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业科学
浙江农业科学

孟智启

月刊

0528-9017

zjnykx@126.com

0571-86404055

310021

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浙江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浙江农业科学》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33-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28-9017,创刊于1960年,是全国创办较早的农业科技刊物之一。《浙江农业科学》系“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和方阵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浙江农业科学》主要报道农业科研新成果和新产品、国内外最新实用技术和农业发展动态信息,内容包括粮、棉、果、蔬、油、麻、植保、农业工程、蚕桑、畜禽、微生物以及农药、化肥、农业设施等新产品介绍,园林工程、高产栽培(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等等。 《浙江农业科学》一直坚持高水准办刊,近年来增加了对效益农业的报道,刊物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紧扣效益农业主题、具有较好的导向性。目前开设的栏目有园艺与特产、粮油作物、环资与检测、贮藏与加工、专题与综述、植保技术、畜牧与蚕桑、信息技术、种子专栏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覆膜栽培下甘薯的干物质积累特性

    翟稳熙李向岭杨晴王健...
    48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覆膜栽培下甘薯的干物质积累特性和增产效果,研究于 2021 年在河北秦皇岛卢龙县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卢选 1 号和济薯 25 为试验材料,以不覆膜栽培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比较分析甘薯在覆膜与不覆膜栽培下蔓长、干物质积累特性、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甘薯在覆膜栽培下地上部茎蔓生长较快,生育前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较快,生育后期向块根转移较多。甘薯在覆膜栽培下块根膨大早、膨大快,块根干物质积累出现双峰曲线。甘薯全株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 Logistic 模型,覆膜栽培下的甘薯进入干物质快速积累期更早,干物质总积累量更多,地上部茎叶干重与块根薯块干重比值(T/R 值)在多数时间段低于不覆膜栽培。甘薯单株薯块数增多,单株薯重增重,大中薯率提高,小薯率降低,增产效果明显。综上可知,覆膜栽培能改变甘薯的干物质积累特性,提高产量。本研究为甘薯在覆膜栽培下的生产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甘薯覆膜干物质产量

    衣藻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王彦钦李武阳孟宪刚罗光宏...
    497-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胁迫是植物面临的最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对农业生产而言,研究生物肥料对盐胁迫下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藻类生物肥料对盐碱土壤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其对盐胁迫下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鲜有报道。以德巴衣藻(Chlamydomonas debaryana)藻粉作为生物肥料,通过实验模拟在高盐胁迫环境下,向小麦幼苗沙土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衣藻藻粉(0。25、0。5、1。0、2。0 g·L-1),并测定了小麦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离子平衡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盐胁迫使小麦根长、茎长、干重和鲜重等各项指标均受到显著抑制,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添加不同浓度衣藻藻粉后,小麦根长、茎长、干重和鲜重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增长,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降低。相关分析表明,衣藻藻粉能够促进小麦生长,显著改变小麦生理指标,提升其耐盐性。综合比较,1 g·L-1 藻粉处理组效果最为显著。

    盐胁迫小麦衣藻藻粉生理指标

    3种缓控释肥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辛海滨杨绪清徐瑞衡王颖...
    505-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生产节本、增产、增效的应用效果,探索不同的施肥模式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研究不同缓控释肥在江都区小麦生产中的配套应用技术,以中筋小麦品种扬辐麦 4 号为材料,分别选用 3 种小麦缓控释肥,设置 2 个播期,进行了缓释肥不同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产中缓控释肥有缓、控释放养分的能力,可改变传统的多次施肥习惯,3 种缓控释肥作基肥与追肥二次施用,合理配比均可省工节本,增产增效。在等氮的前提下,缓控释肥+尿素基施、复合肥+尿素孕穗期追施比常规施肥增产增效,不建议缓释肥在小麦生产中一次性基施,虽可省工,但不节本,由于小麦生育期长,后期肥效接不上,易缺肥早衰,影响产量。在适期播种中汉枫缓控释肥增产增效最明显,汉枫缓控释肥+尿素基施、复合肥+尿素孕穗期追施处理,产量第二,效益第一;在晚播中,茂施缓控释肥增产增效略胜汉枫,茂施缓控释肥+尿素基施、复合肥+尿素孕穗期追施处理,产量第一,效益第一。不同播期在等氮量的前提下,基肥用缓控释肥与速效尿素配比施用,可明显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缓控释肥小麦播期产量效益

    不同播种方式与施肥水平对青稞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周喜荣刘梅金徐冬丽王国平...
    513-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甘青系列青稞品种在等量施肥条件下对宽幅匀播和常规条播的响应机制,试验采用播种方式与施肥水平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 2 种播种方式和 5 个施肥水平,合计 10 个处理。结果表明:常规条播能够提高甘青 9 号基本苗、分蘖数、株高指标,而宽幅匀播可增加甘青 9 号穗长。宽幅匀播能够整体提高甘青 9 号旗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反之,常规条播降低了甘青 9 号旗叶蒸腾速率。相比于常规条播,宽幅匀播能够有效提高甘青 9 号产量、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而有效穗则是常规条播高于宽幅匀播。综上,在等肥条件下,宽幅匀播能够明显提升甘青 9 号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产量,利于旗叶光合吸收与合成。

    甘青9号播种方式施肥水平

    聚氨酯包膜型缓释肥对婺城地区双季稻产量及化肥利用率的影响

    蒋敏华丁懿李宽孟浩然...
    52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测土配方技术,根据土壤供肥能力、水稻需肥规律及目标产量等,采取以土定产、以产定肥、施用缓释肥等原则,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基础上,探究聚氨酯包膜型缓释肥对婺城地区双季稻产量及化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早稻全肥处理目标产量为 6 000。0 kg·hm-2,实际产量为 6 405。0 kg·hm-2,化肥利用率分别为氮 44。9%、磷 25。2%、钾 49。1%;晚稻全肥处理目标产量为 8 250。0 kg·hm-2,实际产量为8 707。5 kg·hm-2,化肥利用率分别为氮 43。6%、磷 27。8%、钾 51。6%。聚氨酯包膜型缓释肥是一种优良的缓释肥,施用聚氨酯包膜型缓释肥双季稻氮磷钾平均利用率分别达 44。3%、26。5%和 50。4%,建议施用聚氨酯包膜型缓释肥替代普通复合肥。

    双季稻缓释肥化肥利用率

    杂交晚粳稻新品种的灰色综合评判筛选

    张建英朱国富
    525-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 30 个杂交晚粳稻新品种进行单晚栽培筛选,并用灰色综合评判法对 8 项性状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甬优 1540、甬优 12 等 10 个品种的灰色综合评判值(G)>0。65,为优等品种;甬优 69、甬优 15 等 11个品种的 G介于 0。60~0。65,为良等品种;甬优 7826、甬优 1516 等 9 个品种的G<0。60,为差等品种。据此,提出甬优 1540、甬优 12、甬优 7850 等 10 个综合性状优良品种可在浙北嘉兴生产应用。

    杂交晚粳稻新品种灰色综合评判筛选

    稳定性氮肥对甬优15经济性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张怀杰胡铁军许熔熔
    531-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减少氮肥的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对稳定性氮肥"易及氮"与常规尿素的追肥对比,以及不同氮肥用量的对比,探索新型氮肥替代尿素追肥是否能保证水稻高产,同时探明施用不同的氮肥后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全氮的变化情况。试验分为稳定性氮肥和尿素的追肥对比试验以及稳定性氮肥不同用量试验两个部分。结果表明,等量的稳定性氮肥追肥效果不如尿素,增量 20%施用可一定程度地增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稳定性氮肥施用量 624 kg·hm-2 时分蘖最快,产量最高,利用率也最高,同时相对尿素而言,保持土壤氮素平衡的作用更好。

    稳定性氮肥产量肥料利用率土壤全氮

    温州市鲜食玉米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肥效试验研究

    黄业昌曾玮邓力章康玉柳...
    536-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指导温州市鲜食玉米科学合理施肥,提升生产效益,研究开展"3414"田间肥效试验,发现不同土壤条件下,影响产量的关键肥料因素不同,开展鲜食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意义重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保障基础产量和提升产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生产中尤其要注重有机肥和普通化肥的配合施用。本地区肥料施用效益较高,但在实际生产中要避免唯产量论,需追求收益最大化,在确保最佳收益水平下,减少肥料用量。根据模型,本研究 2 个试验点每 667 m2 最大效益值分别可达到 3 285。59、3 129。29 元,鹿城区相应氮、磷、钾最佳施肥量为 22。40、15。56、26。68 kg,文成县相应氮、磷、钾最佳施肥量为 26。25、15。98、19。50 kg。结合土壤肥力情况,整体来看温州地区每 667 m2 施用N 25 kg、P 15 kg、K 25 kg,即N ∶ P ∶ K为 1。67 ∶ 1 ∶ 1。67,作为基础施肥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鲜食玉米产区土壤成分进行施肥量调整,可以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指导。

    鲜食玉米测土配方施肥产量收益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谢小聪郑晓康徐欣欣李小丽...
    541-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浙南地区黄红壤土玉米有机肥替代化肥方案,进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田间试验分别设置不施肥处理(CK)、氮磷钾肥处理(NPK)、磷钾肥处理(PK)、15%基施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处理(T15)、30%基施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T30)处理。结果表明:与 NPK 处理相比,T30处理的秸秆产量降低 17。11%,T15 和 T30 处理的籽粒氮含量分别降低 16。73%和 17。83%,T15 和 T30 处理的籽粒吸氮量分别降低 15。00%和 20。30%,T30 处理的秸秆吸氮量降低 31。75%,T15 和 T30 处理的氮素内部利用率分别提高 23。10%和 28。61%,T30 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降低 24。61%。本研究表明,有机肥氮替代 15%~30%化肥氮可保持玉米不减产,提高土壤肥力和氮素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适宜在浙南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有机肥替代化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

    温州地区赣无油茶含油率及脂肪酸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梁文杰
    545-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康养产业的发展,茶油作为符合健康标准的食用油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为了解温州地区引种的赣林系列油茶品种赣无 1、赣无 2 的成熟期含油率及脂肪酸成分变化,研究测定 6 个不同时间点油茶的鲜果重、出干籽率以及茶籽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等指标。结果显示,赣无 1、赣无 2 油茶鲜果重随着时间的延迟呈降低趋势,而出干籽率则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步降低,而淀粉含量则逐步升高,脂肪酸含量则先逐步上升,随后基本稳定。2 个品种的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 4。49 和 4。51 g·kg-1,均达到了良种标准。茶油脂肪酸中硬脂酸、油酸含量随着时间的延迟逐步升高,亚油酸、α-亚麻酸含量则随着时间的延迟逐步降低。

    油茶含油率脂肪酸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