/104)患儿的LVEF恢复达55%以上,中位恢复时间为1.0(0.5,2.0)个月。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经校正年龄、基线LVEF、标准化基线LVEDD及无抗心力衰竭后,年龄(HR=0.892/年,95%CI 0.844~0.943,P<0.001)、基线LVEF(HR=1.045/10%,95%CI 1.013~1.079,P=0.006)及标准化基线LVEDD(HR=0.802,95%CI 0.699~0.920,P=0.002)是LVEF恢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儿童TIC总体预后良好,较小的发病年龄及较轻程度的基线疾病状态为LVEF恢复的独立预测因素。

    心动过速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儿童

    脉冲电场消融对犬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

    沈才杰戴嘉挺贾振宇丰明俊...
    22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距离与持续时间实施脉冲电场消融(PFA)对犬房室结(AVN)-希氏束(His)电生理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应用新型压力感应导管对6只实验犬行AVN-His标测和消融,PFA参数设置为电压2 000 V(±1 000)V,脉宽100 ms,采用双极电极、双向波模式发放脉冲波。标测到最大His电位位点后,将距离其0~2 mm消融处标记为1号位点,≥6 mm有His电位消融处标记为2号位点,His电位消失消融处标记为3号位点,依次于1、2、3号位点发放1次和连发3次脉冲波,标记为1PFA-1位点、3PFA-1位点、1PFA-2位点、3PFA-2位点、1PFA-3位点及3PFA-3位点,将消融后不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或束支传导阻滞的3号位点与1号位点的最短距离定义为在体安全距离。同时,电脑模拟计算预期不可逆损伤范围。术后24 h内取材观察消融深度、消融宽度等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发生一过性三度AVB包括6个1PFA-1位点、6个3PFA-1位点、2个3PFA-2位点,发生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包括6个1PFA-1位点、6个1PFA-2位点、2个1PFA-3位点、6个3PFA-1位点、4个3PFA-2位点、3个3PFA-3位点。发生三度AVB持续时间依次为3PFA-1位点>1PFA-1位点>3PFA-2号位点[(4.15±0.58)min对(2.97±0.46)min对(1.35±0.21)min,P<0.01],1PFA和3PFA后发生一过性RBBB持续时间为1位点>2号位点>3号位点[1PFA:(2.01±0.81)min对(1.07±0.63)min对(0.40±0.14)min;3PFA:(4.53±0.80)min对(3.27±0.17)min对(0.43±0.12)min,P<0.05],3PFA-1及3PFA-2位点发生一过性RBBB持续时间分别大于对应1PFA-1[(4.53±0.80)min对(2.01±0.81)min,P<0.01]及1PFA-2位点[(3.27±0.17)min对(1.07±0.63)min,P<0.01],在体安全距离10.0~14.1 mm。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消融损伤呈透壁性,其最大宽度约14 mm,与电脑模拟体外不可逆损伤宽度一致(14 mm)。结论:AVN-His区域发放脉冲波可引起AVN-His区域组织透壁性损伤,可引起一过性三度AVB或RBBB,这与消融时间及与AVN距离相关。

    消融技术脉冲电场消融房室结希氏束房室传导心脏电生理

    冠心病再介入治疗患者的反刍性沉思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徐冬梅孙丽魏岚翟仕银...
    230-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再介入治疗术后的反刍性沉思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再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采用社会人口学调查表、心理韧性量表、反刍性沉思问卷对目标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反刍性沉思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06例行再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年龄(53.55±9.61)岁,男占56.60%(60/106),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得分(13.18±6.65)分,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得分(16.67±5.75)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兴趣爱好和心理韧性共解释侵入性反刍性沉思的19.6%,个人月收入和心理韧性共解释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的38.2%。结论:冠心病再介入治疗患者的反刍性沉思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且更偏向于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应关注再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产生的负性心理影响,制订相应措施提高冠心病再介入治疗患者心理韧性水平,调整应对方式。

    冠心病再介入反刍性沉思心理韧性影响因素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全程护理

    罗雯懿
    235-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我国最主要的出生缺陷疾病。本文围绕内外科治疗过程中护理的重点(导管穿刺后的血管并发症及围手术期的心肺护理管理)进行阐述,并提出先心病患儿开展全生命周期的康复护理必要性、重要性及存在的难点与挑战。

    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儿童围手术期全程照护

    经心腔内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左心耳封堵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一例

    王慧俐张沛刚李军薛立新...
    238-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1例高血栓风险及高出血风险的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合并R-R长间歇患者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行经皮左心耳封堵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一站式手术。手术安全、有效,患者体验感好,整体缩短了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

    心房颤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左心耳封堵无导线起搏器

    睡眠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友晶贾砚慧陈恕凤
    24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来,睡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睡眠可能通过自主神经活动影响心血管系统健康。心率变异性是衡量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可靠、无创指标,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风险紧密相关。因此,睡眠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也得到较广泛的研究。本文重点论述睡眠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研究新进展。

    睡眠睡眠障碍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功能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