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杂交水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

袁隆平

双月刊

1005-3956

jhybrice@2118.cn

0731-82872961

410125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

杂交水稻/Journal Hybrid R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杂交水稻领域内唯一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技术刊物。刊载内容涉及到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全部环节,融学术性、技术性、普及性和信息性于一体。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钙镁水滑石施用量对湘南双季稻镉积累转运特性的影响

    袁帅何明娟崔璨韩羽...
    10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轻度镉污染双季稻田钙镁水滑石的最佳施用量,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株两优819、晚稻品种湘晚籼13号和玉针香为试验材料,2020年在湖南省衡阳县轻度镉污染稻田(0.3 mg/kg<土壤全镉含量<0.6 mg/kg)开展大田试验,比较研究钙镁水滑石不同施用量处理(0kg/hm2,Ml;早稻基施1 500 kg/hm2,M2;早稻基施2 250 kg/hm2,M3;早稻基施3 000 kg/hm2,M4)下水稻镉吸收、积累、转运及分配情况.结果表明,施用钙镁水滑石可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各品种各处理的土壤有效镉含量呈现M1>M2>M3>M4的趋势,低镉积累品种(株两优819、湘晚籼13)的土壤有效镉含量整体上高于高镉积累品种(陆两优996、玉针香);施用钙镁水滑石能显著降低水稻各部位镉含量和积累量,且镉含量与积累量随钙镁水滑石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低镉积累品种各部位镉含量和积累量低于高镉积累品种;施用钙镁水滑石显著降低水稻各部位的镉富集系数,但对水稻镉转运系数和分配系数无显著影响.综合考虑不同钙镁水滑石施用量处理间的水稻镉含量和积累量的差异显著性、降幅效果与经济效益,湘南轻度镉污染稻田以选用低镉积累品种配合基施钙镁水滑石2 250 kg/hm2较为适宜.

    钙镁水滑石湘南双季稻镉含量镉富集系数

    施氮量与肥料配比对水稻群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刘风石爱龙祝海竣段玉婷...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Y两优911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施氮量(N1、N2、N3分别为120、180、240 kg/hm2的纯N施用量)为主区,肥料配比(F1、F2分别为1.0∶0.5∶1.0、1.0∶0.6∶1.2的氮磷钾配比)为副区,研究施氮量与肥料配比对水稻群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各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CK)增产52.81%~81.53%,N3和N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N1,F2与F1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N2F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9.04 t/hm2,与N3F2和N3F1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N2F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在齐穗期和乳熟期分别比其他处理高7.52%~106.50%和5.88%~122.77%,各处理的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在齐穗期至成熟期均以N3F2、N3F1、N2F2处理较高;群体生长率在乳熟期至成熟期以N2F2处理最高.综上,N2F2处理更能有效控制群体生长,获得较高的群体质量,达到节肥增产的作用.

    水稻施氮量肥料配比产量群体生长率

    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双季稻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王忍黄璜陈灿陈慧娜...
    127-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双季稻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设置稻鸭共作、稻鱼共作、稻鳅共作3种模式,并以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每季选用2个水稻品种,早稻品种为常规稻中早35、杂交稻陆两优996,晚稻品种为常规稻中早39、杂交稻深优5438,通过双季稻大田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双季稻土壤养分含量、水稻生物量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鸭、稻鳅共作能显著提高早、晚稻成熟期土壤有机碳含量,稻鸭、稻鱼共作能显著提高晚稻成熟期的土壤碱解氮含量,稻鸭、稻鳅共作能显著提高晚稻成熟期的土壤速效磷含量;稻鱼共作能够显著提高杂交早、晚稻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稻鳅共作能够显著提高杂交晚稻深优5438的实际产量(较CK增产18.0%),稻鸭共作能够显著提高晚稻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和实际产量(中早39、深优5438分别较CK增产11.1%和19.1%).综上,稻鸭共作模式能够显著增加双季稻成熟期土壤有机碳含量、晚稻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晚稻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和实际产量,适宜在双季稻区推广.

    生态种养双季稻土壤养分产量

    不同头季施氮水平下菌根共生稻的再生能力与产量形成特征

    何颖韩瑞才杨宙朱珊...
    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赣菌稻1号(菌根共生稻品种)和中早35(受体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N1 112.5 kg/hm2、N2135.0 kg/hm2、N3 150.0 kg/hm2),比较不同头季施氮量下菌根共生稻与其受体品种的再生能力和产量形成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与中早35相比,赣菌稻1号在不同施氮处理下的根系伤流量和再生力均处于更高水平,尤其在常规施氮处理(N3)下,赣菌稻1号的根系伤流量和再生力分别比中早35高17.30%和8.31%;头季稻中,赣菌稻1号N1、N2、N3处理下的干物质量较中早35分别高6.33%、5.67%、5.75%,再生季分别高25.21%、19.43%、12.11%;赣菌稻1号N1、N2、N3处理的头季稻产量较中早35分别高2.81%、3.07%、5.28%,再生季分别高14.64%、19.62%、14.97%.综上可知,在头季高氮条件下,菌根高效共生水稻品种根系活力强,能够促进水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保障地上部干物质量的积累和有效穗数的增加,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再生力,特别是再生季,菌根共生稻的生长和产量优势愈加明显.

    菌根共生稻施氮水平再生力产量

    气候变化对世界水稻单产的影响

    蔡承智陈金燕张林莫洪兰...
    13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61年以来数据,运用ARIMA-TR(自回归单积移动平均.趋势回归)模型预测2030年前世界水稻平均单产与最高单产,用2020和2021年实际单产检验预测信度,运用GS(灰色系统)模型验证预测效度,并运用一元回归模型分析全球平均气温和陆地降水变化对世界水稻平均单产和最高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世界水稻平均单产的ARIMA(1,1,1)模型RMSE(均方根误差)值大于TR二次方模型,世界水稻最高单产的ARIMA(1,1,2)模型RMSE(均方根误差)值大于TR二次方模型,即均以TR模型预测值作为ARIMA-TR模型的预测结果;2030年世界水稻平均单产将达5 195 kg/hm2,最高单产将达10 269 kg/hm2,前者达后者的50.6%;全球变暖对世界水稻单产的影响为负,其中对平均单产的负面影响小于最高单产;全球陆地降水量变化无明显升降趋势,对世界水稻单产的影响为正,其中对平均单产的正面影响略高于最高单产.该结果意味着气候变化促进世界水稻平均单产与最高单产差距将逐渐缩小.

    气候变化世界水稻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