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创伤外科
浙江创伤外科

刘伟国

双月刊

1009-7147

zjcswk@163.net

0571-87783757

310009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88号

浙江创伤外科/Journal Zhejiang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以创伤医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期刊。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等国内外知名检索期刊数据库。本刊宗旨:面向临床、服务临床;面向基层、服务基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胃肠道息肉术后并发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沈丽霞蔡旭华
    498-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胃肠道息肉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到本院就诊治疗的 482例胃肠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根据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分为无并发组(n=467)及并发组(n=1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围术期指标、氧化应激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无并发症组在年龄<60 岁、体质量指数<24 kg/m2、息肉直径<1 cm、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及未患有糖尿病等方面占比高于并发症组(P<0.05).无并发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输液速度均低于并发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 1 d Cor、IL-6 及CR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并且并发组Cor、IL-6 及CRP水平高于无并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较大、体质量指数较高、息肉直径较大、未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术中出血量水平较高、术后 1dCor水平较高及术后 1 d IL-6 水平较高均为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体质量指数、息肉直径、术中出血量、术后 1dCor和IL-6 等指标水平偏高及未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均将导致胃肠道息肉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升高,因此临床上应据此做出相应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胃肠道息肉术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

    经阴道超声血流参数与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术中大出血的关系研究

    陈洁旎周亚萍倪培昀
    501-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经阴道超声血流参数与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患者术中大出血的关系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3 月本院诊治的CSP孕 42 例临床资料为观察组,纳入同期剖宫产术后正常妊娠女性 40 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平均流速(velocity modulation,VM)、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end-diastolic velocity,S/D)、血流指数(flow index,FI)、血管指数(vascularization index,VI)及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 flow index,VFI).结果 对照组RI、PI、S/D值均高于CSPⅠ型与CSPⅡ+Ⅲ型组(P<0.05),Ⅰ型与Ⅱ+Ⅲ型组VM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Ⅰ型组与对照组VI、FI、VFI值低于Ⅱ+Ⅲ型(P<0.05).血β-HC≥4000 U/L组RI值小于血β-HCG<4000 U/L组(P<0.05),≥4000 U/L组VI、FI、VFI值大于<4000 U/L组(P<0.05),且RI、VI、FI、VFI值与血β-HCG值无相关性.VI、FI、VFI值出血量≥200 mL组大于出血量<200 mL组(P<0.05).ROC分析发现,CSP患者VFI、血β-HCG值对术中出血量≥200 mL有预测效能(P<0.05).且VFI值联合血β-HCG值预测术中出血量≥200 mL的预测效能更佳(P<0.001).结论 综上所述,经阴道超声血流参数对CSP有一定诊断价值,对VFI值联合血β-HCG值均偏高的患者建议针对性选择预处理方案.

    剖宫产瘢痕妊娠超声血流参数预测清宫术出血

    严重多发伤后ARDS发生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分析

    薛中杰刘尧贾钟楠罗振伟...
    505-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危险因素及进一步分析预测效能,以便早期识别预后不良高危人群并制定更具针对性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于本院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共 86 例,根据受伤后 7d内是否出现ARDS分为ARDS组(29 例)和非ARDS组(57 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严重多发伤后ARDS发生独立危险因素,描绘ROC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预测严重多发伤后ARDS发生风险临床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重度胸外伤情况、合并颅脑损伤情况、合并休克情况、红细胞输注超过 10U比例、晶体液输注量超过 3L比例、血糖水平、降钙素原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血肌酐水平及血尿素氮水平均可能与严重多发伤后ARDS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 岁以上、合并重度胸外伤、合并颅脑损伤、红细胞输注超过 10 U、高血糖水平及高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是严重多发伤后ARDS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描绘ROC曲线分析上述独立危险因素预测严重多发伤后ARDS发生风险临床效能,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重度胸外伤情况、合并颅脑损伤情况、红细胞输注量、血糖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可用于严重多发伤后ARDS发生风险预测,且以上指标联合预测效能显著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 严重多发伤后ARDS发生可能与年龄、合并重度胸外伤情况、合并颅脑损伤情况、红细胞输注量、血糖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有关;同时以上指标联合在预多发伤后ARDS发生风险方面显示出良好价值.

    多发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险因素模型

    不同时机行显微夹闭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影响

    周雪华钟新发牛焕江
    508-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显微夹闭治疗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3 年 6 月本院收治的56 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夹闭治疗,按照手术时机的不同将之分为两组各 28 例,对照组发病 72h后开展手术治疗,观察组发病 72h内完成手术,对比两组患者认知能力、脑损伤预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相关手术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认知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7、15、30 d观察组患者认知能力评分分别为(22.78±1.44)分、(25.31±2.07)分、(26.33±3.21)分,对照组对应指标水平为(19.31±3.58)分、(22.17±5.16)分、(24.09±4.21)分,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较好的患者为 26 例,占比 92.86%,对照组预后较好的患者为 18 例,占比 6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长指标分别为(76.01±14.86)mL、(3.62±1.27)h、(14.09±2.43)d,对照组对应指标为(74.94±15.17)mL、(3.44±1.45)h、(15.16±2.17)d,经统计学计算得出两组t/P值分别为手术出血量(t=0.267,P=0.791),手术耗时(t=0.494,P= 0.623),住院时长(t=1.738,P=0.088).结论 早期开展显微夹闭治疗,能够提高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认知能力,强化远期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效果显著.

    早期显微夹闭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认知能力脑损伤

    电视胸腔镜精准定位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外伤伴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研究

    张欢潘德光孙泽覃超...
    511-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精准定位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外伤伴肋骨骨折患者复位情况的研究.方法 选择 2018 年 5 月至2023 年 6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76 例胸外伤伴肋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为 38 例,将接受开胸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电视胸腔镜精准定位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两组术式治疗效果和复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临床指标方面,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高,呼吸辅助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胸腔引流量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电视胸腔镜精准定位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手术创伤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快速恢复肺功能指标.

    电视胸腔镜复位内固定术肋骨骨折效果

    联合中间入路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方良陈少杰
    514-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联合中间入路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LCC)根治术对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9 年 4 月至 2023 年 4 月诊治的 54 例LCC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腹腔镜LCC根治术治疗,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A组(28 例)和B组(26 例),前者给予尾侧联合中间入路,后者给予传统中间入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应激反应水平,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B组(P<0.05),两组拔管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癌胚抗原(CEA)、癌抗原 125(CA125)和糖链抗原 19-9(CA19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患者上述肿瘤标志物水平低于B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胃动素(MTL)和胃泌素(GA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中间入路应用于完全腹腔镜LCC根治术中,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胃肠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少.

    中间入路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并发症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侧上肢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研究

    鲁丹鲁妙
    517-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动静脉内瘘侧上肢功能障碍是血透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如何预防是当前研究的工作重点,因此本次研究通过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来做到及早防治,以期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期间 102 例于医院行血透患者的各项资料,统计动静脉内瘘侧上肢功能障碍发生人数,并将其与未发生动静脉内瘘侧上肢功能障碍者的资料进行比较,找出相关影响的因素,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找出血透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侧上肢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特别是高危因素,以便于临床及时管理.结果 102 例血透患者中,发生动静脉内瘘侧上肢功能障碍者为 7 例,发生率为 6.86%.高血压疾病史、内瘘与起搏器同侧、内瘘口钙化为血透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侧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疾病史、内瘘与起搏器同侧、内瘘口钙化为血透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侧上肢功能障碍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 动静脉内瘘侧上肢功能障碍发生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临床需高度重视,尤其是做好高血压等病人的观察,同时在安装内瘘时要注意观察与起搏器同侧者,尽可能地降低动静脉内瘘侧上肢功能障碍发生.

    动静脉内瘘血透上肢功能障碍起搏器高血压因素

    不同手术时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

    韦帅陈栋君
    520-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3 年 6月于本院行CAS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 58 例的临床资料,依据CAS时机不同,分为早期组(2 周内行CAS,29 例)与晚期组(2 周后行CAS,29 例).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 3d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包括脑血流量相对值(rCBF)、平均通过时间相对值(rMTT)、达峰时间的数值相对值(rTTP)]、术后 1 个月脑卒中与症状性脑卒中发生率、术前及术后 3 个月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结果 术前及术后 3d,两组rCBF、rMTT、rTTP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d,两组rCBF水平明显高于术前、rMTT、rTT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 1 个月,两组脑卒中与症状性脑卒中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 3 个月,两组MMSE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两组MMSE评分高于术前(P<0.05).结论 2 周内通过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同 2 周后行CAS无明显差异,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不会明显影响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及智力水平.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并发症

    X线下三角肌结节指数和Tingart指数预测肱骨近端骨折的价值研究

    胡玉丹肖捷虞慧灵朱峰...
    523-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X线下骨质疏松评估参数(三角肌结节指数和Tingart指数)预测肱骨近端骨折(PHF)类型和手术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7 月就诊于本院的因肱骨近端骨折接受钢板复位内固定治疗的 79 例患者数据,根据AO分类系统对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以及骨折类型进行评估,记录入院时X线数据.通过Tingart指数和三角肌结节指数(DTI)评估所有患者的骨质疏松状态,利用Constant评分和对随访X线片进行结局的评估,并研究其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年龄为(69.2±11.66)岁.所有患者的骨质量参数,Tingart指数为(5.8±1.6)mm,DTI值为(1.43±0.17),其中Tingart指数与DTI之间存在相关性(r=0.810,P<0.001).尽管骨质疏松评估参数与年龄和性别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和P=0.023),但不同AO骨折分型与骨质疏松症无关(P>0.05).此外,22 例(27.8%)患者的预后较差,且与年龄和骨质疏松症参数无关.结论 PHF患者的骨质疏松评估参数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但骨质疏松症并不是影响骨折类型和手术结局的主要因素.

    肱骨近端骨折骨质疏松症Tingart三角肌结节指数

    甲状腺结节术前应用针吸检测的诊断价值分析

    潘珏霞钱俊
    526-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术前应用针吸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到本院就诊治疗的158 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术前超声及针吸检测,并以术后病理学检测结果作为"金指标".记录各项检测结果及超声特征,采用Kappa法进行一致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针吸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超声引导下针吸检测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一致性一般(Kappa≥0.4 且<0.75,P<0.05),超声检测与手术病理及超声引导下针吸检测结果相比一致性均较差(Kappa<0.4,P>0.05).超声引导下针吸检测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高于超声检测,特异度低于超声检测(P<0.05).诊断准确组结节最大直径高于诊断有误组,无钙化、内部回声均匀及穿刺针数≤2 方面占比高于诊断有误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结节最大直径较小、有钙化、内部回声不均匀及穿刺针数>2 均为影响超声引导下针吸检测结果有误的相关因素.结论 术前应用超声引导下针吸检测甲状腺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结节最大直径较小、有钙化、内部回声不均匀及穿刺针数>2 均可能影响诊断结果.

    甲状腺结节术前针吸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