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周国模

双月刊

2095-0756

zlxb@zafu.edu.cn

0571-63732749

311300

浙江临安环城北路88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类和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之一,主要报道林学基础学科、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经济林学、林业工程、森林保护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生物技术、园林学和园艺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问题讨论和研究简报,适当刊登与农林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稿件。是CA,JA,ZR,AGRINDEX,PBA,《CABI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农林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 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文摘期刊和数据库的收录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项近20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喀斯特农田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特征

    吕文强董天燕白富文
    760-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田石灰性土壤二氧化碳(CO2)排放通量对该区频繁发生的干湿交替的响应规律。[方法]以喀斯特农田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2种干湿交替强度(模拟降水量为10和25 mm),以干湿交替循环周期10d为1个循环过程,研究喀斯特农田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结果]干湿交替强度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总CO2排放量(P<0。05)。在2种干湿交替强度下,随着水分施加,土壤CO2排放通量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对于10 mm降水干湿交替强度,不同循环周期下的土壤CO2排放通量和土壤总CO2排放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然而,对于25 mm降水干湿交替强度,大多数循环周期下的土壤CO2排放通量和土壤总CO2排放量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干湿交替多重周期作用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CO2排放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断降低。[结论]干湿交替强度和干湿交替过程是影响喀斯特农田土壤呼吸排放的重要因素。图5表1参64

    喀斯特农田土壤呼吸干湿交替响应

    滇中坡林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对等高反坡阶整地的响应

    王润柳刘欣艺徐其静侯磊...
    769-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等高反坡阶整地对退化坡林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揭示该措施生态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迤者小流域的退化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坡林地为对象,设置等高反坡阶整地1 a样地(1 a)和10 a样地(10 a),以原状坡面(ck)为对照,比较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和酶活性在反坡阶的阶上和阶下及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和30~40 cm)的分布差异。[结果]①等高反坡阶整地显著提高土壤养分质量分数(P<0。05),碳、氮、磷等养分提升达15。3%~236。2%,阶下高于阶上,表层土壤(0~10 cm)增加最明显。②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10 a样地显著高于ck(P<0。05),4种酶活性提升范围在3。7%~587。5%,阶下仍高于阶上,表层土壤酶活性提升显著(P<0。05)o③冗余分析显示:等高反坡阶整地后土壤养分对酶活性的累积解释贡献率升高,ck、1和10a样地分别为68。0%、88。0%和92。7%;反坡阶整地后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正相关关系提高,相关系数范围和达极显著性组数(P<0。01)由ck的0。26~0。99和1组,增至10a样地的0。78~1。00和15组。[结论]退化坡林地实施等高反坡阶整地后,可促进土壤养分蓄积,激发土壤酶活性,增加两者在土壤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中的配合度,最终改善土壤质量。图4表1参35

    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等高反坡阶退化坡林地

    树种重要值、树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氨基糖的影响

    黄海燕唐慧敏金鹭施宇...
    778-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氨基糖是土壤微生物死亡残体的特异性标志物,对土壤碳、氮固存有重要作用。探究树种多样性和优势树种重要值对土壤氨基糖的影响机制。[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为研究样地,采取0~20 cm的表层土壤,测定土壤葡萄糖(Glu)、土壤半乳糖(Gal)、土壤胞壁酸(Mur)及土壤总氨基糖(TA)质量分数,计算样地内树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树种重要值,通过相关分析、冗余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研究确定影响土壤氨基糖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程度。[结果]①土壤葡萄糖、土壤半乳糖、土壤胞壁酸、土壤总氨基糖质量分数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电导率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正相关(P<0。05);②土壤葡萄糖、土壤半乳糖、土壤胞壁酸、土壤总氨基糖质量分数与黑皮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var。mukdensis重要值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葡萄糖、土壤半乳糖、土壤总氨基糖质量分数与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重要值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葡萄糖、土壤总氨基糖质量分数与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重要值均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半乳糖、土壤胞壁酸、土壤总氨基糖质量分数与梣叶槭Acer negund重要值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发现:黑皮油松、蒙古栎不利于氨基糖积累,而黄檗、梣叶槭、金银忍冬、胡桃楸有利于土壤氨基糖的积累。③方差分解分析表明:树种重要值对土壤氨基糖质量分数变化的贡献程度(35。4%)显著高于树种多样性(6。4%)和土壤理化性质(17。2%)。[结论]通过增加梣叶槭、金银忍冬、黄檗和胡桃楸等树种来为维持较高的树种多样性,能更好地促进人工林土壤氨基糖的积累,进而改善土壤碳氮固存能力。图2表7参24

    树种多样性树种重要值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氨基糖

    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

    杨娟刘占军任振强娜荷芽...
    787-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养分循环模式和调节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贺兰山西坡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海拔梯度依次选择荒漠草原(海拔 1 349 m)、灰榆 Ulmus glaucescens 林(1 905 m)、蒙古扁桃 Amygdalus mongolica 灌丛(2 134 m)、油松 Pinus tabuliformis 林(2 150 m)、青海云杉 Picea crassifolia-山杨 Populus davidiana 混交林(2 160 m)、青海云杉林(2 635 m)和亚高山草甸(2 664 m)等7种典型植被类型。每个植被类型设置3个重复样地,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含水率、容重、pH、有机碳、铵态氮、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酶活性(β-葡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蔗糖酶、淀粉酶)进行测定,利用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探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质量分数差异,并分析其影响要素。[结果]0~10和10~20 cm 土层土壤含水率、有机碳质量分数随海拔上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土壤容重随海拔上升在0~10与10~20 cm 土层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全氮、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以及pH在0~10和10~20 cm 土层中随海拔上升无显著变化规律;在不同海拔植被带0~10 cm 土层土壤各酶活性高于10~20 cm 土层;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与β-葡糖苷酶随海拔升高在0~10 cm 土层呈上升趋势,淀粉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在0~10 cm 土层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而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蔗糖酶活性在不同植被带不同土层之间均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显著;在0~10与10~2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全磷、铵态氮、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海拔梯度变化引起贺兰山西坡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变化,进而调控森林土壤酶活性沿海拔及土层分布的变化,其中土壤有机碳、pH及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能较好地解释土壤酶活性的海拔梯度差异。图4表1参36

    贺兰山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理化性质

    晋西黄土区典型植被恢复生态系统各层次化学计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詹紫馨冯天骄梅柏寒王平...
    797-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植被恢复是改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评估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明晰林地植被与土壤的化学元素计量和分布特征,这对合理开展植被恢复类型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晋西黄土区4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辽东栎Quercus mongolica天然林),分别测定乔木层的树枝、树叶、树干、树皮、树根和灌木层、草本层的地上、地下部分以及0~100 cm 土壤各层的碳、氮、磷质量分数,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最小显著差法、冗余分析法等分析植被恢复类型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结果]①相比其他植被恢复类型,辽东栎天然林样地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最高,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8。62±0。78)、(5。91±0。18)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为(3。65±0。36)、(3。54±0。25)t·hm-2。②辽东栎天然林草本层碳质量分数最高,为(552。90±19。33)g·kg-1,氮质量分数最低,为(10。36±0。30)g·kg-1。③植物与土壤的碳、氮、磷质量分数具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辽东栎天然林的土壤碳磷比最高,为15。22±0。28,而刺槐人工林土壤碳磷比最低,为8。28±0。26。④Mantel Test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林中,土壤和植被中的养分相关关系显著(P<0。05),然而在辽东栎天然林中两者相关性相对较小,而且辽东栎天然林的乔木层对土壤和植被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弱。[结论]近自然造林可以提高植被多样性,并提供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图5表2参41

    黄土高原植物器官植被恢复类型生态化学计量

    潜热通量缺失数据插补方法比较研究

    杨强李鑫豪杜韬
    810-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插补方法对生态系统潜热通量(FLE)缺失值的插补精度。[方法]利用涡度相关法于2019年对北京市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FLE与环境要素进行原位连续监测,通过3种插补方法(边缘分布抽样法、线性回归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对FLE缺失数据(0。5 h数据中随机剔除)进行插补,分析实测FLE、插补FLE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3种插补结果均低估了实测FLE,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插补值最接近实测值(决定系数R2=0。40)。实测FLE与空气温度(Ta)、饱和水汽压差(DVP)间均呈指数关系。边缘分布抽样法插补FLE与Ta、DVP间的关系最接近实测FLE,然而3种插补方法都不同程度改变了FLE对Ta和DVP的敏感性。[结论]人工神经网络法的插补结果与实测值最接近,边缘分布抽样法的结果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最接近实测值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因此未来研究应依据研究目的选取合适的插补方法。图5表1参41

    涡度相关潜热通量数据插补落叶阔叶林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与社会公平性研究

    李嘉欣陈兵章银柯洪传春...
    820-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与社会公平性,为提升公园绿地质量、保障弱势群体环境正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杭州市上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手机信令、大众点评、兴趣点(POI)等多源大数据,组建数据库,引入公园质量评价结果、吸引力算法和高斯衰减函数,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步行和公共交通模式下居住小区老龄人口获取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值,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公园绿地的社会公平性差异及其成因。,[结果]①上城区各类公园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值的公园绿地占21。37%。②不同交通模式下的可达性程度差异较大,步行模式下65。98%的居住小区可达性值极低,而公共交通模式下可达性值极低的小区占33。81%;随着时间阈值的增大,可达性均出现高值扩散、低值消退的趋势;2种交通模式可达性均呈现集聚分布,公共交通模式下集聚程度更高。③上城区公园绿地存在社会不公平现象,步行模式下不公平程度最高,公平性低值达74。8%;叠加分析显示:不公平区域集中在上城区中部,呈片状分布。[结论]公园绿地供给与老龄人口需求之间存在不公平现象。将来,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时应提升现有公园绿地服务质量,完善交通网络,适度增加绿地数量和改善小区居住环境。图7表2参36

    公园绿地可达性社会公平性老龄人口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杭州市上城区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响应

    孟雪源陈刚郑志元
    830-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用地结构转变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对编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调整国土资源合理配置有重大参考价值。[方法]利用安徽省太湖县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建立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在600 mx600 m格网尺度下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定量,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聚集特征与冷热点分异规律。[结果]①2000-2020年太湖县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速度总体缓慢,建设用地增长了 1。43%,耕地减少了 1。00%,草地、林地、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建设用地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综合变化指数高于0,全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构正处于成长期;③20 a来,太湖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水域和林地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的贡献率最高;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呈正相关,以低-低聚集区和高-高聚集区为主,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集聚的相关度也随之增加。从冷热点分布状况看,太湖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在总体上呈现"中热北冷,南部冷热分异明显"的分布特征。[结论]太湖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需要关注水体面积保护与南部建设用地扩张两者的土地资源配置优化问题,加强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的提升。图4表7参31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相关性分析太湖县

    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帽儿山森林多源LAI产品重建及融合校正方法

    包塔娜范文义
    841-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现有叶面积指数(LAI)产品大多存在分辨率低、数据异常和精度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某些应用需求。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多源LAI数据的融合方法,以减少不同来源数据的差异并提高产品精度。[方法]以帽儿山实验林场的阔叶林和针叶林区域为研究区,基于2017年的MODIS、VIIRS和PROBA-V的LAI产品,利用多年LAI数据作为先验知识建立LAI背景库修正低质量数据,对3种LAI数据集进行混合像元分解的降尺度处理,基于Sentinel-2反射率产品耦合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算法、LAI动态模型和辐射传输模型进行数据同化,最后对同化后的3种LAI数据进行赋权融合,使用实测数据进行精度评价。[结果]在阔叶林,同化后的MODIS、VIIRS和PROBA-V LAI与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56和0。62,比原始数据提升了 0。57、0。52和0。5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7、0。31和0。14,比原始数据减小了 1。23、1。69和1。06。在针叶林,同化后的MODIS、VIIRS和PROBA-V LAI与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49和0。56,比原始数据提升了 0。52、0。30和0。40;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4、0。28和0。19,比原始数据减小了1。22、0。67和1。35。通过融合方法,阔叶林LAI和针叶林LA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76,比同化后数据的相关性更高;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5和0。13,比同化后数据的误差更小。[结论]通过数据同化提升了 3种LAI产品精度,融合后LAI较同化后单一 LAI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图4表2参30

    叶面积指数(LAI)MODISVIIRSPROBA-V重建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数据融合

    山区县域乡村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

    王杰郑国全
    850-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背景下,探索提升不同地域类型乡村空间活力的具体路径,为乡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浙江省泰顺县为研究对象,从乡村生活、生态、生产活力3个维度系统构建乡村空间活力指数评价体系,应用综合评价法研究乡村空间活力发展的空间差异,利用纵横对比法识别各乡(镇)主导活力和短板活力,探索各类型区差异化提升路径。[结果]①泰顺县乡村空间活力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总体呈"局部高值,北高南低",大部分乡(镇)的活力水平比较低;各项子系统活力不尽相同,乡村生活、生态、生产空间活力分别呈现"局部低值,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局部突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以主导活力和短板活力为划分原则,将泰顺县划分为综合发展型、主导发展型、极化发展型和欠缺发展型四大类,并根据不同地域类型提出活力提升策略:综合发展型应高效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形成强对弱的对点帮扶,联合活化,推进泰顺县乡村空间活力的跨越式提升;主导发展型应发挥自身优势活力整合协调其他活力;极化发展型应在提升主导活力的基础上重点考虑积极探索特色发展道路,补齐短板活力;欠缺发展型应深入挖掘文化、生态等核心资源,明确发展定位。[结论]泰顺县乡村活力水平整体较低,各乡(镇)也有不同的优劣势,体现了活力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征。提出差异化提升路径以期对泰顺县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图2表3参25

    乡村空间活力指标体系共同富裕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