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宗教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宗教学研究
宗教学研究

卿希泰

季刊

1006-1312

zongjiaolll@163.com

028-85412221

610064

成都市望江路29号

宗教学研究/Journal Religious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宗教学专业学术性期刊。内容以中国道教研究为主,兼及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中国民族民间宗教及其他宗教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民国巴蜀道教界的爱国救亡活动

    杜阳光
    77-79,8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和抗战等原因使巴蜀道教发展严重式微,有志之士开始主动探寻道教的现代化转型之路.他们将出世间事业与世间事业化而为一,在坚持自救自养的同时,务求利国福民.为此,巴蜀道教界投身爱国救亡活动,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慈善救济等方面都作出了力所能及的重要贡献.巴蜀道教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有国以护教,有教以固国,国与教相维系而不可分离"的发展理念,这是民国时期道教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缩影,也是近代中华民族爱国救亡运动中的精彩华章.

    民国道教巴蜀道教慈善救济爱国救亡

    隋至唐中期佛教僧众天文活动研究

    杨剑霄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隋与初唐时期,天文学进一步被认定为王官之学而禁止私习.但民间天文学的传播却途径多样.官私在不断博弈中实现天文知识的交流融合.首先,以七曜问题为线索可知,佛教天文学虽源自印度社会,却浸染了西域等地区的文化元素,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传入中国.其次,佛教在民间社会的强大影响力又令这种域外天文学与地方社会高度融合,形成了具有日常生活属性的中国化知识.从该时期佛典的翻译与使用中就可窥探天文知识的具体流传情况.最后,对于佛教僧众在天文活动中是否具有主体性的问题,从官私系统的互动中可以发现,佛教僧众在两个系统的夹缝中,始终未进入官方天文学的正统之中,但却通过密教天文与本土传统天文融合的方式,保持了主体性与民间影响力.

    佛教天文学一行七曜

    信仰、权力与阶层:唐刻房山石经《大般若经》中的政治景观

    管仲乐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刻房山石经《大般若经》的刊镌,幽州社会官僚、僧侣、世俗家庭等阶层皆有参与,不但是一次规模弘大的宗教活动,亦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景观".一方面,基层社会通过家庭、社邑等形式联结并开展活动,有助于民间秩序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地方官员将石经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沟通与维护同中央的关系,并对地方风俗与秩序进行了有效调节.不但展现了中晚唐时期唐廷在维持河北地区的稳定上付出的努力,也反映了幽州地区从地方到国家治理的社会图景.

    房山石经《大般若经》幽州政治景观

    "焰口施食"仪式中如来名号的考察——以扬州天宁寺施食经幢为例

    张梦妍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梳理"焰口施食"文本脉络的基础上,以扬州天宁寺保存的施食经幢为出发点,考察作为仪式核心环节的如来名号问题,探讨其文本依据与科仪传统.基本证实经幢中七种如来名号来自禅宗日诵的"蒙山施食"内容,而七种真言则来自《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由于经典依据的矛盾,刻写者直接挪用科仪中的"甘露真言"充作"甘露王如来"真言.施食经幢说明焰口施食的广泛信仰,促使禅宗也参与相关法事以满足民间需求.在实用与需求的立场下,仪轨文本的学术准确性和历史正统性都是可以让步的.

    焰口施食如来名号天宁寺经幢

    游观般若与儒释一贯——以契嵩诗为中心

    王连冬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教契嵩于北宋反佛浪潮高涨时力倡儒释一贯,其诗题材以游观山水为主,贯通禅理,阐扬儒释一贯.本文通过语境建构的方式来展现理解契嵩诗意的一般图景;呈现契嵩诗中游观山水的人与事,反映儒释一贯的活动和话题;分析契嵩的用典技法,说明契嵩借古讽今,诠释儒释一贯的历史反照;解析契嵩诗的语言特色,揭示契嵩以诗文阐发儒释一贯的写作愿望.将契嵩的诗歌与佛学的内在因缘放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脉络中来看,也正是佛教中国化、佛教化中国的体现.

    契嵩游观儒释一贯

    中国民间龙女形象的佛教文化溯源

    刘怡凡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受人喜爱的形象,她不仅作为胁侍与善财童子一同出现在观音菩萨的造像中,也同时以善良美丽的仙女形象出现在各种传奇小说、雕塑作品中.龙女在佛教文献中原本具有可变化为人、与人通婚然受龙类业报之苦等多种形象,但传入中国后经过文学创作的再加工,民间龙女形象脱离了佛教众多的龙女原型,趋向完全正面的女性形象.通过梳理佛教文献可以还原出龙女形象在中国的原型及变形.

    龙女佛教文化民间文学

    《宗教学研究》再次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

    张晓粉
    118页

    汉传佛教医药慈善事业在南洋的传承与发展

    李铁华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药慈善是汉传佛教弘法利生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佛教文化跨国与跨地区交流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往来于祖居地和南洋各地的僧医转道、常凯、寂晃等,联合当地僧俗信众创办了施诊所、医院、安老院和流动医疗队等医药慈善机构和组织,面向贫困阶层开展了大量施医赠药活动.这些医药慈善活动既是佛教适应在地化发展的重要产物,也是对民国时期国内佛教界开创的医药慈善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反映了海内外汉传佛教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的一个侧面.

    汉传佛教医药慈善南洋僧医人间佛教

    南诏大理国道教医药养生文化探微

    颜文强寸云激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东汉末年道教传入云南以来,道教对云南的影响日渐深远.唐宋时期,作为地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南诏大理国,已对道教医药和道教养生术进行了应用与实践,主要表现在道教药方、外丹丹药、道药朱砂以及导引养生术、内丹养生术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诏大理国医学水平的提升,客观上也为中华医药养生文化在西南边疆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南诏大理国道教医药道教养生

    清代云南永昌地区的文昌信仰——以田野所见清代碑刻为中心

    杨荣涛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是文昌信仰深入民间社会的鼎盛时期,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亦深受文昌文化的浸润影响.笔者在云南保山田野调查发现的三通清代碑刻,反映了清代文昌信仰在云南永昌地区传播并对地方社会产生深入影响的实况.清代云南永昌地区文昌信仰传播地域广泛且从厅、县治所扩大至村寨,与善书流布密切相关,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推动.清代永昌文昌信仰对地方社会的文治教化、民俗文化、慈善事业、宗教关系、地域关系、族群关系等产生深入影响.清代云南永昌地区文昌信仰的传播发展,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体现.

    永昌地区文昌信仰清代碑刻多元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