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尚红

月刊

1009-9158

cjlm@cma.org.cn

010-85158273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8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主要读者群是广大中高级检验医学技术人员、医学实验室科研人员和临床各科医师。作为我国检验医学领域专业人员发表研究成果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已经连续7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入围“中国期刊方阵”期刊,并多次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奖。主要栏目包括:述评、综述、血液与体液学、临床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分子诊断、实验室质量管理、试剂与仪器评价、经验与技术交流、病例报告、读者来信、专题笔谈等。特色栏目有展望、对话、临床病例(理)研究、继续教育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基因组测序预测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应用价值研究

    贺文从谭云洪刘彬彬赵雁林...
    1299-1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全基因组测序(WGS)预测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应用价值,并建立其耐药基因突变与耐药水平的量化关系.方法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保存的2013-2020年不同耐药模式的296株结核病耐药监测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SensititreTM MYCOTBI微孔板和WGS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表型及基因型药物敏感性.以表型药敏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WGS预测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和一致性等指标.对耐药突变位点与耐药水平的分布进行汇总分析.采用配对x2检验检验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率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96株不同耐药模式的结核分枝杆菌包括196株利福平耐药,50株其他耐药菌株和50株全敏感菌株.WGS共检测到81株结核分枝杆菌携带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相关突变,其中以gyrA94、90及91密码子突变为主.WGS预测氧氟沙星的敏感度、特异度和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86.5%、98.1%和0.87.WGS预测莫西沙星的敏感度、特异度和一致性分别为80.0%、99.5%和0.83.表型药敏试验对氧氟沙星耐药检出率与WGS的耐药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比27.4%,x2=3.06,P=0.08).表型药敏试验对莫西沙星的耐药检出率(33.8%,100/296)高于WGS的耐药检出率(27.4%,81/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3,P<0.01).耐药突变位点与耐药水平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耐药突变位点对应的最低抑菌浓度不同,其中多位点组合突变、gyrA_D94G、gyrA_D94Y、gyrA_D94N主要对应高水平耐药,而gyrA_D94A、gyrA_A90V、gyrA_S91P主要对应低水平耐药.结论 WGS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预测有较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一致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耐药水平的高低.

    分枝杆菌,结核氟喹诺酮类药耐药性基因全基因组测序

    耐碳青霉烯类解鸟氨酸拉乌尔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谢小芳钱费楠朱志宸郑毅...
    1306-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解鸟氨酸拉乌尔菌的临床流行情况和耐药性,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进行耐药特征分析.方法 收集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鉴定的解鸟氨酸拉乌尔菌临床分离株83株,对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解鸟氨酸拉乌尔菌进行临床信息收集、耐药表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耐药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全基因组测序(WGS)确定耐药株质粒、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等分子特征;基于核心单核苷酸多态性(core-SNP)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耐药菌株的进化特征.结果 83株解鸟氨酸拉乌尔菌中11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耐药菌株主要来源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和肿瘤科患者的引流液和创面分泌物;除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外,11株菌对头孢类、头霉素类、氨曲南耐药性100%,但对左氧氟沙星、替加环素、黏菌素体外活性较好;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结果提示,8株菌携带blaIMp-4基因,3株菌携带blaKPC-2基因,其中1株同时携带blaIMP-4和blaKPC-2基因,2株同时携带blaIMP-4和blaNDM-1基因;PFGE结果提示共有7种带型、4种流行株;WGS提示该11株解鸟氨酸拉乌尔菌携带的质粒复制子类型主要为IncFIA、IncFIB、IncHI1B、IncU、repB和Col,除携带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外,还携带其他10种不同类型耐药基因,另外,11株菌均检出铁载体相关毒力基因entB、fyu、ybt和irp;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显示Ro6348 和 Ro6050、Ro7401 和 Ro7242、Ro8647 和 Ro5832、Ro9907 和 Ro8856 分别分组在一起,而Ro8454、Ro7349、Ro7326位于不同的分支上.结论 解鸟氨酸拉乌尔菌耐药性与肺炎克雷伯菌相近,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但不同于国内肺炎克雷伯菌,其碳青霉烯酶主要以IMP-4为主.PFGE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提示该型菌株在院内有相互传播趋势,应引起临床和院感重视.

    碳青霉烯类解鸟氨酸拉乌尔菌耐药性全基因组测序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5年征订

    1313页

    基于生物膜干涉非标记免疫检测技术的宽范围C反应蛋白检测方法

    苏保满李阳徐芬杨琼...
    1314-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C反应蛋白(CRP)为模式靶分子,验证生物膜干涉非标记免疫检测这一方法用于外周血标志物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1年7月和2022年5月的临床常规检测当日剩余的血清样本85份.首先,将生物素化的抗CRP抗体固化到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BLI探针上,使用GatorPrime BLI非标记生物分子分析仪检测系列稀释的CRP标准品,实时测定动态结合曲线,以浓度与起始结合速率绘制标准曲线.其次,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和标准协会(CLSI)文件,评价判定本方法的灵敏度,包括空白限、检出限和定量检出限.采用血清样本及第三方质控品评价精密度.使用1份高浓度血清样本系列稀释后验证线性范围.比较非标记BLI法和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采用Passing-bablok回归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GatorPrime检测CRP标准品的动态检测范围为0.6~300 mg/L,且通过血清样本验证此检测范围的线性度良好.测定本方法的空白检出限、检出限和定量检出限分别为0.246 mg/L、0.573 mg/L和2.158 mg/L.精密度实验显示,4个浓度伯乐质控(21.15~57.26 mg/L)的实验室总不精密度为5.8%~9.0%,2个血清样本(2.32 mg/L和100.06 mg/L)测定的实验室内总不精密度分别为22.3%和7.4%.与2种临床实验室常用的免疫比浊法检测进行方法学比较,显示本方法与之相关性好(Passing-bablok回归Y=-1.065+1.119X和Y=-0.452+1.034X,r=0.993和0.976,P<0.001).结论 基于BLI法非标记免疫检测可实现血液样本中CRP的宽浓度范围测定,其分析性能基本达到实验室检测性能要求.

    干扰量度法免疫测定C反应蛋白评价研究非标记

    微生物改良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叶酸的方法比较

    孟莹宋沁峰张明轩余洪钊...
    1321-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微生物改良法(IMA)和电化学发光法(ECL)检测血清叶酸的结果,探究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方法 本方法比较研究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开展,应用IMA和ECL分别检测251份人血清样本叶酸浓度.根据叶酸浓度,叶酸营养状态分为充足(叶酸浓度≥13.5 nmol/L)、边缘性缺乏(6.8≤叶酸浓度<13.5 nmol/L)和缺乏(叶酸浓度<6.8 nmol/L).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分式多项式模型评价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关系,以IMA为金标准计算ECL判定叶酸营养状态的敏感度.结果 ECL和IMA法测得叶酸平均浓度分别为(19.8±8.2)nmol/L 和(23.0±9.7)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93,P<0.00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Pearson相关系数r=0.894(P<0.001),但多元分式多项式模型提示二者存在非线性关联.当 IMA 测得叶酸≤9.1 nmol/L,r=0.070(P>0.05);当 IMA测得叶酸>9.1 nmol/L,r=0.867(P<0.001);对于非溶血血清样本(n=221),r=0.902(P<0.001).此外,ECL检出叶酸缺乏的敏感度仅为27.78%,检出叶酸不充足(缺乏和边缘性缺乏)的敏感度为93.33%.结论 当叶酸水平>9.1 nmol/L时,ECL与IMA法的检测结果相关性强;但当叶酸水平偏低时,两者相关性较弱,提示ECL不适用于叶酸营养状况不良的人群.

    叶酸血清微生物改良法电化学发光法方法比较

    多重逆转录交叉置换扩增结合测流生物传感器技术检测H5N1型禽流感病毒

    王鹏飞赵帆闫琳琳王静...
    1326-1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将逆转录(RT)、多重交叉置换扩增(MCDA)以及基于纳米颗粒的测流生物传感器(LFB)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快速检测H5N1禽流感病毒的新方法.方法 根据H5N1禽流感病毒中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特异性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一套MCDA引物组.实现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对目的基因HA和NA的逆转录和MCDA扩增,最终检测结果通过LFB显示.此方法被命名为H5N1-RT-MCDA-LFB.优化H5N1-RT-MCDA-LFB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同时评价此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H5N1-RT-MCDA-LFB方法在恒温65 ℃下孵育40 min便可实现良好的扩增效果.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100 fg/反应,检测敏感度比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qPCR)(检测下限为10 pg/反应)高100倍.该方法在对除H5N1禽流感病毒以外的其他28种常见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和真菌的检测中均为阴性.除此之外,H5N1-RT-MCDA-LFB方法在模拟临床样本中得到较好的验证,其检测下限为1×102拷贝/ml.结论 H5N1-RT-MCDA-LFB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度和特异性高等特点,是一种有效检测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诊断技术.

    流感病毒A型,H5N1亚型逆转录恒温扩增法测流生物传感器诊断方法

    仿NET的网状十字形DNA纳米机器的构建及其抑菌机制研究

    韩金秀张鹏李伟李娟...
    1332-1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仿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的网状十字形DNA纳米机器的抑菌性能及其抑菌机制.方法 本研究通过一步法合成十字形DNA纳米结构,在镁离子聚合作用下形成网络,并以此为模板镶嵌被还原的Cu0形成网状DNA模板化的铜纳米簇(CuNPs);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表征十字形DNA形成过程;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能量色散谱仪(EDS)表征网状十字形DNA纳米机器;通过涂布实验确定合成网状十字形DNA纳米机器的Cu2+、Mg2+和DNA的最优浓度;通过平板涂布实验验证网状十字形DNA纳米机器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性能;通过结晶紫染色评估大肠埃希菌的聚集效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大肠埃希菌膜表面的变化,以此探究网状十字形DNA纳米机器的抑菌机制.结果 PAGE显示4条DNA链共孵育后的条带迁移距离最小;AFM显示DNA结构呈网状,分布均匀,且该结构中Cu、Mg和P元素共存;合成网状十字形DNA纳米机器所需的Cu2+、Mg2+和DNA的最优浓度分别为1 mmol/L、100 mmol/L和20 μmol/L;网状十字形DNA纳米机器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具有抑菌能力,存活率分别为39.72%、43.56%和60.57%;网状十字形DNA纳米机器对大肠埃希菌具有聚集作用;细菌膜表面发生皱缩和破损.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网状十字形DNA纳米机器能够聚集大肠埃希菌,能使菌膜表面发生皱缩和破损,具有抑菌作用.

    大肠杆菌纳米机器网状DNA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重症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赖丁香潘云周颖庄丹燕...
    1340-1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经检测重症感染患儿的病原体谱.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症感染患儿212例,对249份样本进行mNGS,分析病原分布特点.结果 212例患儿249份样本中,阳性检出率为49.80%(124/249),其中14例为混合感染,占比6.60%(14/212).mNGS技术检出的重症感染儿童病原体分布显示,革兰阳性菌中最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61%,9/249)、肺炎链球菌(2.81%,7/249)、表皮葡萄球菌(2.41%,6/249);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为产气克雷伯菌(2.41%,6/249)、肺炎克雷伯菌(2.41%,6/249)、副流感嗜血杆菌(2.01%,5/249).真菌最常见为近平滑念珠菌(2.01%,5/249).病毒最常见为人巨细胞病毒(6.02%,15/249),人庖疹病毒1型(1.61%,4/249)和EB病毒(1.61%,4/249).非典型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3.21%,8/249)最为常见.结论 本研究通过mNGS探讨了重症感染性疾病患儿的病原体谱,有助于诊断混合感染或少见、罕见病原感染,可快速、高效确定病原.

    宏基因组分子诊断技术感染病原儿童

    新等位基因A4GALT纯合变异致罕见p血型

    何子毅胡应明罗广平揭小梅...
    1345-1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证者女,33岁,孕妇(孕4产1),前3次均为孕3月左右自然流产,无输血和移植史,第4次孕期临床诊断先兆流产,于2023年6月28日在东莞市中医院妇产科拟行剖宫产,术前备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时发现该先证者血浆中有无法确定特异性的意外抗体,无法找到合适的供者红细胞.血样本遂送至东莞市中心血站输血研究室,本实验室对该先证者采用血型血清学鉴定其红细胞血型表型证实为罕见的p血型,意外抗体特异性鉴定为抗-PP1Pk,先证者基因测序发现为新等位基因A4GALT*(c.100G>A+c.418_428delins)纯合子,推测其引起多肽链 p.Va134Ile 和 p.Gln140Trpfs*73 改变,并导致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失活.同时在家系成员中发现另一个新等位基因A4GALT*c.100G>A,经预测该变异引起的单独p.Val34Ile改变并不影响蛋白功能和酶活性.

    P血型系统抗-PP1Pk基因测序变异

    粪菌移植在恶性肿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范应静修齐
    1349-1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粪菌移植(FMT)疗法已在艰难梭菌感染、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研究显示,FMT可能通过重塑患者肠道菌群组成从而影响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潜在治疗价值.近年来,FMT关键技术,例如洗涤菌群移植、经内镜肠道植管术、孢子移植和手工制备移植,为FMT在疾病治疗中提供更多可能.本文介绍了 FMT的发展现状,FMT关键技术,并对其应用优缺点进行总结,以及重点阐述了 FMT在恶性肿瘤疾病治疗如辅助免疫治疗、化学治疗、手术治疗及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为FMT在该领域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肿瘤粪菌移植肠道菌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