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岑可法

月刊

1008-973X

xbgkb@zju.edu.cn

0571-87952273

310027

杭州市浙大路38号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学报的前身是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校合并后,为了突出浙江大学的工科优势,改为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稿源主要来之于本校教师、学生、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刊登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工程,信电与电子工程,光电,工业控制,材料,化工,高分子,机械,电机,能源,土木建筑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食品工程、农业工程以及理科方面和交叉学科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子空间加权移动窗主成分分析的全厂流程早期故障检测

    宋易盟宋冰侍洪波康永波...
    2076-2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故障的特征不明显,在全厂流程中比常规故障难检测。为了提高全厂流程中早期故障的检测率和灵敏度,将检测视角由全局转移至局部,提出基于多子空间加权移动窗主成分分析(PCA)的早期故障检测方法。使用结合过程知识和数据驱动的双层子空间划分方法,将过程变量划分到不同子空间中。使用加权的移动窗口增大早期故障的偏移量,将局部离群因子(LOF)算法引入PCA,以便进一步关注数据的局部特征,在每个子空间中建立故障检测模型。通过贝叶斯推理融合法对各子空间的监测结果进行信息融合,获得分布式监测结果。通过工业实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全厂流程中有效提升了早期故障检测的准确率和灵敏度。

    全厂流程早期故障检测两层子空间划分加权移动窗口局部离群因子贝叶斯推理融合

    多源数据驱动的主控式创新框架

    石庆林张凯瑞侯亮郭小暄...
    2084-2095,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设计知识和单源数据驱动的传统需求挖掘方法过于依赖设计经验、需求挖掘不全面、缺乏需求预测等问题,提出新的主控式创新框架。以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为对象,从用户角度对需求进行特征提取及分类;以产品运行大数据为对象,从产品角度挖掘用户需求;运用需求预测理论对未来产品隐性需求进行预测,构建数据驱动的主控式创新矩阵。相较于知识驱动为主的传统市场调研和单源数据的需求挖掘方法,所提框架显性需求挖掘更为客观全面,兼顾未来隐性需求挖掘。以某智能制造企业的迷你打印机为案例,验证了所提框架的有效性。

    多源数据主控式创新在线评论运行大数据创新矩阵需求预测

    基于氦气置换的超大型土工离心机缩比模型温控实验研究

    郑传祥戴煜宸魏双颜加明...
    2096-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常压下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CHIEF)的温控问题,提出以氦气置换机室内空气的温控方法,建立区分不同热源的传热模型,通过降低风阻功率减少源头热量产生。建造CHIEF的缩比模型实验装置(机室直径缩比为 1∶20),分别在空气和氦气介质下测定风阻功率和机室内的温度。实验结果表明,氦气置换空气后,风阻功率降低了 82。4%,机室内的最高温度从 56。4℃降至 32。9℃,机室内的最大温差从 6。8℃降至 4。1℃。传热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气体与机室侧壁面的摩擦产热是造成机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氦气置换后的原型机机室温度可控制在 25。7℃,实现了机室最高温度不超过(40±5)℃的温控目标。

    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CHIEF)土工离心机温控风阻功率氦气置换

    溶液温度波动对动态再生过程的性能影响

    甘建平俞小莉常晋伟黄瑞...
    2104-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晰溶液再生温度波动对溶液再生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再生器的动态仿真模型。搭建溶液再生系统实验台,设计开展溶液再生过程的动态实验,验证动态模型的准确性。通过仿真模拟分析溶液再生温度的平均温度、波动周期与幅值对再生溶液质量分数极差和平均再生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溶液平均温度对平均再生量的影响最为明显,溶液温度波动幅值对再生溶液质量分数极差的影响最大。当溶液温度波动周期为 0。5 h时,平均再生量随波动幅值的增大而增大;当波动周期为 2。0 h时,平均再生量主要受溶液平均温度的影响。再生溶液质量分数极差在温度波动幅值小时随波动周期的增大而增大,在幅值大时随周期的增大而减小。

    溶液再生温度波动动态性能再生量

    凹坑曲率对近壁单空泡溃灭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韩伟郝英剑李仁年任嘉乐...
    21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蚀导致流体机械壁面出现凹坑,影响流体机械壁面周围的流场,使附近的空泡溃灭过程复杂。基于欧拉方法模拟凹坑壁面附近空泡溃灭过程,分析球形空泡在不同壁面曲率下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空泡溃灭时间与凹坑相对曲率呈指数函数关系,与空泡近壁系数呈线性关系且单调递减;空泡射流马赫数与凹坑相对曲率呈线性关系且单调递减,与空泡近壁系数呈线性关系且单调递增;冲击载荷与空泡溃灭时间呈二次函数关系且单调递减,与凹坑相对曲率和空泡近壁系数呈线性关系且单调递减。

    空泡动力学凹坑相对曲率射流速度冲击载荷空泡溃灭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块石形状分类及土石混合体数值模拟

    曾海英叶沛楠金华辉刘京雨...
    2119-2127,2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块石形状特征的数值模型或过于简化块石形状或未进行块石形状的频率统计,为此基于主成分分析算法(PCA)和K均值聚类算法,提出新的建模方法。利用Matlab对土石混合体断面照片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得到块石轮廓样本;对块石轮廓进行形心原点化、长轴水平化、最大极径归一化等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后的块石轮廓向量。分别采用PCA和K均值聚类算法对块石轮廓向量进行降维和聚类,对得到的分类块石形状进行频率统计。建立考虑块石形状分类及频率、颗粒级配、块石倾角的土石混合体随机模型,进行双轴压缩数值模拟,分析塑性应变和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在较高含石量和较大块石粒径情况下比较模型的变形和抗压强度,考虑块石形状的土石混合体模型与传统含多边形块石的土石混合体模型差异明显。

    土石混合体块石形状主成分分析算法(PCA)K均值聚类算法

    纤维改性电磁吸波集料混凝土的吸波特性和机械性能

    朱毓豪杨朝山陈辉国穆锐...
    2128-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通混凝土电磁防护能力弱,传统水泥基吸波材料力学性能不足、耐久性差,为此提出电磁吸波陶粒和纤维组分结合的混凝土设计方法。将碳纤维(CF)、玄武岩纤维(BF)和聚丙烯纤维(PF)作为增韧和改善混凝土电磁参数的材料,在不同纤维种类和体积掺量下,通过实验研究纤维改性电磁吸波集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抗冻性能等机械性能。实验结果表明,3 种纤维均改善了电磁吸波集料混凝土的吸波特性,特别是在高频率Ku波段(12~18 GHz),当反射率小于-7dB时,宽度大幅拓宽,反射率峰值下降明显。BF和PF显著提升了电磁吸波集料混凝土的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BF对早期强度贡献较大,PF在各龄期持续优化强度。3 种纤维均使电磁吸波集料混凝土抗折强度较基础组提高超过 50%,3 种纤维均优化了电磁吸波集料混凝土抗冻性能。试件经历 150 次冻融循环后,较基础组减少质量损失均超过 50%,相对动弹性模量提升了 8%~24%。

    纤维改性电磁吸波集料混凝土吸波特性机械性能冻融循环

    膨胀土流态固化改性试验与配合比研究

    杜建彪罗强蒋良潍曹子奇...
    2137-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态固化改性是弃方资源化新方式,有助于解决道路工程中异形或狭隘空间难以回填压实问题。选取南宁地区中等膨胀土弃方,与水、水泥及标准砂混合配制流态固化土试样并开展室内土工试验,分析掺配比对试样膨胀性、强度、流动度及泌水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样膨胀性由掺灰比和掺砂比决定,受水固比影响小,当掺灰比大于 18%且掺砂比超过 6%时,试样呈现非膨胀特征。无侧限抗压强度主要来自水泥水化作用,随掺砂比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掺砂比上限宜控制在 10%;水固比增加导致强度大幅下降,水固比大于 80%后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强度衰减趋势显著。初始流动度与水固比、掺砂比及掺灰比正相关,受掺灰比影响最小;试样拌合完成后的 90 min是流动度损失的主要阶段,流动度损失率为 23%~32%,随后变化放缓。泌水率取决于水固比,受掺灰比影响较小。基于试验规律,经归一化分析得到膨胀土流态固化改性配合比设计流程。

    膨胀土流态固化土膨胀性无侧限抗压强度流动度配合比

    大流量斜拉压力输水管桥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周敉冯昭张鹏利秦伟...
    2149-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斜拉输水管桥的抗震性能,以某大跨径多塔斜拉输水管桥为对象,根据相似理论设计缩尺比为1∶20 的等代试验模型,开展振动台试验研究。从不同地震波、不同台面输入地面峰值加速度以及空满管工况等多个角度探究斜拉输水管桥地震响应与抗震性能。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大跨径斜拉输水管桥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E1 地震下结构保持弹性;E2 地震下部分钢筋进入屈服,混凝土出现裂缝但结构整体安全。纵桥向地震输入时,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满管工况相较于空管工况的地震响应增幅小于仅采用附加质量模拟水体时的响应增幅;横桥向地震输入时的结果相反。

    斜拉管桥振动台试验抗震性能缩尺模型有限元分析

    考虑站点换乘的地铁多车站接运公交线路优化

    郑好曹弋王珊
    2162-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公交与地铁的有效接驳,提高公交系统接运效率,开展接运公交线路优化研究。考虑多个地铁站与公交站间客流的起点-终点(OD)需求与换乘特性,建立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的目标函数旨在使公交运营成本及乘客出行成本之和最小化,约束条件考虑线路的完整性、路径的合理性;下层模型为客流分配模型,以线路容量、站点换乘构建约束条件。引入精英保留策略,将邻域搜索算法与遗传算法组合,设计模型求解算法。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算法的最小误差为 1。6%,算法效率显著提升;与原公交线网相比,优化后公交载客量提升29%,人均出行成本降低 13%。实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基于系统最优原则,能够对多个地铁站周边的公交站进行统筹优化;优化方案在提升载客率、降低人均出行成本与提高公交系统接运效率方面优势明显。

    路线优化改进遗传算法邻域搜索接运公交站点换乘全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