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宗教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宗教学研究
宗教学研究

卿希泰

季刊

1006-1312

zongjiaolll@163.com

028-85412221

610064

成都市望江路29号

宗教学研究/Journal Religious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宗教学专业学术性期刊。内容以中国道教研究为主,兼及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中国民族民间宗教及其他宗教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出西安咸阳成任墓东汉金铜佛像研究

    崔梦泽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陕西省咸阳市出土了两尊东汉时期的金铜佛像,这两尊独立的佛像表明东汉时期长安地区已经有了正统的佛像崇拜和佛教信仰.同时,重新审视东汉时期出土的佛教题材的艺术品,发现它们不仅表达了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中国人对于佛教的不同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一种世俗化的信仰方式.

    延熹佛像正统化世俗化

    竺道生早年的顿悟思想——以《注维摩诘经》为主

    周志诚尹邦志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竺道生以其"大顿悟"义而彪炳史册.后世人多就《涅槃经》"佛性论"来谈竺道生顿悟义,固然有利于深中肯綮,但也容易忽视道生顿悟论的丰富性.道生接触佛性思想是在418年6卷《大般泥洹经》译出之后,此时的顿悟思想可名之"佛性顿悟说".然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了顿悟思想.道生在长安求学鸠摩罗什期间注疏《维摩诘经》的过程中,基于大乘"实相"观和"理"范畴提出了不同于"小顿悟"说的"大顿悟"义.此大顿悟以不二法门为原则,以实相为依归,可称之为"实相顿悟"说.

    竺道生实相顿悟《注维摩诘经》

    唐宋时期英禅师纪事的仪式性质与文本衍变

    李芳瑶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禅师施食饿鬼"是传世水陆文献中十分重要的叙事环节,也是学者论证水陆法会在唐代就已存在的重要论据.本文首先根据唐宋时期非水陆文献的相关记载质疑"英禅师施食饿鬼"所采用的仪式为水陆法会,其次尝试讨论其中的仪式更可能是民间荐鬼仪式.再结合最早记载英禅师事的《两京新记》和同时期史料,论证此纪事文本的形成源于隋至唐前期都城长安的地域文化,最后讨论文本在唐宋间的衍变.

    英禅师水陆法会荐鬼仪式《两京新记》

    以医为业,以僧为生:宋元时期涉医僧人的社会活动

    王大伟
    9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元时期有非常多的涉医僧人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们行医时接触的阶层范围极广,是一个特殊又活跃的群体.围绕这个群体,不仅有医术的流传,还有政治、慈善、神异等多种类型事件或故事发生.这些僧人实际形成了以医为业,以僧为生的生活样态.围绕着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宋元社会中,除了普通医生群体以外的医僧群体,他们的人生、生活、技术构成了一个有趣又鲜活的宋元时期僧众生活图景.

    宋元时期涉医僧人社会活动

    晚明临济宗禅僧密云圆悟及其对天主教的批评

    陈伟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晚明佛教与天主教的辩论中,享有盛名的云栖祩宏和蕅益智旭颇受关注,但前者说理单薄,后者则未能基于佛教义理展开辩论.相反,学界甚少关注的同时期临济宗禅僧密云圆悟在其《辨天说》中,自觉站在佛教立场,综合运用佛性论、唯识学等多种佛教义理进行辩论,其说理态度平和、论证深入,在对天主教的批评方面,实更能代表晚明中国佛教的立场与水准.以密云圆悟师徒为代表的禅宗僧团注重法脉传承,极大地推进了佛教复兴运动,对明清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晚明临济宗天主教密云圆悟《辨天说》

    现代佛教文学的契理契机——以佛教小说真实观的建构为例

    王丛阳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佛教小说是佛教文学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分,它是僧尼、信众的作家意识与信徒意识相博弈的结果.20世纪初,作为宣传工具的现代小说进入僧尼、信众视野,成为宣扬佛法、革新佛教的全新手段.然而小说尚虚构、佛教戒妄语,创作小说有悖于戒律.于是僧尼、信众在教义范畴内进行主动调适,建构起独特的小说真实观,以此来消除破戒所招致的指责及内心的惶恐.佛教小说在20世纪初的发展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佛教"契理契机"的原则.

    佛教小说真实观契理契机

    禅宗视域下的审美客体

    段玉明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禅宗审美客体名曰"外境",落脚于"一真法界"后,即不再有纯粹的审美客体.就其随缘生灭义言,外境都是真如本体一念无明的变现——万法即真如,现象即本体;就其不生灭义言,真如本体具有不生不灭、不缠不缚、自在无碍、离垢无染种种德性."尽是真如"语境下的外境,无不蕴藉着真如本体的某种或多种德性.若能领悟此之德性,外境即会带给禅宗僧人一种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

    审美客体禅宗外境真如本体

    唐代道士题壁诗创作探论

    张谦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者的主体身份往往支配着文学创作,道士的宗教身份造就了诗歌创作的仙道底色.与文人题壁诗相比,唐代道士题壁诗呈现出诗歌书写重理性认知和修行境界、题壁动机的宗教意味浓厚、题壁对象以有助于生命超脱的处所为主等题写特征.唐代道士题壁诗蕴涵着多元的宗教情思,主要表现为弘道劝度的诗学宣扬、山水精神的生命体悟以及羽化成仙的诗意追寻.唐代道士的题壁诗创作在反映道教重塑信仰神圣性、丰富道观的仙道内涵并促进后世体认与书写、体现佛道调和并拓展道教诗歌的美学境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研究道士题壁诗,是考察宗教、诗学与文化之间融通与互动的独特视角.

    道士诗人题壁诗仙道宗教情思诗学

    宫观山志所见骈文的景观抒写与道性体悟

    徐东哲蒋振华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宫观山志是一种渊源久远的道教方志文献,由唐代至民国,其体量不断积累发展,时至今日已颇具规模.与传统地方志书不同,宫观山志以道教"洞天福地"观念为渊源,以"一切有形皆有道性"思想为统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理脉络文化.通过考察宫观山志内保存的骈文文本,可发现其骈文在景观抒写中,注入了道教独有的景物情思与道性体悟,将情、景、理高度融合,以景观寓道性,以道性感人心,最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至境.宫观山志之骈文充分体现出道教从"道性"视角对景观的观照,以及对"洞天福地"灵性的独特认知.

    宫观山志骈文道性景观文学

    论明代滇僧游参内地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陈文博何孝荣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是明王朝在西南边疆进行文化经略的重要切入点.明太祖制定的佛教政策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汉传佛教在云南的传播.洪武时期,官方出于经略西南的政治考量,认可和支持滇僧到内地的游参活动,将元代已有的滇僧内地求法巡礼活动予以制度保障与政治便利.明代滇僧游方省外,求法、弘教于内地,这种跨省域佛教交流推动了汉传佛教在边疆地区的发展,云南丛林也藉此构建并强化了与明廷的政治联系及与内地的文化联系,折射出明代边疆民众对内地文化认同不断强化的历史趋势.

    滇僧游参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