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陈君石

月刊

0253-9624

cjpm@cma.org.cn

010-85158377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3年10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学界中历史最悠久的公认的核心期刊。刊登内容涵盖流行病学、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学、卫生毒理、疾病检测与计划免疫、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等所有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类学科。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等国内外20余种重要数据库收录。2006—2009年连续4年被评为“精品科技期刊(C类)”,在2007年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与总胆红素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王晓宇邓虎李伟周衍芳...
    1987-1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和总胆红素(TBIL)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于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的73例AD患者作为AD组,另选取同期70名健康对照者(HC)作为HC组.收集所有受试者基本信息和AD患者临床信息,同时检测Aβ1-42和TBIL水平,在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β1-42和TBIL对AD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法分别在AD组和HC组分析TBIL和Aβ1-42的关系.根据AD患者Aβ1-42水平分为Aβ1-42升高组和Aβ1-42正常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TBIL水平的差异.依据AD患者TBIL四分位数将其分为Q1组、Q2组、Q3组和Q4组,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BIL与Aβ1-42升高风险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患者TBIL水平预测Aβ1-42升高的能力.结果 AD组和HC组之间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吸烟和饮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组Aβ1-42和TBIL水平以及年龄均显著高于HC组[101.10(71.20,128.60)pg/ml/22.40(10.00,39.60)pg/ml,Z=-8.714,P<0.001;(11.00±3.22/8.07±3.00)μmol/L,t=5.621,P<0.001;(77.14±8.20/68.30±10.27)岁,t=5.672,P<0.001].AD 患者 Aβ1-42升高组的TBIL水平低于 Aβ1-42正常组[(10.05±2.94/11.66±3.28)μmol/L,t=-2.148,P=0.035],而其他人口学和临床资料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较高水平的 Aβ 1-42(OR=1.021,95%CI:1.010~1.032)和 TBIL(OR=1.505,95%CI:1.249~1.814)以及高龄(OR=1.083,95%CI:1.020~1.150)和女性(OR=4.348,95%CI:1.253~15.094)是AD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关分析显示AD患者TBIL与Aβ1-42呈负相关(r=-0.322,P=0.006).调整相关协变量后,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与Q1组AD患者相比Q4组AD患者发生Aβ1-42升高的风险降低(OR=0.052,95%CI:0.005~0.535,P<0.05),且TBIL与Aβl-42升高风险呈负相关(P趋势<0.05).ROC曲线显示AD患者TBIL预测Aβ1-42升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42.结论 AD患者Aβ1-42和TBIL水平较高,且TBIL水平与Aβ1-42升高风险呈负相关.

    阿尔茨海默病Aβ沉积β-淀粉样蛋白1-42总胆红素抗氧化剂

    2014-2020年天津市健康人群柯萨奇病毒A6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分析

    李佳萌吕莉琨谭昭麟张颖...
    1994-1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4-2020年天津市健康人群柯萨奇病毒A6型(CVA6)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情况.方法 2014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天津市招募5492名健康志愿者,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个人卫生习惯、居住环境卫生情况、调查前6个月内手足口病病例接触史、上呼吸道感染史和就医史等.采集对象的静脉血,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方法测定血清抗-CVA6 IgG中和抗体水平.比较不同年份、地区、年龄CVA6抗体水平,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人员血清CVA6中和抗体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 5 492名健康志愿者年龄范围为0~77岁,M(Q1,Q3)为21(7,32)岁,男、女性别比为1:1.09.研究对象血清CVA6中和抗体高、中、低水平分别占5.39%(296名)、30.35%(1 667名)和64.26%(3 529名).CVA6中和高水平抗体占比由2014年的54.63%(437/800)降至2020年的30.01%(229/763)且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均P<0.001).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35岁者相比,0~5岁者CVA6中和抗体水平较高[OR(95%CI):1.39(1.16~1.67)];与外出后不洗手、居所周围环境差者相比,外出后洗手、居所周围环境好和一般的对象CVA6中和抗体水平较低[OR(95%CI)分别为 0.80(0.70~0.91)、0.52(0.28~0.88)和 0.54(0.31~0.96)].结论 2014-2020 年天津市CVA6中和抗体处于较高水平,呈逐年下降态势.

    柯萨奇病毒感染抗体,病毒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公共卫生监测

    2006-2021年京津冀地区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刘欣雨王苗苗尤美莹王培涵...
    1999-2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京津冀地区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E)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用Excel整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2006-2021年京津冀水痘PHEE数据,以描述水痘PHEE流行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空间扫描方法以检验并确定其空间集群,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2006-2021年京津冀地区水痘PHEE共计报告644起,发病18 052例,罹患率2.78%,报告事件每起病例数、持续时间与响应时间M(Q1,Q3)分别为22(15,35)例、19(7,34)d和7(4,17)d,河北省在事件响应时间与持续时间上短于北京市与天津市.2006和2007年报告的水痘PHEE最多,分别为112和106起,至2014年逐年下降,2014-2021年在2017-2019年出现小高峰;2006-2021年间水痘PHEE呈季节性双峰分布,分别为3至6月和10至次年1月,峰值在5月与12月.水痘PHEE在小学累计报告500起(78%),其中农村小学218起(34%)、县镇小学142起(22%)、城市小学140起(22%).水痘PHEE分布呈正向空间自相关并有较强空间集聚性,Moran's I为0.31,1类聚集区以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为中心,半径207 km,包含58个县区,LLR=3 550.23,RR=3.78.社会经济因素中影响力最高因素为0~24岁人口占比(q=0.22),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相较于独立影响均为增强.综上,京津冀三地水痘PHEE疫情处置水平存在差异;水痘PHEE的主要发生于小学,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小学;水痘PHEE存在空间聚集性;人口结构相关因素对水痘PHEE发病风险影响力强.

    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2021年河南省15~65岁人群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洁李江敏张秀丽刘洋...
    2005-2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1年6-9月,抽取河南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市)15~65岁人群开展问卷调查,分析丙肝防治知识知晓状况及影响因素.11 627名研究对象丙肝防治知识调整知晓率为59.2%(95%CI:58.3%~60.1%).15~24 岁[63.7%(95%CI:61.4%~66.1%)]、大专及以上[72.8%(95%CI:70.8%~74.8%)]人群知晓率较高(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城镇、15~24岁居民相比,乡村、25~34岁、35~44岁、45~54岁、55~65岁居民知晓率较低,OR(95%CI)值分别 为 0.825(0.754~0.902)、0.733(0.624~0.863)、0.746(0.626~0.889)、0.766(0.643~0.912)、0.580(0.484~0.695);与未婚、初中及以下居民相比,在婚/同居、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居民知晓率较高,OR(95%CI)值分别为 1.523(1.315~1.764)、1.624(1.474~1.789)、2.212(1.945~2.516).

    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影响因素

    1990-2021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疾病负担趋势分析

    周航宇武利涛杨郝亮张微...
    2010-2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1990-2021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疾病负担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降低AD疾病负担提供依据.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21)数据库,对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年龄的AD及其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描述分析.评价指标主要为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危险因素包括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空腹血糖和吸烟.结果显示,2021年中国人群AD发病人数为2914 112例(204.8/100 000),患病数为 16 990 827例(1 194.2/100 000),DALYs 数为 10 072 477(708.0/100 000),死亡人数为 491 773 例(34.6/100 000),与 1990 年相比分别增长了 242.7%、249.1%、208.2%和 239.4%.2021 年女性的 AD发病率(264.4/100 000)、患病率(1 558.9/100 000)、DALYs率(935.8/100 000)和死亡率(47.3/100 000)均高于男性.发病率、患病率、DALYs率和死亡率均呈明显的随年龄上升趋势.2021年中国AD人群归因于吸烟、高BMI和高空腹血糖的DALYs数分别为602 501.1(42.3/100 000)、466 728.7(32.8/100 000)和 1 204 039.4(84.6/100 000),死亡数分别为 24 897.3(1.7/100 000)、20 856.3(1.5/100 000)和 58 838.2(4.1/100 000).1990-2021 年间,高 BMI所致的 DALYs 比例呈上升趋势,而归因于吸烟的DALYs比例则逐渐降低.不同性别的归因危险因素差别较大.2021年男性归因于吸烟的疾病风险最高,DALYs率和死亡率分别为68.3/100 000和2.7/100 000.而女性则主要归因于高空腹血糖,DALYs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1/100 000和5.6/100 000.综上,1990-2021年中国AD的疾病负担仍在持续增加,男性和女性应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不良生活方式以降低AD疾病负担.

    阿尔茨海默病疾病负担危险因素

    391例不同年龄组布鲁菌感染患者症状和实验室结果分析

    张立平何瑞芬丁风琴孙婷婷...
    2017-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布鲁菌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特点,为临床快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为布鲁菌疫情预防提供实验室参考.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9-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391例细菌培养阳性布鲁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相关实验室资料,并按每20岁一个年龄组划分成4个年龄组,采用R 4.3.2和SPSS 24.0软件对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391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发热(241例,61.64%)、腰腿关节痛(225例,57.54%)、肝功能异常(124例,31.71%)、脾大(78例,19.95%)和胆囊炎(75例,19.18%)等最为常见.发热、腰腿关节痛、腹痛腹胀、头痛头晕、皮疹等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异常、胆囊炎、脾大等并发症在4个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儿组以急性发热、皮疹首诊症状更为显著;青年组以急性发热、肝功能异常、头晕头痛和脾大较为常见;壮年组和实年老年组以腰痛关节痛、肝脏胆囊、脾脏、消化系统症状多发.实验室检查方面,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和血小板计数(PLT)降低的患者比率分别为18.91%(73例)、28.94%(112例)、22.34%(86例);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腺苷脱氨酶(ADA)、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降钙素原(PCT)和D-二聚体(D-Dimer)等定量检测指标结果升高的患者比率分别为 88.56%(271 例)、50.90%(197 例)、52.20%(202 例)、23.82%(91 例)、75.72%(290 例)、23.06%(89 例)、40.89%(157 例)、68.34%(218 例)和 73.33%(209 例).其中,CPR、ALP 和 D-Dimer3 个指标定量检测结果升高在4个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366、28.089、7.880,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CPR、ALP和D-Dimer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升高在中老年组更显著.391例布鲁菌培养阳性标本中,分离数量排名前三位的科室为感染内科(52.4%,204例)、急诊科(9.5%,37例)和骨科(8.4%,33例).综上,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累积多系统,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较大.结果提示临床医师可结合年龄组,根据布鲁菌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做出综合判断,并通过完善相关检查提升对疑似患者的分流和诊断效率,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布鲁菌布鲁菌病细菌培养临床特征

    ADH4和ADH7外显子多态性与酒精性肝病的危险饮酒行为遗传关联分析

    闫丽君廖显秀陈冲黄小倩...
    2025-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ADH4外显子rs1 126671和ADH7外显子rs971074多态性与危险饮酒行为及酒精性肝病的关联.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酒精性肝病患者,其中52例阳性危险饮酒行为酒精性肝病病例组,同性别同年龄段的103例阳性危险饮酒行为非酒精性肝病和105例无危险饮酒行为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差值法计算球蛋白;采用亚硝酸盐氧化法检测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差值法计算间接胆红素;采用底物法检测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结果显示,52例酒精性肝病患者全部为男性,采用三组间非参数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酒精性肝病组、阳性饮酒行为组、健康对照组12项肝功能基线显示三组间M(Q1,Q3)分别为:血清总蛋白(g/L)65.0(60.1,71.4)、73.4(70.3,76.3)、72.4(69.2,76.2)(H=37.130,P<0.001);白蛋白(g/L)36.1(28.6,42.9)、47.2(45.0,49.2)、47.5(45.9,49.5)(H=14.503,P=0.001);直接胆红素(µmol/L)10.1(35.6,34.0.1)、3.8(3.1,5.45)、4.2(2.9,6.0)(H=26.608,P<0.001);碱性磷酸酶(U/L)106.0(71.0,164.0)、68.0(57.5,82.0)、70.0(59.0,87.0)(H=27.904,P<0.001);白蛋白比球蛋白比值1.34(0.91,1.88)、1.82(1.65,2.00)、1.89(1.68,2.07)(H=11.047,P=0.004);直胆胆红素比间胆胆红素比值 0.91(0.69,1.91)、0.41(0.35,0.54)、0.42(0.34,0.54)(H=19.478,P<0.001);血清总胆红素(μmol/L)23.9(13.7,51.0)、13.8(10.2,17.9)、13.0(10.1,17.4)(H=18.375,P<0.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74.0(39.0,122.0)、22.0(19.0,28.0)、23.0(19.0,30.0)(H=76.365,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37.0(25.0,55.0)、23.0(17.0,30.0)、24.0(17.0,33.8)(H=57.041,P<0.001);γ-谷氨酰基转移酶(U/L)135.0(45.0,364.0)、33.0(23.5,49.5)、32.0(19.0,49.0)(H=82.558,P<0.001)等 10项主要肝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危险饮酒和健康组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DH4和ADH7两个位点遗传连锁平衡,三组样本中ADH4基因rs1 126671位点以CC纯合基因型为主,无TT基因型,三组比较和任意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DH7基因rs971074基因型在三组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370,P<0.05),CT基因型与CC基因型相比在危险饮酒行为组和酒精性肝病组、健康组和酒精性肝病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健康组和危险饮酒行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72,P=0.012).RD组和HA组之间的遗传模式分析显示在超显性遗传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92,95%CI:1.22~6.98;P=0.012),显性遗传模式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90,95%CI:1.26~6.64;P=0.008),共显性遗传模式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96,95%CI:1.24~7.08;P=0.032)和累加模式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46,95%CI:1.16~5.22;P=0.013).综上,ADH7基因rs971074的CT基因型是阳性危险饮酒行为的风险因素,ADH家族仍有可能通过ADH7与危险饮酒行为的关联增加潜在酒精性肝病保护背景人群易感性.

    酒精性肝病危险饮酒行为ADH4ADH7rs1229984保护区

    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颈动脉闭塞儿童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贺宝平赖建铭
    2033-2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颈动脉闭塞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收集2013-2023年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和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首次诊治c-TA合并颈动脉闭塞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本研究共纳入4例患儿,均为女性,年龄为(13.25±1.71)岁,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为(8.14±11.19)个月,其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头晕、头痛、胸部不适、失语、肢体活动障碍、高血压、四肢血压不对称、血管杂音或震颤、桡动脉搏动减弱、肌力下降.4例患儿均出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增高.影像学结果显示:4例患儿中3例为双侧颈动脉闭塞,1例为单侧颈动脉闭塞.脑血管受累共3例,并伴有全身多部位的动脉受累,主要累及双侧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动脉,双侧肾动脉、双侧髂动脉、大脑中动脉.4例患儿经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均有效.对患儿随访(42.25±52.5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原受累动脉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闭塞,较治疗前无进展,无新发动脉受累.3例原有肢体、语言障碍患儿病情逐步改善.综上,c-TA合并颈总动脉闭塞儿童可致多支血管受累,临床表现多为全身症状及血管病变引发的相应供应脏器的缺血表现,易合并脑梗,闭塞血管难以恢复.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颈总动脉闭塞

    2023年湖南省儿童支原体肺炎耐药突变及治疗情况分析

    李丰帆吕星张嘉梁刘欣...
    2038-2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湖南省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住院患者的耐药突变及治疗情况.以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采用靶向二代测序(tNGS)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及耐药突变情况,分析MPP患儿的耐药及治疗情况.本研究共纳入125例肺炎患儿,其中MPP组患儿70例,细菌性肺炎组患儿55例.结果显示,70例MPP患儿男41例,女29例,年龄(6.50±3.45)岁,以学龄组(年龄≥6岁)最为多见.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突出表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低于细菌性肺炎组,淋巴细胞比值、血红蛋白水平高于细菌性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P组重症肺炎共12例(17.14%),重症肺炎患儿检出23Sr RNA A2063G和(或)A2064G突变.tNGS检出MPP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共60例,其中耐药基因23SrRNA的A2063G基因位点突变59例(98.33%),耐药基因23Sr RNA的A2064G基因位点突变1例(1.67%).不同年龄组患者之间的耐药突变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91,P=0.021);共63例(90.00%)MPP患儿按耐药突变分析结果指导抗感染治疗,其中7例(70.00%)MPP不伴耐药突变的患儿参考tNGS结果指导抗感染治疗,MPP检出耐药的患儿非重症肺炎46例(95.83%)、重症肺炎10例(83.33%)参考tNGS结果指导抗感染治疗.所有患儿预后良好,未出现死亡病例,住院时间M(Q1,Q3)为9(7,11)d.综上,MPP在湖南省儿童中的年龄分布以≥6岁儿童多见,耐药突变位点检出包括A2063G、A2064G,以A2063G为主,耐药突变阳性率与年龄有关.

    支原体肺炎靶向二代测序耐药病例对照研究

    新型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中的研究进展

    冯晓霁周文杰张静张益多...
    2045-2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骼具有代谢活性,由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和骨形成维持稳态.通过测量骨代谢标志物,可以反映整体骨代谢状态和全身骨组织的动态变化.传统的骨代谢标志物包括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1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1型原胶原羧基端前肽、骨钙素、1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及其亚型β-CTX、1型胶原交联氨基端肽等,在临床实践中已广泛应用,但在稳定性、诊断可靠性、特异性反映骨骼部位等方面仍然存在局限.近年来微小RNA、C-X-C样趋化因子配体12、凝溶胶蛋白、膜联蛋白A2、硬化蛋白、Dickkopf相关蛋白1、柠檬酸盐等新型骨代谢标志物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阐述新型骨代谢标志物的产生及作用机制、检测手段以及在骨质疏松症中的诊断价值和应用前景,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骨代谢生物标志物微小RNA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