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陈文兴

双月刊

1673-3851

journal@zstu.edu.cn

0571-86843150,86843152/3151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西区)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浙江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主要内容有纤维与纺织、服装研究与艺术、电子自动化与机械工程、经济研究、基础学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及研究成果为内容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文明理路、建构思路与实践进路

    邹佰峰张会珍
    615-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中华文明特质的现代化,其文化叙事是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独特叙事话语。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内蕴"民为邦本""天下大同""义利相兼""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文明硕果,映射出其独具中华特色的文明理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思路。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传播力,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消弭文化叙事隔阂;着眼策略创新,提升文化叙事实效;优化媒介创新模式,拓宽文化叙事场域,以此扩大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助推中华文明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中国特色

    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意蕴的三维审视

    胡萍陈付龙
    62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时代之问、人类之问的科学回应,在全球化时代其彰显出促进世界历史发展的文明意蕴。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马克思"类"思想的现代诠释,其价值体系全面体现了"类"意识、"类"视角、"类"诉求,深刻把握了在人与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共通"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立足世界历史大势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在交往实践中超越价值观的分歧,打破文明隔阂,是全球化时代下的"文明共同体"。深入挖掘和揭示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理念、本质以及实践维度中与人类文明相契合的内在逻辑,对新时代坚守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

    中间投入品进口对弱势群体就业的影响研究

    刘慧周琼杜文
    629-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中间投入品进口对弱势群体就业的影响机理,对中国制定降低中间投入品进口依赖程度和保障弱势群体就业方面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基于ADB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运用OLS、2SLS和联立方程等方法细致分析中间投入品进口对弱势群体就业的作用机制与渠道,并进一步剖析中间投入品进口的收入差距效应。研究发现:首先,中间投入品进口会抑制弱势群体就业率的攀升,不利于弱势群体福利水平的提升,这也证实了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战略和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其次,中间投入品进口通过提升经济体的技术偏向性和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两个潜在渠道,会抑制弱势群体就业率的提升,上述作用渠道成立的本质原因是弱势群体的技能水平相对较弱。因此,应大力提升弱势群体的技能水平。最后,中间投入品进口会扩大经济体收入的基尼系数,增加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比,降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比。该结论表明,中国的共同富裕发展目标、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自主可控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在经济学逻辑上具有显著的相辅相成功能。

    中间投入品进口弱势群体就业收入差距抑制效应技术偏向性要素资源配置

    居民阶梯水价制度产生节水效应了吗?——来自杭州的新证据

    覃琼霞王维杨永亮
    640-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居民阶梯水价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基于分段约束效用函数的设计思路,利用2012—2022年杭州市居民阶梯水价及家庭户用水量的面板数据,对居民阶梯水价制度的节水效应开展实证研究。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在总体上存在节水效应;分类检验显示,第一阶梯水价是产生节水效应的重要渠道,但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水价均未产生显著的节水效应。多重固定效应分析、随机抽样的安慰剂检验以及内生性检验均证实了基准结果的稳健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在不同规模的用水量家庭和不同区域间呈现差异化特征;分位数回归发现,水价在总样本0。75的分位点上产生节水效应;交叉效应则显示,千岛湖配水工程使阶梯水价制度产生了用水促进效应。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市居民阶梯水价制度产生了一定的节水效应,但是尚未完全发挥节水作用。该研究为城市水价机制改革提供了来自杭州的经验证据,对进一步优化城市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具有一定的政策启发。

    阶梯水价节水效应分段约束效用函数千岛湖配水工程杭州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历程、特点与经验

    罗云郜心瑜
    653-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建设。回顾党的十二大报告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可梳理出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五个阶段的建构历程。随着现代化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出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话语,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概念范畴愈加丰富,建构逻辑愈加合理,建构策略愈加科学,建构方向愈加明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始终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建构

    赣南苏区民俗文化的改造利用研究

    贺俊杰黄柳萍
    660-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赣南地区拥有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山歌、民间戏剧和民间舞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民俗文化改造利用的重要性,成立了专门机构,延揽各方人才,推进这项工作。在山歌、戏剧和舞蹈的改造利用过程中,通过甄别遴选、推陈出新,党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联手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革命化指向的改造,使民俗文化实现了思想内容的升华、审美方式的转换和价值意蕴的重构。改造后的民俗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景象,赢得根据地民众、士兵的追捧和青睐。中国共产党对民俗的利用与改造,契合了农民对于先进文化的需求,有助于根据地开展舆论宣传和革命动员工作,推动了苏维埃政权的建设、扩红运动的开展。赣南苏区民俗文化利用改造的实践探索对于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赣南苏区民俗文化革命动员山歌民间戏剧民间舞蹈

    红色旅游产业与红色旅游专业教育的耦合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王艳娟楼简丹
    669-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旅游产业与红色旅游专业教育的耦合发展是对红色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培养双重需求的主动回应。基于耦合理论分析可知,红色旅游产业与红色旅游专业教育之间密切相关,二者在价值、资源、业态方面均具有天然的内在融合驱动性。目前,全国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与红色旅游专业教育的耦合程度不够充分。以浙江省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红色旅游产业与红色旅游专业教育耦合性欠佳,主要表现为人才"进入率"低、员工专业性低、课程针对性低三方面。鉴于此,应从催化协同育人的顶层供给、激发产教融合的主动性、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这三方面着手,全力推动红色旅游和教育行业的多元融合及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产业红色旅游专业教育耦合发展人才培养浙江省

    以"感性意识"终结"自我意识"——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

    陈永杰张佩颖
    678-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感性意识"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费尔巴哈试图用直观唯物主义反驳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认为黑格尔把活生生的人类历史归结为高度思辨的自我意识的展开过程。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在哲学上的理论贡献,同时弥补了其哲学上的不彻底性——忽视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强调感性直观的本体论地位。马克思主张历史是人类感性活动的过程,意识则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由此消解了自我意识的内在性,与旧唯物主义和思辨哲学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以"感性意识"把握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既扬弃了"感性直观",又彻底终结了"自我意识"。

    感性意识自我意识感性直观感性活动感性

    教育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及应对之策——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视角

    陈群志李月雯
    686-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人工智能在赋能教学的过程中引发了诸多伦理问题。基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分析框架,从"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深入剖析教育人工智能引发的四个典型伦理问题,即数据隐私与安全、算法偏见与公平、技术目的与价值和责任归属与分配。据此,提出要构建全面的数据安全体系,增强算法的透明度与解释力,确保技术应用的人文价值,以及设立综合的责任治理框架的应对之策。海德格尔技术哲学为探索教育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新视角,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策略为技术创新与伦理考量、技术发展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推进提供了借鉴。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数据隐私

    党内巡视巡察制度与国家监察制度衔接协调的建构路径探析

    施翩刘群
    693-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内巡视巡察制度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一项重要战略性制度安排,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规党纪的重要手段,更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同样作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制度措施。随着纪委、监委合署办公的深入推进,探索党内巡视巡察制度与国家监察制度的有机衔接协调,对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有效实现对所有公权的科学有效监督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实现党内巡视巡察制度与国家监察制度的有效衔接仍存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公权监督体系关系尚存漏洞、监督公权之党规国法衔接水平尚待提升、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仍存难题等方面。对此,应通过完善升级监督体系、联结贯通党规国法、织密具体工作流程以建构解决路径,从而使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走向制度化和法治化,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党内巡视巡察制度国家监察制度全面从严治党衔接协调建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