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创伤外科
浙江创伤外科

刘伟国

双月刊

1009-7147

zjcswk@163.net

0571-87783757

310009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88号

浙江创伤外科/Journal Zhejiang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以创伤医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期刊。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等国内外知名检索期刊数据库。本刊宗旨:面向临床、服务临床;面向基层、服务基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频超声在四肢浅表软组织异物诊断和取出术中的价值

    严亚红朱小刚阮小燕王志兵...
    2231-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高频超声在四肢浅表软组织异物诊断和超声引导下取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在本院就诊的32例外伤后四肢浅表软组织异物患者行超声诊断并于超声引导下实施异物取出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合患者外伤史,高频超声对四肢浅表软组织异物的诊断符合率高(92.1%),在高频超声引导下取出异物,成功率高且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高频超声在四肢浅表软组织异物诊断及取出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超声异物浅表软组织四肢

    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郑洋杰胡俏玲陈杰
    2235-2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旨在为临床防治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共110例,根据术后随访12个月是否复发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风险预测危险因素;同时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分析其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本研究纳入行手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共110例,术后随访12个月复发18例,复发率为16.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有无肛瘘手术史、术式、肛瘘内口是否明确及是否定期换药均可能与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肛瘘手术史、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肛瘘内口不明确及未定期换药均是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证实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风险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模型,模型偏回归系数方程如下:术后复发风险Logit(Y)=1.12+2.37×肛瘘手术史+3.04×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2.81×肛瘘内口不明确+4.97×未定期换药;上述偏回归系数模型用于术后复发风险预测效能显著优于单一因素(P<0.05).结论 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与有无肛瘘手术史、术式、肛瘘内口是否明确及是否定期换药等关系密切;而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所构建临床预测模型能够指导医生术前准确筛选复发高危人群.

    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复发危险因素

    临床及影像学模型在肝癌术后早期复发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江强叶鹏俞佩佩
    2238-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模型预测肝癌术后早期复发风险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于本院行手术治疗肝癌患者共133例,根据术后2年内有无复发分为早期复发组和未早期复发组,分析早期复发风险独立影响因素,并进一步评估临床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模型指标风险预测效能.结果 本研究纳入133例肝癌患者术后2年内复发63例,早期复发率为47.3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甲胎蛋白水平、谷草转氨酶水平、血小板计数水平、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及是否合并微血管侵犯均可能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有关(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更长肿瘤最大径和合并微血管侵犯均是术后早期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提取533个影像组学特征后采用LASSO降维及Logistic回归获得动脉期和静脉期CT影像组学最佳特征.采用SVM算法构建基于临床特征和CT影像组学指标的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特征与术前增强CT特征相结合的综合预测模型用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风险预测AUC值最大.结论 临床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模型可独立用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风险预测,且单一类型指标中动脉期特征预测效能优于静脉期特征及临床因素.

    肝癌手术增强CT影像组学复发

    颅内动脉瘤术后炎症因子、凝血指标对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傅颖周叶军张方圆
    2241-2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术后炎症因子及凝血指标对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4年5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13例,按照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有无肺部感染分为93例无肺部感染组及20例肺部感染组,肺部感染患者包含重度感染5例、轻中度感染15例.对比颅内动脉瘤有无肺部感染患者炎症因子(降钙素原、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凝血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不同肺部感染程度患者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用Peason分析法分析颅内动脉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对肺部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 肺部感染组炎症因子及凝血指标均高于无肺部感染组(P<0.05).肺部感染重度组炎症因子、凝血指标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均高于肺部感染轻、中度组(P<0.05).颅内动脉瘤肺部感染患者降钙素原、白介素-6及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降钙素原、白介素-6及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联合检测对颅内动脉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836、0.787、0.814、0.834、0.737、0.838、0.734、0.974.结论 颅内动脉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炎症因子、凝血指标水平显著上升,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术后肺部感染的有效预测因子.

    颅内动脉瘤肺部感染炎症因子凝血功能预测价值

    前列腺电切术中CSEA用于老年患者的效果研究

    王坤陈浩
    2244-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腺电切术中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CSEA)用于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接受前列腺电切术的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CSEA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74.34±36.83)s,明显长于对照组的(30.57±5.84),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h、12 h的VAS评分分别为(2.39±0.53)分、(2.39±0.5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51±0.48)分、(3.51±0.48)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h、12 h的MoCA评分分别为(25.86±0.78)分、(26.37±0.50)分,均比对照组高的(24.91±0.64)分、(25.01±0.69)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85%,低于对照组的15.38%,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腺电切术中采用CSEA对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可缓解术后疼痛,减轻认知功能损伤,且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可靠.

    前列腺电切术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认知功能

    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李斌马强邵天宇
    2247-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对应用于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5年至202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神经内镜组(41例)和开颅组(41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差异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预后情况.结果 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较开颅组明显更高(P<0.05);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比开颅组有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术后4周NIHS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但神经内镜组NIHSS评分改善程度、术后预后较开颅组更佳(P<0.05).结论 神经内镜下脑血肿清除术对脑内血肿的清除更彻底,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

    神经内镜脑血肿清除术自发性脑出血临床疗效神经功能预后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王伟舒刘婧飞李燕
    2250-2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短期预后影响因素,旨在为后续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102例,根据术后3个月预后评估情况分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临床特征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102例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68例,预后不良34例,预后良好率为66.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肿量、有无肺部感染、入院时血压水平、CD3+T淋巴细胞水平、CD4+T淋巴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及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比值可能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短期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肿量、入院时收缩压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比值均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短期预后主要受血肿量、入院时收缩压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比值影响.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预后影响因素

    基底节区脑出血CT定位穿刺微创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手术临床疗效对比

    黄文练云蕾
    2253-2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CT定位穿刺微创清除术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协助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案,提高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住院的7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微创手术组35例,开颅手术组35例,对比两组病人在不同手术方式下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住院周期、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切开率以及康复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等情况.结果 全程治疗观察期满,研究组临床指标、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血肿量,术后血肿残余量、术后尿激酶使用率,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微创手术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住院周期均小于开颅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的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切开率也都低于开颅手术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的生活自理能力也高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CT定位穿刺微创血肿清除手术临床疗效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手术创伤小,手术用时短,术中失血量少,住院周期短,脑神经功能改善显著,独立生活能力提高,有效改善预后,患者及家属满意.

    脑出血基底节区CT定位穿刺微创血肿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手术

    颅脑外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方苏红张芳方美珍余美红...
    2256-2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颅脑外伤术后DVT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且均行手术治疗患者共142例,术后根据超声检查是否并发DVT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术后并发DVT(11例),对照组术后无并发DVT(131例).结果 两组患者中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前平均动脉压、术前GCS评分、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前血小板数值、D-二聚体水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因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CS评分<9分、凝血酶原时间<12 s、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间≥3 h、D-二聚体≥500μg/L均是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时间≥3 h、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凝血酶原时间<12 s、术前GCS评分<9分、D-二聚体≥500μg/L均是颅脑外伤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颅脑外伤患者,临床人员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在早期干预DVT的发生.

    颅脑外伤DVT危险因素

    CT引导下不同进针路径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朱国坤陈军徐嘉学
    2259-2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引导下不同进针路径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7月至2023年10月88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CT-PCNB)的肺部病变患者进行分析,根据进针路径分为垂直床面组(PT组,n=44)及非垂直床面组(NPT组,n=44),对两组穿刺偏倚角度、进针深度等指标进行测量,比较两组穿刺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单次穿刺成功率、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穿刺偏移角度、进针深度、针尖偏移距离相比,PT组更小(P<0.05),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相比,PT组更少(P<0.05);PT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较NPT组20.45%低(P<0.05);PT组单次穿刺成功率为95.45%,较NPT组81.82%高(P<0.05),PT组诊断准确率为93.18%,较NPT组88.64%略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CT-PCNB时,进针路径选择垂直于床面利于减少穿刺针角度偏移及并发症发生,还可缩短穿刺时间,提高单次穿刺成功率.

    CT引导不同进针路径经皮肺穿刺活检效果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