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汪俊昌

季刊

1672-2795

zjysxb@126.com

0571-87150166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18号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CSSCI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科学、求实、创新的态度办刊,促进艺术科研发展,展示艺术教育成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本刊关注艺术领域的新观点、新艺术形式,对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态加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首《小花园》的乐谱比较研究

    傅利民李嘉欣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花园》是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器乐曲牌,不仅传承范围广泛,更是各乐种中的常奏曲目之一.梳理历来有关《小花园》的研究成果,可见主要聚焦在《小花园》的历史溯源方面,关于其乐谱的研究则不多.通过对比智化寺京音乐与屈家营音乐会中的《小花园》,其工尺谱旋律相同,但实际韵唱却形成不同的"阿口"(韵谱)形态,故从音高组织与时值长短等方面对比两首《小花园》的韵唱旋律,可更为有效地观其全貌,并探寻韵谱中所存留的乐学理念与文化内涵.

    《小花园》阿口智化寺京音乐屈家营音乐会

    杭州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述论

    杨晨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7年7月至1945年10月期间,杭州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恢复期三个主要阶段,呈现出高—高—低的发展趋势.在抗战的不同阶段,党组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杭州各类歌咏组织的建立和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开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杭州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文化特性——以"文化模式"理论为分析视角

    吴少卿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模式》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1934年写成的著作,书中强调了文化对于人格塑造的影响,突出了心理学分析的成分,提出了"文化整合"这一重要的人类学理论,旨在通过心理分析来对文化做整体性的研究,探讨文化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文化相对论、文化整合、文化整体观以及文化模式对人的形塑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文化特性.故以"文化模式"理论为分析视角来解读这种发展和现状,从而能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发展规律及历史脉络.

    文化模式中国民族民间舞本尼迪克特

    社日叙事——宋代《柳荫群盲图轴》画题新探

    冯文华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人物风俗画《柳荫群盲图轴》的画题存在群盲打架和政治讽喻等多种解读.基于画面中活动场景、人物及其所配器具等细节分析与考证,结合宋代社日诗歌和史料,图文互勘,笔者认为《柳荫群盲图轴》是一幅描绘社日活动的叙事性绘画,不仅体现了宋代乡村形式多样的社日民俗,而且表达了画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隐忧,兼具教化与劝谏的政治意蕴.

    宋代《柳荫群盲图轴》社日习俗社会隐忧教化与劝诫

    乡村中的公共艺术——基于地域文化与空间的乡村振兴

    严逸洲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艺术是一种结合了空间性和公共性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空间能够通过物质和视觉手段将乡村文化提炼外化.其不仅是单纯的艺术创作及乡村景观提升,更展示了乡村文化与乡村精神内涵.然而,当前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如何尊重乡村的传统文脉和地域精神,如何平衡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效益,如何培育乡村的艺术人才和产业链条等.因此,我们应当在借鉴梳理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把握公共艺术特性,探索适合中国乡村发展的公共艺术模式与发展策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公共艺术作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公共艺术乡村振兴乡村文化

    "围观者"视角与《点石斋画报》的视觉现代性建构

    赖莹莹张伟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点石斋画报》是晚清最具影响力的新式新闻画报,作为中国视觉现代性的最初呈现,它在视觉图式上的变革深刻影响了观者的视觉感知方式.画报凭借"围观者"的视角形成了具有固定视觉中心的图像结构并增强了图像叙事的真实感,从而引导观者组织视线,从中获得"代入感"般的观看体验,并以"围观者"作为自我观照的对象来构建对外部世界与自我的理性认识."围观者"的视角设计为搭建画报与观者的沟通平台进而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提供了独特的图像叙事策略.

    《点石斋画报》围观者视觉现代性视觉感知

    艺术院校语文教育融合艺术理论的策略研究

    曾艳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艺术院校中,以常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有诸多不足,因而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将语文教学与艺术理论相融合,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论修养,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有意识对比同一题材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来分析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艺术思维.同时应注重向古典文学汲取营养,使之具备较为扎实的古文功底,为今后的专业创作、改编提供可能.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文化与专业相互促进,使学生在艺术之路上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潜力.

    语文教育艺术理论融合实践相互促进

    从卷轴山水到"卧以游之":中国"全景"视觉文化的美学考察

    刘怡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景"一词既指涉具体的媒介物,又包括着观看方式与文化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媒介技术与媒介文化中都有丰富的体现.卷轴山水画和宋代全景山水画作为中国古代的全景实践,体现出了中西全景视觉文化的差异之处,西方全景实践通常关注对现实世界的还原,而中国古代的全景实践以"审美感知"为核心,凸显了观者审美的主动性.此外,作为山水画观看方式的"卧游"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全景美学观,进一步凸显了美学素养与精神境界在全景式观看中的重要性,并为当代数字化背景下全景媒介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全景视觉文化卧游

    乡村振兴视野下永春纸织画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喻颖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日渐深入,乡村文化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永春纸织画因传承生态环境消解、保护主体权责不明、地方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市场竞争力弱等造成传承危机.乡村振兴的提出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永春纸织画与乡村文化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永春纸织画转化为文化资源能够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助力乡村振兴;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文化生活和乡村文化生态反过来促进永春纸织画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乡村振兴永春纸织画活态传承传承路径

    江南丝竹音乐在杭州的历史与发展——与沈凤泉老师一席谈

    梁伟沈凤泉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南丝竹音乐盛行于环太湖区域,其在杭州的历史与浙派古筝的代表人物王巽之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浦东地区音乐世家"沈氏家族"传人沈凤泉来杭州工作,在与长期合作伙伴宋景濂等浙江籍丝竹演奏家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形成江南丝竹音乐在当代杭州的主要发展脉络.江南丝竹音乐在杭州的发展有其特点,在流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疑点.沈凤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代表性传人,对这些问题都有较为长期、深入的思考,并对江南丝竹音乐在杭州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江南丝竹音乐沈凤泉风格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