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气象
浙江气象

黎健

季刊

1004-5953

zj_hcx@sina.com

0571-87073693

310008

浙江省杭州市钱江路139号

浙江气象/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Meteor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以促进我省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宗旨,以学术为主,兼顾气象事业方方面面,是融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季刊。可供气象、农林、水文、地理、民航、海洋、环保、地质等部门的科技人员阅读,亦可供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浙江省两次梅汛期切变型大暴雨过程分析

    胥晓津严睿恺黄新晴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浙江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FNL 1°×1°网格点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6月30日(简称"6·30"过程)、2022年6月20日(简称"6·20"过程)两次梅汛期暴雨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水汽输送、动力机制、等熵位涡等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降水落区相似,暴雨中心在浙西地区,但"6·20"过程暴雨区范围更广、暴雨中心雨量更大、小时雨强更强.(2)两次过程类型都属于低涡切变型,低层都有西南急流,浙西南处于急流轴顶端,但"6·20"过程的动力抬升条件更好,低涡发展高度更高、强度更强,西南急流更强,中低层上升运动和近地面辐合也更强.(3)两次过程均有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但"6·20"过程的水汽通量极值更大,且各层极值位置更为一致,中低层水汽辐合、中高层水汽辐散均更为明显.(4)"6·20"过程的中低层上升运动和近地面辐合更强.(5)两次过程在中低层(315K)和高层(345K)等熵面上均有一定的高值区,"6·20"过程中低层等熵位涡高值区范围更大、强度更强,高层等熵位涡高值区更靠近浙江省,且在两个层次的等熵面上均有明显的冷空气下滑和风速辐合,因此"6·20"过程雨量和小时雨强极值更大.

    梅汛期暴雨等熵位涡

    浙北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空报原因分析

    邱吉东沈易安奚雷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各种常规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全球大气和陆面再分析产品(CMA-RA)的0.25° × 0.25°再分析资料,回顾了 2022年6月14日雷暴大风过程的预报思路,并诊断分析了空报原因.结果表明:(1)实况副热带高压位置相比于模式预报明显偏西,阻隔了水汽输送;低层湿度条件差,潜热不足,不利于强对流的发生;高低层形势配置差,700 hPa及850 hPa没有明显系统,同时模式预报有利于强对流的"前倾槽"形势并没有在实况中出现;不稳定能量相比于模式预报低;模式预报的上下层冷暖平流的配置在实况中也没有出现.(2)面对分歧较大的模式预报以及偏重的上级指导预报,预报员主观订正能力有限,过分依赖模式预报和指导预报.(3)预报员应增加多元资料分析,根据上游天气实况,及时订正更正预报结论.

    雷暴大风空报诊断分析

    2013-2022年金华地区旅游气象适宜性分析

    韩芙蓉蔡晓冬鹿翔刘圣楠...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3-2022年金华地区59个气象站的气温、湿度、风速等逐日气象资料,计算分析了温湿指数(THI)、风效指数(WEI)、人体舒适度气象指数(BCMI)和旅游气象指数(TMI)的时间演变特征,并利用Arc-GIS分析了不同地形下的旅游气象适宜性.结果表明:THI、WEI、BCMI和TMI与地形高度具有较一致的对应关系,总体地形高度越高,THI、WEI、BCMI、TMI等级越低.不同地形下THI、WEI、BCMI总体呈单峰形分布,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TMI呈现M形分布.从旅游舒适期来看,低丘平原春夏季舒适期为3月上旬至6月下旬;秋季舒适期为9月上旬至11月下旬.低山山地春夏季舒适期为3月中旬至7月上旬;夏秋季舒适期为8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中山山地舒适期为3月下旬至11月下旬.金华地区旅游气象资源可分为春秋季休闲型、夏季避暑型、冬季观赏型3类,3类不同地形下景点均属于春秋季休闲型,北山站等中山山地兼属于夏季避暑型和冬季观赏型.

    旅游气象指数旅游资源时空分布

    生态价值转化中的气候价值核算与实现——以丽水为例

    胡佳邓霞君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丽水作为亚热带地区的浙西南丘陵山区,在工业经济时代缺乏天然地理优势.然而复杂的气候区位及地形地势,造就了丽水独特的生态优势.水、气、风、光、冰雪、物候等景观丰富多样,"夏有凉风冬有雪".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生态优势,如何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是当前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要义之一.丽水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正积极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努力推动生态价值产业化、传统产业生态化,实现从生态资源到生态产品到生态产业到经济价值到民生福祉的良性循环,并因地制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获得了一些经验.但同时,在生态价值转换中,存在许多难点和困境.如产业面窄而散,生态价值的GDP估算量化难等问题.如何充分发挥丽水在气象生态价值工作方面的既有优势,从更深层次挖掘生态中的经济价值,为丽水在后工业化时代寻找发展渠道,作者就此作了一些思考和总结,可以为丽水或其他有类似困境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天然氧吧生态价值气候资源价值转化

    杭州亚运公众气象服务系统移动端的设计与实现

    张眉王伟张珏张旗...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供全方位的杭州亚运气象服务保障,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围绕浙江省气象局保障杭州亚运会重点工作任务,充分调研亚运服务的具体需求,统筹和利用现有的气象预报产品和服务资源,基于阿里云服务进行前后端分离的模块化架构设计,研发了多源数据集成、功能模块丰富、多场景化服务的杭州亚运公众气象服务系统移动端,建成"场馆预报""观赛指数""交通气象""我看亚运""志愿者助手"5大应用服务场景,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开闭幕式、场馆观赛、天气预警、公众出行、气象科普以及其他相关亚运专项服务信息,并通过浙江省气象局"智慧气象"APP和"浙江天气"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系统的建设可为未来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系统的研发提供可灵活配置、持续迭代的技术框架支撑和数据接口服务,对浙江省气象局气象保障服务的技术积累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亚运会公众气象服务系统开发

    基于WebGIS的实时规划路径气象服务系统

    王伟李俊徽陶慧青陈冲...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移动端实时出行交通安全服务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ebGIS的实时规划路径气象服务系统.基于高德引擎的实时线路数据、用时数据以及浙江省气象格点产品,动态匹配各个路段对应时次的格点预报产品,基于高影响因子阈值,通过混合空间分析技术确定各路段抵达时次的气象风险等级,实现途经点气象风险等级,沿线气象预警提示,接入亚运场馆信息进行亚运气象服务.利用高德JS API、HTML5、Jquery等开发技术进行系统实现,提供便捷可靠的出行气象安全服务.该系统已接入浙江省智慧气象APP中,并作为独立模块投入使用.

    交通气象WebGIS路径规划亚运气象

    2022年台汛期汤浦水库抗旱防汛调度气象服务实践与思考

    张珏王晨迪薛振宇方勇...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出梅后,浙江省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绍兴市汤浦水库旱情从2021年秋季开始发展,至2022年8月已为严重干旱,但在其后的半个月内汤浦先后经历第11号台风"轩岚诺"和第12号台风"梅花"的连续影响,出现旱涝急转的险情.浙江省气象部门围绕汤浦水库抗旱、防汛、蓄水3个关键调度目标,基于精细化气象数据信息、数字化水文气象平台、高效有序的决策服务,提供了及时精细的专项服务,成功完成了该次台汛期对汤浦水库的气象保障工作,防灾减灾效益显著:(1)干旱发展时期通过人工增雨作业增加水库蓄水量约170万m3;(2)"轩岚诺"台风影响时充分发挥气象信息提前量优势,协助水库拦蓄全部来水,有效缓解前期旱情;(3)精细加密的气象预报服务协助水库在"梅花"台风影响期间及时调整防汛和收尾水调度方案,为下游减轻防台汛压力,保障了枯水期的城市供水、灌溉等需求.

    干旱台风水库气象服务

    一次人工影响天气协同作业试验及其效果分析

    冯晓钰马宁姜舒婕周志斌...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2023年8月19日金华人工影响天气(简称人影)作业队在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技术指导下,开展的一次协同作业试验,介绍了试验作业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方案设计、跟踪监测、作业指挥等环节,并结合雷达回波、雨量时序和雷达定量降水预报(QPF)等气象资料开展作业分析和效果评估.分析了影响区和对比区的回波高度、回波强度、雨量等要素差异.结果表明:该次作业时虽然回波主体未在火箭直接催化范围内,但在催化高度背景风场上下游效应"运输"作用下,将过量催化剂带入影响区,产生消减雨效应,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指出了该次省市县级协同作业中还存在的不足,为今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监测、指挥、作业及评估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人工影响天气消减雨试验效果评估省市县级协同

    浙江省春季两次超级单体致雹过程对比分析

    陶俞锋朱宪春吴福浪肖王星...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浙江省自动站数据及宁波市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对2019年3月21日和2020年3月21日发生在浙江省境内的2次超级单体风暴的环境条件、雷达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9风暴产生于高空急流轴右侧和低层切变线相重叠的区域,为"上干下湿"的层结配置;2020风暴发生在高空急流右侧和低空急流左前侧相重叠的区域,表现为"干—湿—干"的配置.两次风暴0~6km的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维持和发展,同时适宜的0℃和-20 ℃层高度有利于降雹.2019和2020风暴持续时间均超过3.5h,产生了冰雹和破坏性大风,雷达图上均呈现出钩状回波、中气旋、"V"形缺口和三体散射现象;距离高度显示器(RHI)图像上表现出典型的高悬强回波、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值1~2个体扫后出现快速增大、然后减小的现象可以作为冰雹预警的指标之一.

    超级单体冰雹雷达特征VIL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