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周国模

双月刊

2095-0756

zlxb@zafu.edu.cn

0571-63732749

311300

浙江临安环城北路88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类和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之一,主要报道林学基础学科、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经济林学、林业工程、森林保护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生物技术、园林学和园艺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问题讨论和研究简报,适当刊登与农林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稿件。是CA,JA,ZR,AGRINDEX,PBA,《CABI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农林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 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文摘期刊和数据库的收录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项近20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5种主要出口竹笋产品碳足迹评估与减排路径分析

    董灵慧毛凤成周宇峰顾蕾...
    887-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竹笋产品碳足迹,挖掘竹笋产品减排潜力,促进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方法]基于2022-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湖州市安吉县的实地调查数据,对5种不同类型的竹笋出口产品(调味笋、手剥笋、笋干丝、水煮笋、鲜食笋)种植、生产和分销阶段进行碳足迹评估,识别碳排放热点,进行减排路径设计,并基于情景假设计算减排量;结合中国2015-2023年竹笋产品出口情况,估算中国历年竹笋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结果]①5种竹笋产品的碳足迹从大到小依次为调味笋(1。387 4 kg·kg-1)、手剥笋(1。010 7 kg·kg-1)、笋干丝(0。927 4 kg·kg-1)、水煮笋(0。324 9 kg·kg-1)、鲜食笋(0。174 8kg·kg-1)。碳足迹构成分析结果显示:5种竹笋产品的碳排放热点主要为农资投入、鲜笋运输、鲜笋加工和附加物投入。②2015-2023年中国的竹笋产品出口平均隐含碳排放为18。482 0万t,平均碳排放强度为0。966 9 t·万元-1。③基于碳排放热点的减排情景设计显示:2023年5种竹笋产品碳足迹平均下降幅度为20。15%。[结论]不同类型的竹笋产品碳足迹差异较大;2015-2023年的竹笋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呈波动下降趋势;综合隐含碳排放强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竹笋产品碳排放热点各有差异,通过减排措施,碳足迹有进一步减排的潜力。图2表7参36

    竹笋产品碳足迹排放热点隐含碳排放减排路径

    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分析

    李文寒柳飞扬张梦顾蕾...
    898-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期制定种植业固碳减排方案,促进浙江省种植业低碳绿色转型。[方法]基于浙江省种植业的能源投入数据,使用碳排放系数法评估2006-2021年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结合对数平均权重迪氏指数模型(LMDI)对种植业碳排放变化进行驱动因素分析,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40年的种植业碳排放量。[结果]①2006-2021年,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年际变化率为-1。80%,累计碳排放总量为1。29亿t;2006-2012年,碳排放量缓慢上升,2012年达到峰值后急剧下降,平均每年下降2。94%。②浙江省种植业的碳排放量呈现中部高南北两侧低的分布格局,中部地区的杭州、金华与台州是浙江省的主要碳排放地区,碳排放量占全省的39。86%。③种植业生产效率提高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碳减排起到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数量增加及农业生产结构上升是引起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引起的碳排放变化量占比为41。58%。④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22-2040年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呈持续下降趋势,2040年的碳排放量下降至2021年的37。20%,其中杭州、嘉兴、绍兴及金华下降幅度最大。[结论]浙江省种植业已实现碳达峰。为保证未来碳排放持续下降,应重点关注农业生产技术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过程中合理施用化肥,提高种植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化现代化,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图4表2参37

    种植业碳排放时空变化驱动因素碳排放预测

    当前农产品碳标识实施困境及推广路径探讨

    黄炜张虹影肖相泽林朗...
    909-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农产品碳标识能够促进农业领域精准高效降碳,支持农业生态价值实现,创新农业收入模式,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在中国,农产品碳标识的实施探索起步较晚,政府顶层指导不足,有必要加快实施进程。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农产品碳标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一方面,农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力薄弱,核算标准未健全,数据基础单薄,导致核算结果不完整和不一致,可比性也很低。另一方面,农产品碳标识实施驱动力不足,农业生产者认知、能力及动力有限,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不强,相关标准、制度未建立健全,导致核算和认证结果的可信度都有限,资金等要素保障也尚未落实。农产品碳标识应用推广的主要路径包括:①从加快制定核算标准,夯实数据基础,推动标准、数据、结果等的全方面国际互认等,提升碳足迹核算能力;②建立健全碳标识相关制度,包括认证制度及要素支持相关制度;③从开发绿色消费场景、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加大碳标识推广力度。图2表1参45

    农产品碳达峰碳中和碳足迹碳标识

    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碳汇时空演变及对极端降水的响应

    杨宁馨毛方杰杜华强李雪建...
    919-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模拟并分析浙江省丽水市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演变趋势,揭示其对极端降水的响应机制,为丽水市森林固碳潜力时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样地调查、遥感观测、InTEC模型,模拟3种气候情景(RCP2。6、RCP 4。5和RCP 8。5)下1979-2079年丽水市森林NEP时空格局,分析极端降水时空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极端降水对NEP的影响。[结果]①1979-2015年丽水市极端降水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未来气候情景下除RCP 2。6之外,RCP4。5和RCP8。5极端降水量、频率和强度仍持续增加,其中莲都区、缙云县以及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地区极端降水事件上升趋势较强。②1979-2015年森林NEP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18。44 g·m-2·a-1。2016-2079年,3种气候情景下森林NEP均呈下降趋势,但碳汇总量呈上升趋势,最大NEP累积达10。97 Pg。③1979-2015年极端降水对NEP产生积极影响,2016-2079年除RCP 2。6影响不显著,其他2种情景下极端降水对NEP均产生消极影响,但RCP 8。5情景下极端降水较RCP 4。5对NEP的影响更小。[结论]丽水市森林碳汇能力较强,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仍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然而极端降水对NEP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图5参22

    极端降水森林碳汇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InTEC模型浙江省丽水市

    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典型林分空间结构综合评价

    袁梓馨郭秋菊艾训儒姚兰...
    928-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综合评价湖北省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林分的空间结构,确定影响该区域林分结构的主要因素,为精准提升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var。sinensis人工林和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人工林实测样地数据,选取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密集度等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应用单位圆综合评价体系对4种典型林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林分中随机木个体的占比均为最高,不同大小比数等级林木比例整体上接近。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中林木整体呈现随机分布(角尺度均值为0。492),林分混交良好(混交度均值为0。747),但优势不明显(大小比数均值为0。497),林冠连续覆盖(密集度均值为0。941),资源利用率高。其他人工林分也呈现随机分布(角尺度均值为0。505~0。514)或轻微聚集分布(角尺度为均值0。529)的趋势,混交程度均较低。有部分林木表现出一定优势,在杉木林中最为明显。3种人工林中鹅掌楸人工林林木处于很密集(密集度均值为0。768)的状态,而杉木(密集度均值为0。557)和柳杉(密集度均值为0。563)人工林林分处于较密集状态,林木还有一定生长空间。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数显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0。600)林分状态优于杉木林(0。583)、柳杉林(0。521)和鹅掌楸林(0。487)。[结论]同一区域不同起源的林分结构存在差异,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的空间结构优于杉木、柳杉和鹅掌楸人工林。图2表6参37

    金子山国有林场林分空间结构结构参数单位圆法综合评价

    结合背负式激光雷达和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的云南松单木胸径和树高提取

    许珊珊李常春张超
    939-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基于背负式激光雷达(BLS)和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ULS)技术获取林分三维点云的优势,利用LiDAR360 MLS和LiDAR360软件实现单木胸径和树高的精准测量,确定效果较优的单木分割和提取方法。[方法]以云南省富民县罗免乡6个半径为15。0 m的圆形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天然纯林样地为例,采用最近迭代点算法(ICP)融合BLS和ULS点云,利用LiDAR360 MLS和LiDAR360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去噪、点云分类、归一化和单木分割,并提取单木胸径和树高,利用线性拟合方法建立实测值与估测参数的相关关系,评价胸径和树高的估测效果。[结果]LiDAR360 MLS基于深度学习分类相较于LiDAR360基于高程信息分类,提取的株数信息更符合实际,BLS和融合点云单木提取株数一致,召回率均达100%。ULS通过种子点进行单木分割,效果较好,准确度、召回率和F测度分别为94。59%、88。98%、91。70%,但受冠层连通性影响,仍存在一定的欠分割和过分割情况;基于BLS胸径提取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ERMSE)分别达0。904和2。046 cm,基于BLS树高提取的R2和ERMSE分别为0。791、1。173 m。融合点云受树干周围离散点的影响,胸径提取效果相对BLS效果较差,R2和ERMSE分别为0。881和2。284 cm,但融合点云冠层和林下信息较完整,树高的估测精度较BLS高,R2和ERMSE分别为0。933、0。812 m。[结论]由于工作原理上的差异,ULS和BLS技术分别在获取冠上和林下点云方面各具优势,融合两者可达到互补的效果,能够更加精细地反映森林空间结构,实现胸径和树高的高精度提取。图5表3参28

    背负式激光雷达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单木分割云南松

    2种水分条件下华北落叶松林的林下日蒸散量变化差异

    韩新生王晓王彦辉李振华...
    949-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土壤湿度对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下日蒸散变化的影响,为理解林地蒸散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及制定林水协调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设置了遮断降水输入(防水处理)和自然降水输入2种处理,人为加大土壤湿度梯度,分析2种土壤湿度条件下气温、太阳辐射、降水量等因子对林下日蒸散量的影响。[结果]在8、9、10月,自然降水的林下日蒸散量分别为67。06、36。32、29。49 mm·d-1,防水处理分别为54。22、20。07、11。35 mm·d-1,各月自然降水下的日蒸散量均大于防水处理。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日蒸散量随时间进程总体呈逐渐减小趋势,且自然降水下波动大于防水处理。8-10月,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日蒸散量差值总体呈先升后降的波浪状变化,比值总体呈逐渐升高的波浪状变化;在8、9、10月,各日自然降水日蒸散量与防水处理日蒸散量之差的均值依次为0。41、0。54、0。59 mm·d-1,比值依次为1。29、1。91、2。74。随潜在蒸散增大,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日蒸散量差与土壤体积含水量差的比值逐渐增加。土壤湿度对林下蒸散的影响在日潜在蒸散量小于3 mm·d1时较小,在大于3 mm·d-1时增大,在大于5 mm·d-1时增大极为明显。[结论]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蒸散影响因子大致相同,区别为自然降水的林下日蒸散量更多受降水影响,而防水处理则更多受土壤湿度影响。未来应增加多个土壤湿度梯度对林下蒸散差异的影响研究。图7表1参28

    水分条件林下蒸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半干旱区

    坝上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层水文效应

    蔚阿龙温慧丛日春侯美娟...
    959-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坝上地区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区,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层的水源涵养能力可以为该区域植被的恢复、经营以及水土保持提供依据。[方法]在张家口市和平林场内选择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林(杨桦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白桦林(落桦混交林)4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法测定凋落物层的各项生态水文指标。[结果]①不同森林凋落物层厚度在32。0~62。0 mm内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落桦混交林、华北落叶松林、杨桦混交林、白桦林。②白桦林和杨桦混交林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率、有效拦蓄率大于落桦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林,其中白桦林最大,分别为231。15%、207。60%和172。94%;华北落叶松林最小,分别为208。92%、170。29%和138。95%。③4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层的生物量为8。27~23。33 t·hm-2,最大持水量为18。96~49。71t·hm-2,最大拦蓄量为16。73~39。05 t·hm-2,有效拦蓄量为13。90~31。56t·hm-2,基本规律为华北落叶松林>落桦混交林>杨桦混交林>白桦林。④4种森林凋落物层持水量与浸水时长符合对数函数关系(R2>0。94);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长符合幂函数关系(R2>0。92)。[结论]华北落叶松林单位质量下的凋落物层吸持水性能低于白桦林,但综合考虑凋落物生物量后,其持水和拦蓄水总量显著高于后者,综合水源涵养能力强。图5表3参38

    坝上地区森林类型凋落物水源涵养

    大别山北缘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耦合关系

    夏霁晖冶佩霞杨海张圣全...
    970-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大别山北缘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变异,研究叶功能性状指标之间的耦合关系,为解析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大别山北缘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种常见的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常绿、落叶、乔木、灌木)的叶片,测定其叶绿素含量(以SPAD表示)、干鲜比、氮质量分数、磷质量分数、钾质量分数、氮磷比、叶面积、比叶面积共8个叶功能性状指标,分析了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相关性。[结果]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常绿和落叶树种的叶片SPAD、氮质量分数、磷质量分数、钾质量分数、叶面积和比叶面积之间差异显著(P<0。05);乔木与灌木树种的叶面积、氮质量分数、磷质量分数、钾质量分数、干鲜比与氮磷比差异显著(P<0。05)。部分叶功能性状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叶片氮、磷质量分数与钾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氮质量分数与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面积与叶片氮、磷、钾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比叶面积与叶片氮、磷、钾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磷、氮、钾质量分数是较为重要的叶功能性状指示指标,可将30种木本植物归为4个功能组,且第1和第2主成分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5。2%和12。8%。[结论]叶功能性状指标在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叶磷、氮、钾质量分数是指示性指标,且与叶面积显著正相关。图4表1参28

    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生活型大别山北缘

    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林下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

    南国卫王静慧秦淑莹韩磊...
    978-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恢复年限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林下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指数,探讨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陕西省子长市不同恢复年限(7、12、22、45 a)的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林下草本层的物种组成进行调查,采用冗余分析(RDA)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不同恢复年限刺槐的草本植物共有55种,分属18科,优势种主要为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Graminae和豆科Leguminosae植物,整体表现为多数优势种属于少数科,而少数弱势种属于多数科的特征。北艾Artemisia vulgaris、青蒿A。caruifolia、铁杆蒿A。gmehinii等蒿类植物具有较高的重要值。②刺槐林林下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随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恢复年限显著增加了刺槐林林下草本层的地上生产力(P<0。05)。③土壤铵态氮、土壤有机碳、土壤水分和土壤全磷是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铵态氮、土壤粉粒则是影响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的主要因素。[结论]刺槐林林下草本层在不同恢复年限表现出不同的物种多样性特征。蒿类植物在各个恢复年限均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均受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影响。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未来的造林实践中要注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平衡,增强人工林生态系统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图2表2参31

    不同恢复年限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