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创伤外科
浙江创伤外科

刘伟国

双月刊

1009-7147

zjcswk@163.net

0571-87783757

310009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88号

浙江创伤外科/Journal Zhejiang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以创伤医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期刊。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等国内外知名检索期刊数据库。本刊宗旨:面向临床、服务临床;面向基层、服务基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治疗效果分析

    许丽芬包晓琴郑儿
    1665-1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20 年 7 月至 2023 年 6月收治的被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女性患者 82 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对照组(n=41)的患者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治疗,观察组(n=41)的患者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月经量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和观察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EGF和月经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术后 3 个月的VEGF和月经量均相助高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能够达到临床目的并增加有效率,减少患者月经量和VEGF.

    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治疗临床疗效

    改良前外侧结合内侧入路术式对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

    孙洪浪袁静孟国兴
    1668-1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改良前外侧结合内侧入路术式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3 月本院收治 90 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5)、观察组(n=45).对照组采取传统前外侧入路治疗,观察组实施改良前外侧结合内侧入路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膝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指标中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膝关节功能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膝关节屈曲、伸直角度以及活动范围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合计术后并发症产生概率为 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2.22%(P<0.05).结论 改良前外侧结合内侧入路术,可显著改善患者术中多项指标,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治疗安全性高.

    改良前外侧结合内侧入路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

    二种术式对胆囊息肉患者GAS、IL-6水平的影响

    曾钰张海峰胡霄叶驰华...
    1671-1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胆囊息肉患者GAS、IL-6 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 102 例于 2021 年 1月至 2023 年 6 月在本院进行胆囊息肉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51 例和研究组 51 例.对照组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研究组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疼痛程度;检测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胃泌素(GAS)、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 72 h、5 d,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VAS评分水平、AST、ALT、ALP、GAS、IL-6 水平均得到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分别对胆囊息肉患者进行治疗,能显著降低GAS、IL-6 水平,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恢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息肉胃泌素白细胞介素-6

    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胡丹丹包菁卢向红
    1675-1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本院诊治的 170 例白内障术后资料,经 1 个月随访,术后发生干眼症为观察组共 62 例,术后未发生干眼症为对照组共 108 例.收集两组患者术前 1 d(t1)、术后 1 周(t2)、术后 2 周(t3)、术后 1 个月(t4)的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Schirmer测试(schirmer test,SIT)、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HM)和t4 睑板腺分泌评分、睑脂黏度分级、结膜松弛分级,并对白内障术后发生干眼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观察组SIT、HM、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呈下降的趋势,OSDI、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CFS)呈上升的趋势,对照组OSDI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照组t2 时的SIT、HM、BUT低于t1,OSDI高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单因素分析示,白内障术后发生干眼症与睑板腺分泌评分、结膜松弛分级、睑脂黏度分级相关(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示,白内障术后发生干眼症的危险因素包括睑板腺分泌评分、结膜松弛分级、睑脂黏度分级(均P<0.05).结论 睑板腺分泌评分、结膜松弛分级、睑脂黏度分级是白内障术后发生干眼症的危险因素,术前完善相应检查有利于预防干眼症的发生.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干眼危险因素

    关节镜下单纯内引流与同期囊壁切除在治疗腘窝囊肿的对比研究

    林有斌朱晓影季卫平叶志君...
    1678-1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单纯内引流与同期囊壁切除在治疗腘窝囊肿的对比研究.方法 选取 2020 年 10 月至 2023 年 10 月期间本院诊治的 82 例腘窝囊肿患者作为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 41 例采用关节镜下前方入路同期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内引流治疗,不切除囊壁,观察组 41 例采用关节镜下前方入路同期后内入路囊壁切除内引流治疗,对两组围术期指标、膝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腘窝瘀斑存在时间较对照组高(P<0.05),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较对照组高,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P=0.724).结论关节镜下内引流联合囊壁切除治疗相较于单纯内引流,虽手术时间有所增加,但不会增加住院时间,同时对术后疼痛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改善作用更好,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关节镜下内引流囊壁切除腘窝囊肿围术期指标膝关节功能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郑丹华王娜
    1681-1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颅脑损伤术后肺炎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6 月至 2024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且行开颅手术治疗患者共 148 例.研究人员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肺炎,将 148 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 21 例,为术后发生肺炎患者,对照组 127 例,为术后未发生肺炎患者.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年龄、损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略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发生术后肺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吸烟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肺部病变、GCS评分、急诊手术、气管切开、肠内营养时间、抗癫痫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年龄超过 50 岁、手术时间>3 h、术前GCS评分<8 分、急诊手术治疗、治疗过程中进行切管切开、胃管留置均是颅脑损伤术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超过 50 岁、手术时间>3 h、术前GCS评分<8 分、急诊手术治疗、治疗过程中进行气管切开以及胃管留置均是颅脑损伤术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这些危险因素,需要进行预防干预,降低颅脑损伤术后肺炎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预后.

    颅脑损伤术后肺炎危险因素预防干预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对患者甲状腺激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谢红阳陈彬楼红侃沈维才...
    1684-1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对甲状腺腺瘤患者甲状腺激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4年 1 月本院 86 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甲状腺腺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和B组(行甲状腺腺瘤剔除术),各 43 例,对比两组甲状腺激素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结果 术后 7 d,A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B组T3、T4、FT3、FT4 水平较术前改变不明显(P>0.05);术后 7 d,B组T3、T4、FT3、FT4 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 7 d,A组空腹血糖(FPG)、餐后 2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 2h胰岛素(2 h 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低于术前(P>0.05),B组FPG、2 hPG、FINS、2 h INS、HbA1C、HOMA-IR较术前降低不显著(P>0.05);术后 7 d,B组FPG、2 hPG、FINS、2 h INS、HbA1C、HOMA-IR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明显降低了甲状腺腺瘤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更好改善了胰岛素抵抗,效果佳,安全性更高.

    胰岛素抵抗甲状腺激素血糖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甲状腺腺叶切除术HOMA-IR

    结肠癌肝转移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童澎成钟亚珍
    1687-1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结肠癌肝转移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8 年 3 月至 2021 年2 月收治的 142 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肿瘤细胞有无肝脏转移分为无转移组 37 例与转移组 105 例,同期抽取本院 135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不同分组受检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9-9(CA19-9)、糖类抗原 242(CA242)],肝功能指标[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酸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结果 结肠癌患者的血清CEA、CA19-9、CA242、LDH、GGT及AL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肠癌肝转移组患者的血清 CEA、CA19-9、CA242、LDH、GGT 及 ALP 水平分别为(92.54±12.01)ng/mL、(106.48±13.30)kU/L、(63.99±7.69)IU/mL、(350.26±45.98)U/L、(113.22±14.56)U/L、(200.18±26.55)U/L,高于结肠癌无肝转移组患者的(49.98±4.95)ng/mL、(64.03±7.01)kU/L、(25.04±2.36)IU/mL、(293.08±31.09)U/L、(52.12±7.08)U/L、(125.61±9.24)U/L(P<0.05).结肠癌肝转移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清CEA、CA19-9、CA242、LDH、GGT及ALP水平明显高于结肠癌肝转移预后良好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肝指标指标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可用于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评估.

    结肠癌肝转移肿瘤标志物肝功能诊断预后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术后迟发性出血及影响因素

    章倩周利民
    1690-1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迟发性出血(delayed post-polypectomy bleeding,DPPB)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对 2019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本院收治的121 例行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其DPPB发生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 1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手术,其中 12 例发生DPPB,发生率为 9.92%,出血时间为术后 13 h~186 h,平均(99.62±2.18)h,均行胃镜下止血成功;DPPB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变数目、浸润深度构成比与非DPP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PB组高血压、手术时长、术前服用抗凝、病灶部位、病变最大径、病灶形态、黏膜下层纤维化、术中出血各项构成比与非DPP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早期EGC患者ESD术后有无发生DPPB作为因变量(无=0,有=1),将高血压、手术时长等指标作为自变量,行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手术时长≥90 min、术前服用抗凝药、病灶部位在胃底-贲门、病变最大径≥2 cm、黏膜下层纤维化、术中出血为早期EGC患者ESD术后发生DPPB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容易发生DPPB,其发生原因复杂繁多,高血压、手术时长>90 min、病灶位于胃底-贲门、病变最大径≥2 cm、黏膜下层纤维化、术中出血均为其发生影响因素,临床应引起重视,及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积极预防ESD术后DPPB发生,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早期胃癌术后迟发性出血影响因素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在手外伤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郭征东姚全谷元杰黄显军...
    1693-1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在手外伤患者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19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50 例手外伤患者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划分为观察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和对照组(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各 25例,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62.51±6.75)min、创面愈合时间(14.75±2.33)d、抗感染治疗时间(6.18±1.0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73.82±7.76)min、(16.25±2.41)d、(8.03±1.22)d],观察组治疗费用(0.71±0.05)万元明显少于对照组(0.82±0.05)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相对血流灌注量(70.15±5.38%)和血流速度(36.72±2.59 cm/s)均优于对照组(62.43±5.02%、31.88±2.16 cm/s),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TAM(210.52±10.49)°和握力值(37.18±3.28)kg均优于对照组[(195.23±12.45)°、(32.08±2.79)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在手外伤患者的修复重建中展示了显著的临床优势,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其在不同类型手外伤中的应用效果,为手外伤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手外伤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胸腹带蒂皮瓣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