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宗教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宗教学研究
宗教学研究

卿希泰

季刊

1006-1312

zongjiaolll@163.com

028-85412221

610064

成都市望江路29号

宗教学研究/Journal Religious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宗教学专业学术性期刊。内容以中国道教研究为主,兼及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中国民族民间宗教及其他宗教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滇黔毗邻地带苗族"解簸箕"仪式的人类学考察研究

    蔡威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滇黔毗邻地带苗族以"解簸箕"为媒,通过仪式为亡灵解去身上的"包袱",让其轻松地前往祖地与祖先相聚,也是生者表达哀思和希冀祖先荫庇的方式,有目的治愈、情感治愈、群体治愈的功用.于生者而言,具有疏解情感、生死观教育、凝聚族群、正视生活等意义.对亡人来说,具有安抚亡灵、祈福与祝愿、送别与告别的意义."解簸箕"仪式是生者对亡人的一种尊重和纪念,维系着族群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亦是族群人观的体现.

    川滇黔苗族解簸箕人观

    救灵、救世与救苦——中国近代基督教三型

    周伟驰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马礼逊入华及新教传教士在南洋活动开始,新教即已含有3种类型的萌芽,即专注于拯救个人灵魂、悔改重生的"救灵派",侧重于传播现代文明、促进社会福祉的"救世派",以及重视上帝能力、以神力解救个人身心疾苦的"救苦派".这3种类型在晚清由沿海通商口岸向内地扩展,到了民国时期充分显露,产生了明显的自我意识.虽然它们有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但在其基本的神学和实践特征上,却可视为各有其传承脉络的3大类型.

    救灵派救世派救苦派基要派自由派

    论莫尔特曼的创造进化论:一个圣灵论的视角

    李聪陈家富
    1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尔特曼就创造论与进化论之间的冲突提出了独特的观点.他认为两者并非截然对立的理论,而是存在互补关系.创造论与进化论的冲突在于其意识形态化,莫尔特曼指出,解决冲突的方法在于构建进化的诠释学理论,把创造论和进化论放在彼此的情境中作出互相的诠释.他从三位一体的创造论出发,提出了一种圣灵论的解释,即圣灵就是世界进化的能量,为进化提供方向,并引导世界向着共同体而进化.

    创造进化论莫尔特曼圣灵论

    塑造可能性:晚期罗马帝国皇室女性参与基督教活动的政治内涵

    董晓佳
    16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期罗马帝国信奉基督教的皇室女性以各种方式参与基督教活动.宗教参与为晚期罗马帝国皇室女性塑造其公众形象提供了可能性.与此同时,它所塑造的公众形象为晚期罗马帝国皇室女性在社会中取得基督徒群体较为广泛的认可提供了可能性,而这两者则为她们提高在现实政治中的参与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政治参与的可能性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皇室女性所面对的各种环境与个人因素.

    罗马帝国皇室女性基督教宗教参与

    奥古斯丁与圣灵的双出说

    濮荣健
    17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尼西亚信经》借希腊哲学的实体概念,确立了大公教会对父、子、圣灵的信仰,但后删除了"和子",圣灵成为单出.本文根据《论三位一体》和《忏悔录》,论证了虽然"我"的内在上升中没有三位一体,但在拉丁语境下沿用实在论,奥古斯丁借心灵的活动记忆、理解、意志对三位一体进行了理解.他用实体、位格等解释了本体上的一和三,并用永恒中的关系支持了圣灵的双出说,同时有效地反对了亚流派等源于希腊语区的异端.

    奥古斯丁三位一体心灵圣灵双出说

    莫妮卡的生与逝——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人伦反思

    何雪丽
    18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我"的母亲莫妮卡是一位颇为重要又耐人寻味的人物.奥古斯丁不但时常追忆母亲的往事,而且在第9卷中用相当篇幅回顾了母亲的生平,并讲述了母亲的离世.对书中有关莫妮卡生与逝的内容的分析表明,奥古斯丁笔下关于莫妮卡看似日常琐碎的记述,实际上承载着他对家庭亲情与自然人伦的深刻反思,构成其基督教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莫妮卡形象及母子之情的深入探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为基督徒的奥古斯丁对待尘世人伦关系的复杂态度,更使我们得以在基督教传统拒斥"自然"的主流思想路径外,仍然看到其安顿自然人伦的努力.

    奥古斯丁《忏悔录》莫妮卡家庭人伦

    来华基督新教传教队伍本土化的尝试——英国圣公会华西教区对中国职员的培养(1895-1936)

    王晓玲
    18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圣公会华西教区地处中国西部,地域广阔,母会外派的传教士数量难以满足当地传教工作的需要.随着教区教务的发展,培养和雇用中国职员成为解决传教人员紧缺和提高传教效率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考察该教区中国职员的聘用与管理、培训及待遇,窥探此举在促进圣公会教区发展及基督教本土化中所起的作用.

    英国圣公会华西教区中国职员本土化

    两河流域崇拜安祖狮鹰的信仰意义

    郭静云郭立新
    197-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鹰形安祖在苏美尔文明被视为授权王位的至高神、王室图腾神祖、天人联络者和助人灵魂通天之神兽,还化身为尼努尔塔天界雷神及农神.安祖发展出母狮头老鹰造型以强调其非一般老鹰,而是万物和禽兽中的大王.安祖的典型构图,一是母狮头鹰高立并以强大的鹰爪抓住双公狮或牛、羊、鹿等,其中抓公狮的造型是在表达其有能力克制奈尔伽尔的毁灭力量,管制狮子的凶猛性并转化为保护国家的吉祥力量;另一种造型是安祖噬咬其他兽,其中最常见的是牛或者人面牛,这是在表达人类灵魂经过被安祖咬噬而通达于天.

    苏美尔母狮头鹰安祖上古信仰两河流域

    "都城法斗"现象的宗教学解读

    朱磊
    208-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大一统的汉文化政权王朝都城选址仅在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四地.其中,汉长安城、明南京城以及明北京城的城市布局中均有"效法北斗"的现象.而洛阳城作为十三朝古都,却未见有类似"法斗"之营城意向.盖因作为"地之中心"的洛阳与"天之中心"的北斗天然具有对应关系.而"偏安之都"则需通过在都城中营建出巨型北斗图案,作为对"天下之中"的重新校准,以期与天上之北斗重新发生感应,通天意而行王道.

    斗城天下之中法斗天人感应北斗信仰

    九字秘咒传日途径及其形变再考

    王澎
    216-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日本社会颇为流行的"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九字秘咒,普遍被认为源自葛洪《抱朴子》中的六甲秘祝"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这一观点大体不误,但九字秘咒传入日本的具体情形却远比想象中复杂:首先,九字秘咒并非通过道书传入日本,而是在宋元之际通过兵书《军林兵人宝鉴》传入;其次,九字秘咒末尾二字由"前行"到"在前"的形变,并非因日方误抄而发生的形变,而是早有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北魏昙鸾《往生论注》;再者,《军林兵人宝鉴》收录此诀时采用佛经而非道书之文,与北宋末佛教信徒张商英有密切关系.九字秘咒的形变及其东传日本的途径,充分体现了中古时期道教、佛教、兵法之间的交融与纠缠,也为中日宗教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生动例证.

    九字秘咒《军林兵人宝鉴》《抱朴子》昙鸾张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