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社会科学
浙江社会科学

俞伯灵

月刊

1004-2253

zjsk@vip.163.com

0571-87053204

310025

杭州市省府大院二号楼

浙江社会科学/Journal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发表国内外社科工作者的优秀成果,也是反映浙江社科学术研究动态的窗口。注重探讨现实中的一些重大的焦点式的理论问题,力求体现学术性、时代性和探索性的特点。自创刊以来,质量稳步上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作为修饰词的"中国式":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和意涵

    郎友兴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界已经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包括内涵、特征、意义等作了较多的分析,但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由"中国式"和"现代化"两个组合而成,其核心在于作为修饰词的"中国式",需要从"中国式"角度加以理解、阐释.本文从作为修饰词的"中国式"角度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及其意涵."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的提出,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与定型,蕴含着出现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进步及其论证

    张彦陈炜枫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既是一个具有历史确定性的命题实践,又是一个关涉价值认知的实践命题.对该命题的道德论证,涉及前提批判、过程反思、结果评估;对该命题的进步论证,涉及横向类型和纵向历史的双向比较.中国式现代化或许就是这样一种道德进步的现代化方案,它不仅在同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传统现代化比的对之中显扬,也在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链和人类道德历史序列之中开显.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原则,又体现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前提,消弭"物的现代化"与"主客颠倒"困境,以"公平正义"为执行原则,规避"资本不公"问题,开创更接近人的解放状态的人类文明形态,彰显符合"真正人的道德"的道德进步.道德进步现象奠基于底层伦理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建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伦理与"独立自主"的实践伦理,从而开辟一条摆脱现代化普遍主义幻境与独断伦理困局的自主实践道路,构筑了世界现代化的先进范例.

    中国式现代化道德进步唯物史观价值排序

    文明的求索:晚清民国思想史中的现代化理论

    高力克
    2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是晚清民国思想史的主旋律.鸦片战争以降,古老的中华农业文明遭遇发轫于西欧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挑战,中国在文明冲突中通过文化传播而采纳融合现代文明.面对现代文明转型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代代民族精英对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改革实践和思想探索."洋务"、"富强"、"维新"、"新民"、"革命"、"文明"、"新文化"、"西化"和"现代化"这些新观念的递嬗,呈现了晚清民国思想史上早期中国现代化理论形态的曲折演进.从晚清"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潮,到20世纪30年代思想界对"文明"与"文化"、"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分辨,表征着中国早期现代化理论形态的趋于成熟.

    现代化文明思想史洋务西方化

    政府大数据思维下宏观调控的理论分析

    何大安许益怀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宏观调控是政府为解决信息不完全导致市场失灵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信息不完全的问题,这些技术正在驱动着政府运用大数据思维进行宏观调控.我们分析政府大数据思维及大数据思维下的宏观调控,首先要在理论上解读信息和大数据的关系,其次是说明政府大数据思维的形成过程,再次是解说政府宏观调控的操作程序和过程,最后对政府大数据思维下的宏观调控效用进行评价.大数据思维的本质仍然是因果思维,但大数据时代的因果逻辑思维模式与工业化时代的因果逻辑思维模式不是一回事.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行为主体,从大数据思维进入大数据分析这一过程,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可考虑从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相互融合的角度对其逻辑分析框架展开探讨.有了这样的逻辑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描绘出政府对未来数字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有可能展现的一般图景.

    大数据大数据思维宏观调控互联网人工智能

    地方政府债务与企业专业化分工:基于微观视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张陈宇王茜茜
    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产品内贸易的主要实现形式,专业化分工是企业参与"双循环"的重要微观基础.中国信贷市场的"地理分割"容易使地方政府债务阻碍企业的标准化融资,进而对企业专业化分工造成不利影响,但仅从标准化融资视角出发可能会忽略供应链融资的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标准化融资和供应链融资的双重视角,发现在理论上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既可能阻碍企业标准化融资、抑制专业化分工,也可能激活企业供应链融资、促进专业化分工.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抑制了企业专业化分工.影响机制检验证实了标准化融资渠道和供应链融资渠道并存,但过高的前期成本导致供应链融资渠道受阻.本文研究表明降低前期成本是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抑制企业专业化分工问题的重要思路.

    地方政府债务专业化分工前期成本

    劳动法制定中的体系化与法典化

    董保华
    6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法制定中的体系化与法典化是两个互相有联系的不同命题.法典化取决于法与法律有机体的关系,具有对外封闭与对内自洽的属性,通过对法国与俄罗斯两部劳动法典的历史溯源,可以看到劳动法并不必然与法典化相联系.体系化取决于法与社会有机体的关系,主要反映社会化的要求,具有对外开放与对内多元的特点.社会有机体是按问题与对策的逻辑生成的,契约社会、团体社会、福利社会的分层关系是关注重点,应然的社会政策法涉及三种权力与三种权利的关系.劳动法能否转化为劳动法典,取决于法律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相互关系,两个有机体的重合部分也成为法典化与体系化聚焦点.社会化与法典化的良性关系是劳动法典产生的前提,目前我国尚未达到这一条件.劳动法典编纂要向后代负责,要防止将阻力当作助力、限制条件当作促进条件来理解的现象.

    劳动法典法律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秩序法管制法

    裁量基准二阶构造的法理展开

    刘义
    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的高阶立法主要是一种框架秩序,行政机关制定和适用裁量基准时享有二阶裁量空间,裁量基准兼具法制定与法适用的双重属性.但是,上位法规范和一般法原则仍对这种二阶裁量有框架拘束力,故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的统合法理是"行政自主与法律拘束的统一".这一法理既是行政裁量之治的核心要义,也是司法监督执法裁量理由的基本准据.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都是我国裁量基准的载体,但目前规范性文件趋同化程度较高,宜加强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表达,形成层级裁量基准体系.

    行政裁量裁量基准行政自主法律拘束地方政府规章

    实在论还是观念论?——从关联性提问法看梅洛—庞蒂哲学

    杨大春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洛—庞蒂以一种含混的姿态超越实在论与观念论之争.他的早期哲学以知觉现象学的名义一般地探讨人与世界的实存关系,围绕本己身体、身体主体等重要概念从不同角度对知觉与被知觉世界框架的系统描述体现出强烈的关联论色彩.作为强关联论者,梅洛一庞蒂早期哲学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解决有别于早期现代哲学中的独断/素朴实在论者和弱关联论者,不同于处在从早期现代哲学向后期现代哲学转换进程中的思辨观念论者,区别于后期现代哲学的其他强关联论者和当代哲学中的超强关联论者.

    梅洛—庞蒂实在论观念论关联论关联性

    本刊声明

    《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
    101页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嬗变及其核心问题意识

    夏莹
    10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理论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诞生所带来的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的扬弃.彰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面向资本主义批判过程中的理论得失,其中将对经济结构的批判转向了对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是其理论在当代失去批判的根本原因.基于此,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判路径:其一,建立在"需要体系"基础上以劳动和资本的对抗为核心展开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逻辑成为显性逻辑后由"欲望体系"所构筑的主体生成性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发展新形态的同步演进,不仅体现出批判理论面对资本逻辑试图保持的自觉意识的抗争,也为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向资本逻辑所展开的批判带来了更多借鉴和思考.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