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医学
浙江省医学会
浙江医学

浙江省医学会

李兰娟

半月刊

1006-2785

85109568@163.com

0571-87567843

310003

浙江省杭州市武林广场浙江省科协大楼十一楼

浙江医学/Journal Zhejiang Medical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浙江医学》的办刊宗旨为: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卫生工作四大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繁荣和发展我省医学科学事业服务,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报道内容以临床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兼顾基础研究和卫生防疫,重点反映浙江省医疗卫生科研水平和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RISPR/Cas系统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和挑战

    张钧张路孔莹莹
    225-233,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基因(Cas)系统是古菌和细菌适应性免疫系统,最初被发现用来进行基因编辑,近年其特异识别和切割特性以及可编程性使其在核酸和非核酸靶标检测中崭露头角.目前基于CRISPR/Cas系统的核酸检测系统主要与核酸扩增技术如PCR、链置换扩增(SDA)、滚环扩增(RCA)和EXPAR等恒温扩增技术结合,以提高灵敏度;多项研究也在尝试开发基于CRISPR/Cas的无预扩增核酸检测系统;另外也有研究尝试通过生物祖体(包括适体、DNAzymes和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识别靶物质实现非核酸信号转换为核酸信号,实现基于CRISPR/Cas的蛋白质、小分子、细胞等非核酸物质的检测.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其中目标中痕量原始浓度的信号转换和放大是分析系统的关键挑战;其他挑战包括CRISPR/Cas存在一定背景活性,CRISPR RNA和单链DNA/单链RNA信号报告序列有降解风险等.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CRISPR/Cas系统将在生物靶标检测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就CRISPR/Cas系统在核酸检测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作一述评.

    CRISPR/Cas系统检测诊断核酸

    细菌生物膜的耐受性、耐药性和治疗策略研究新进展

    周铁丽孙瑶
    234-239,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菌生物膜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生物膜引起的慢性和复发性感染是当前临床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生物膜对抗菌药物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抵抗力是导致感染持续存在和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生物膜的高度耐受性和耐药性导致常规抗菌药物无法高效根治生物膜相关性感染,迫切需要研究新型高效的生物膜预防和治疗策略.本文就生物膜的耐受性、耐药性和治疗策略研究新进展作一述评和展望.

    生物膜耐受性耐药性持留细菌治疗策略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应用进展

    成军王宁宁刘梦如戴玉柱...
    240-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优化.对于流感病毒的感染与防控,应做到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尽早确定病原体,及时隔离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目前流感病毒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病毒培养、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生物传感器检测等.各检测方法的应用场景不尽相同,因此本文主要对流感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技术应用进展作一述评,并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流行性感冒实验室检测分子生物学免疫生物传感器

    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或M2型对铁代谢的影响

    吴莲凤钱菁菁詹玲玲陆红...
    246-250,后插1-后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极化形成M1型或M2型对铁代谢的影响.方法 应用脂多糖(LPS)20 ng/mL或IL-410 ng/mL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极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处理后的巨噬细胞极化形态特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M1型标志物TNF-α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M2型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情况;LPS或IL-4处理后的巨噬细胞与红细胞及铁剂共培养,通过瑞氏染色和铁染色,评价其铁摄入功能;ELISA法检测LPS或IL-4处理后巨噬细胞内及培养液中铁蛋白含量,以评价其铁储存功能.结果 LPS处理后巨噬细胞由圆形向多形性转化;同时,TNF-α和iNOS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可见吞噬红细胞现象,胞质中吞噬的铁颗粒明显增多.IL-4处理后巨噬细胞形态也呈多形性改变,同时Arg-1表达水平增加,但未见吞噬红细胞现象,且胞质内吞噬的铁颗粒较少.此外,LPS处理后巨噬细胞胞内铁蛋白含量较IL-4处理后明显增多.结论 LPS与IL-4可诱导巨噬细胞形成不同极化亚型,其铁代谢存在明显差异.LPS处理的M1型巨噬细胞对铁的摄入及储存较IL-4处理的M2亚型巨噬细胞增加,有固铁优势.

    巨噬细胞极化铁代谢脂多糖IL-4

    肠杆菌科细菌mcr-1流行病学研究

    钱娇王怡岚洪加稳秦佳佳...
    251-256,后插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携带质粒介导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浙江省台州医院临床分离得到的菌株共1 980株,包括大肠埃希菌1 400株,肺炎克雷伯菌580株.采用PCR检测mcr-1基因;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E-test法检测抗生素对mcr-1阳性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接合试验检测mcr-1基因在可转移质粒上的位置;通过提取细菌DNA基因组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质粒Inc分型和耐药基因识别等分析.结果 在1 400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测出6株携带mcr-1,阳性率为0.43%;580株肺炎克雷伯菌,仅1株检出mcr-1,阳性率为0.17%.其中5株菌株接合试验成功.6株大肠埃希菌的ST型分别是ST648、ST95、ST359、ST602、ST453、ST156,肺炎克雷伯菌是ST25.质粒Inc分型结果显示不同菌株携带相同类型质粒,提示该类质粒可以在菌株间水平传播.耐药基因分析发现7株细菌均携带大量的耐药基因,其中1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mcr-1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结论 mcr-1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分离率相对较低,然而考虑到含有mcr-1的质粒在不同细菌之间水平传播的潜力,以及mcr-1与同一质粒内的多个耐药基因整合的能力,在临床环境中要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管理.

    大肠埃希菌多黏菌素多黏菌素耐药基因多重耐药

    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毒力分析

    陈颖聪屠艳烨高晖陈鑫伟...
    257-261,268,后插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毒力基因,为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1至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临床分离的96株对常规抗菌药物全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分析菌株的临床特征并检测其毒力基因.结果 96株全敏感肺炎克雷伯菌中,K1、K2、K57为主要荚膜血清型,ST23为主要流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表型,其次为ST25、ST86型;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的铁载体基因ybtS、菌毛定值与黏附基因ycfM以及pLVPK-like毒力质粒pagO基因的携带率均为100.00%,常见的毒力基因如荚膜多糖生成调节基因(rmpA),铁载体基因(irp-1、fyuA、irp-2、aerobactin、repA),菌毛定值与黏附基因(mrkD),脂多糖形成相关基因(wabG)及pLVPK-like毒力质粒相关基因(rmpA2、iroB、icuA、terB、sills)的携带率均高于非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分离出33株pLVPK-like毒力质粒阳性肺炎克雷伯菌.结论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高黏液表型全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毒力质粒传播较为严重,提示宁波地区亟需关注医院感染防控,谨防全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同时获得毒力质粒和耐药质粒成为"超级细菌",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肺炎克雷伯菌高黏液表型毒力基因pLVPK-like毒力质粒

    基于临床病理特征的人工智能胃癌生存预测模型构建及效能验证

    周璐青廖旭慧曹学全蒋苏甜...
    262-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临床病理特征和人工智能(Al)算法构建的胃癌生存预测模型的效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丽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胃癌患者的病理信息,筛选与生存结局高度相关的指标.采用10倍交叉验证法将200例患者以2:8的比例分为建模队列40例和验证队列160例.与生存结局高度相关的指标采用随机梯度提升(gbm)、广义线性模型(glmnet)、逻辑回归模型(plr)、径向基函数核支持向量机(svmRadial)、贝叶斯模型(naive_bayes)和随机森林模型(ranger)6种Al算法在建模队列中构建胃癌生存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队列中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200例患者中存活组109例,死亡组91例.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肿瘤位置、神经浸润和TNM分期在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与生存结局均相关(均P<0.05).ROC曲线显示单项指标预测患者生存的AUC均>0.500.综合比较6种算法的多维度考量指标发现,基于svmRadial算法下的5项病理特征组合生存预测模型综合效能最佳,AUC为0.817,灵敏度为0.762,特异度为0.833,准确度为0.795.在验证队列中svmRadial算法下的5项病理特征组合生存预测模型AUC为0.624.结论 AI技术能够有效提升5项病理特征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从多维度综合分析患者情况,具有优异的辅助潜能,可为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管理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胃癌病理特征人工智能生存预测

    MRI联合CA125、HE4及ROMA指数预测卵巢癌腹膜转移患者行肿瘤减灭术可行性的价值

    谢晨邹敏马天文郑杰...
    269-273,后插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RI平扫、增强扫描以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后综合判读患者MRI-腹膜癌指数(PCI)、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以及罗马指数(ROMA指数)预测卵巢癌腹膜转移患者行肿瘤减灭术可行性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2月至2022年10月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住院治疗的晚期卵巢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完成MRI平扫、增强扫描以及DWI成像检查,并进行MRI-PCI评分;术前1周内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CA125、HE4,通过HE4值计算ROMA指数.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减灭术,依据肿瘤残存程度分为完全减灭组和不完全减灭组.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MRI-PCI与术中PCI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MRI-PCI、CA125、HE4、ROMA指数预测不完全减灭术可行性的效能.结果 MRI-PCI与术中PCI呈正相关(r=0.871,P<0.001).完全减灭组为18例,不完全减灭组为42例.完全减灭组MRI-PCI评分和术中PCI评分均更低.在预测不完全减灭术可行性方面,MRI-PCI、CA125、HE4、ROMA指数的AUC分别为0.913、0.731、0.611、0.716.根据最大约登指数计算MRI-PCI最佳截断值为4.5分时,预测不完全减灭术的灵敏度为0.920,特异度为0.898,阳性预测值为0.781,阴性预测值为0.822;CA125最佳截断值为880.26 U/mL时,预测不完全减灭术的灵敏度为0.780,特异度为0.655,阳性预测值为0.711,阴性预测值为0.733;HE4最佳截断值为488.98 pmol/L,预测不完全减灭术的灵敏度为0.760,特异度为0.780,阳性预测值为0.611,阴性预测值为0.717;ROMA指数最佳截断值为96.53%时,预测不完全减灭术的灵敏度为0.688,特异度为0.898,阳性预测值为0.647,阴性预测值为0.802.结论 MRI-PCI 与术中PCI呈正相关,当MRI-PCI为4.5分时预测不完全减灭术可行性最有价值.

    卵巢癌腹膜癌指数肿瘤减灭术弥散成像

    9 852例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丁思思蔡文品单婷婷林春春...
    274-279,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9 852例男性不育患者的精液参数,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温州市中医院的9 852例男性不育患者,分析精液参数包括精液外观、精液量、黏稠度、凝集度、液化时间、pH值、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总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PR)+非前向运动精子(NP)]、PR和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按检测年份、患者年龄、禁欲天数进行分组,分析精液常规指标,并与同期本院体检已生育男性673名(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感染状况、生活习惯和职业特点等因素对精液参数的影响.结果 不育组精液异常率结果从高到低依次为: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PR、黏稠度、pH值、液化时间、精子总活动率、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液量和凝集度.不育组的pH值、液化时间、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总活动率、PR、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018-2022年不同检测年份的精子浓度、精子总数和正常精子形态百分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分组中,随着患者年龄增长,精子总数、精子总活动率和PR随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不同禁欲天数分组中,患者精子浓度、精子总活动率、精子总数和P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前列腺炎、解脲脲原体感染、吸烟、饮酒、温热以及刺激气味环境与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总活动率、PR和正常精子形态百分率有关;久坐与精子总活动率、PR和正常精子形态百分率有关.结论 2018-2022年男性不育患者精子浓度、精子总数和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龄、禁欲天数、泌尿生殖道感染(前列腺炎、解脲脲原体感染)、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久坐)和职业暴露(温热、刺激气味环境)可能是影响不育男性精液质量的因素.

    男性不育精液质量泌尿生殖道感染生活习惯职业特点影响因素

    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术中胆道造影经胆囊管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研究

    岑峰孙旭沈洋胡丕波...
    280-285,327,后插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术中胆道造影经胆囊管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湖州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微创治疗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术中胆道造影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TCCBDE组)32例,腹腔镜下经胆总管切开路径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LTDCBDE组)3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乳头切开取石术(LC+ERCP+EST组)42例,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ALT、TBil、DBil、IBil、WBC、CRP水平,术后血清淀粉酶(AMY)、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胆瘘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6周胃肠疾病生命质量指数(GIQLI)评分的差异.结果 LTCCBDE组手术成功32例,术中转行LTDCBDE 4例,LTDCBDE组及LC+ERCP+EST组均手术成功.LTCCBDE组术前WBC、ALT、TBil、IBil及术后CRP、ALT水平与LTDCBD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WBC及术后ALT与LC+ERCP+ES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TCCBDE组手术时间低于LTDCBDE组及LC+ERCP+EST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LTDCBDE组(均P<0.05),与LC+ERCP+ES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 LTCCBDE组住院费用及术后6周GIQLI评分与LTDCBDE组及LC+ERCP+ES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术中胆道造影经胆囊管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有较好疗效,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及改善生活质量,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探查胆囊管腹腔镜